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迪东公寓小区2003年由越城区东湖镇政府投资兴建,该小区内共有8幢居民住宅楼,现有居民150多户,其中30多户是当地拆迁安置户,归属于瓦窑头居民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居民是经过拍卖而得到的商品房,但是这批居民因该小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生活上产生了许多不便。
住在该小区的退休人员董大妈说,她把原来在越城区北海街道某社区的一间老房子卖掉了才买的迪东公寓的房子,结果却连社区都找不到了,原本享受着北海街道完善的社区服务都没了,例如体检、社保、医疗、娱乐等,就连她先生的党组织关系都没地方迁了。该小区像董大妈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
居民张先生说:“现在街道社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但我们享受不到啊,因为我们没有街道也没有社区,属于派出所临时托管户,派出所是不可能履行社区服务职责的。”
汪师傅也向手机记者反映:“我的房子是在2007年东湖镇政府组织的第三次拍卖会上拍得的,当时拍卖会上相关工作人明确向参拍者介绍说,‘该小区户籍归属于高新区迪荡街道的’,可眼下10年过去了,这里的户籍到底属于东湖镇还是迪荡街道尚未明确,更不要说归哪个社区了。”
当手机记者问到:“你们这小区居民想邮寄东西地点怎么写?”
在场的居民都笑了说:“那就五花八门了,有的写高新区迪荡街道迪东公寓的,也有写越城区东湖镇迪东公寓的,还有写越城区越东路迪东公寓的等等,反正都可以写的,这里已成为了现代版的‘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特殊小区。”
对于已有12年历史的小区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呢?手机记者分别走访了高新区迪荡街道办事处和东湖镇人民政府。
据迪荡街道综合服务处一负责人介绍说:“关于迪东公寓部分拍卖进来的居民户籍归属于哪个社区问题我还真不好说 ,因为从地域来说属于高新区管的,但有些行政管理权由东湖镇政府在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了。”
据迪荡街道瓦窖头居委会主任介绍说:“现在住在迪东公寓的居民,目前在我居委会登记在册的只有31套住房和24户居民。至于通过拍卖进来的居民我现在还不能接收。因为上级相关部门对这部分外来居民户籍到底落实到迪荡街道还是东湖镇尚未协调好。如果长期下去受损的肯定是居民。”
为此手机记者两次去了东湖镇政府进行咨询,但因“文明城市复评”和“当地拆迁工作”的原因,相关负责人均外出。
作者:手机记者 杨春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