新闻中心

一扇万言 书写励志人生

“扇面微书大师”蒋炳贤被评为“浙江工匠”

2019-12-02 08:55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扇面上均匀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金色小点,到放大镜下一看竟是细若发丝的汉字!字虽极微,却是不折不扣的小楷,提、按、转、折一笔一画颇具神韵。扇面微书的作者蒋炳贤今年74岁,左眼天生残疾,右眼视力几近失明。

他的扇面微书作品曾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微书艺术金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奖等十余个国家级奖项。前不久,他被评为2019年度的“浙江工匠”,是其中唯一的工艺美术类获奖者。

蒋炳贤

A

在“用眼”的事情上做出成绩

初冬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进了蒋炳贤的家,一探微书神奇。不大的客厅里,各种奖牌放得满满当当,靠南侧陈旧的办公桌上,摆着台灯、放大镜,还有小号的狼毫笔,蒋炳贤告诉记者,这笔经过“改装”,要用刀片将狼毫笔尖修去三分,才能适应微书的书写。蒋炳贤靠着这些工具,畅游微观世界。

“写字前,我常常要静 坐20分钟,先静下心来。”他一边展开纸扇,一边向记者讲述写微书的要领。提到讲究手眼协调,眼明手稳,写字时需凝神专注、力道适中,手上要有感觉,笔锋微微颤动,字在意中。他告诉记者,每次写上一百个字就要花上五六个小时,即便熟能生巧,一笔一划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把广西棕竹制成的黑色扇,粗粗看去,各行字整齐“队列”便给人清爽的感觉。“扇面上不能划线,我需要心里先估算好。”蒋炳贤告诉记者,凭着他日积月累的经验,一把上万字的纸扇,行行并列,字字对齐。这离不开蒋炳贤常年伏案的辛劳。前几年午夜时分,柯桥区齐贤街道老旧楼房上,一盏灯始终亮着……

蒋炳贤自小与扇结缘,他出生于制扇世家,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扇面书法。“当时我们生活贫苦,农闲时候在扇面上写写字、画画图,能赚点小钱补贴家用。”蒋炳贤回忆道。而他左眼天生残疾,日常生活中极不方便。“眼睛不好,但我偏要在‘用眼’的事情上做出成绩。”年轻的蒋炳贤心中暗暗立誓。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报纸上看到杭州王星记微书大师朱念慈的事迹。蒋炳贤想探索这个领域,接着,他就花两年多时间艰难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微书作品《唐诗七百首》《宋诗三百首》。后来他又相继书写了《史记》《论语》等扇面微书作品,几十万字小如蚕籽。与此同时,他还创业办了制作纸扇的工厂。

蒋炳贤使用过的眼药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B

凭着坚韧的心“微书万言”

三十多年长时间的微书创作,蒋炳贤原本健康的右眼视力也仅为0.15,他仍没有放弃创作。2016年3月,他的眼晴病变加速,随时有失明的危险。蒋炳贤得知消息后,更是惜时如金。他要抓紧时间把十九大报告全文等内容写到纸扇上,因此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总共花了19个月时间。“贫苦出身的我们,听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切身感受到这几年来的变化,心中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蒋炳贤说。

记者看到上书十九大报告全文的成品纸扇,上面的字每个仅一平方毫米。笔头所蘸的“墨水”,是苏州产真金粉,蘸上调金油和胶水,要把字写得既小又清晰又体现艺术感,难上加难。但这件六万二千多字的作品,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坚韧毅力完成了。

几个小时伏案创作后,他眼睛愈发酸涩,于是他滴几滴眼药水,继续投入战斗。实在累了困了,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长期久坐,蒋炳贤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有时一站起来,整个人感到天旋地转。“我好几次劝他别写了,但一点没用。”蒋炳贤的妻子韩美凤告诉记者。

为何如此执着?记者多次问蒋炳贤。对他而言,写微书带来的是成就感,却很少关乎利益。他至今仅卖出过十多把工艺品纸扇,而有时参加展览需花费上万元摊位费,经济窘迫的时候,甚至还需两个儿子的接济。

今年年初开始,蒋炳贤放下笔、合上扇,终于让疲劳的身躯得到一时歇息。很多人领着小孩找到他,想拜师学艺,但基本没有坚持超过几个月的。他说不是不想带徒弟,把扇面微书的技艺传承下去,可要找到吃得起苦的孩子并不容易。

蒋炳贤荣获“浙江工匠”奖。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