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稀土成为高频热词进入公众视野。稀土非土,是多种稀有金属元素的总称,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筹码。在这决定国家未来的关键领域,中国凭借领先的提取与应用技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这一成就的基石,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这位科学巨匠正是绍兴人。在徐光宪院士逝世十周年之际,其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宣化坊39号的故居修缮已接近尾声,即将正式向公众开放。一座白墙黛瓦的江南老宅,静待诉说一段关于家国、科学与乡愁的动人故事。
站在修缮一新的故居前,徐光宪的表外甥马性良目光深邃,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马性良1954年出生,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敦厚堂艺术展馆馆长、鉴湖研究会会员等多个头衔。如今,他与徐光宪的小女儿徐放共同参与故居的布展工作。
“这里就是我四舅舅的家,我童年的乐园。”作为徐光宪的表外甥,马性良与徐家有着深厚渊源——他的舅妈是徐光宪的亲姐姐,他母亲未出嫁时就与这位嫂子关系极好,结婚后所居住的马家台门距离徐家也相距不足两百米,没事的时候,两家小孩经常串门玩耍,这里也因此承载着他太多的童年记忆。

最令他难忘的,是故居门前那个热闹的河埠头。“记忆中,商贩们摇着乌篷小船,沿河叫卖鱼虾,河水清澈见底,生活气息浓郁。宣化坊39号,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存着我童年的足迹。现在每每来到这里,还是觉得万分亲切。”马性良说。

据悉,徐光宪故居展览将分为“孜孜求学”、“格物致知”、“不朽丰碑”、“桃李芬芳”及“寸草春晖”五个主题篇章展开,系统展示徐光宪与夫人高小霞致力科研、报效祖国的精彩人生。
马性良在整理老照片与泛黄手稿的过程中,家族的记忆与精神脉络也逐渐清晰。
“父母常以四舅舅为榜样,教导我们要用知识报效国家。”马性良动情地回忆。
徐放曾将一本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徐光宪传》赠予表哥,马性良一直悉心珍藏,时常翻阅。书页已显陈旧,却见证着他对这位科学家长辈的深深敬仰。
回望徐光宪的成长历程,1920年,他出生在宣化坊这座典型的江南院落,绍兴古城的人文气息滋养着他。在绍兴完成基础教育后,他辗转杭州、宁波、上海继续求学。天资聪颖的他先后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化学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被誉为“化学天才”。

然而,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51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徐光宪与妻子高小霞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成为他终生践行的信念。在北京大学六十余载的教研生涯中,他开创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攻克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稀土分离难题——这项突破使中国高纯度稀土生产成本下降四分之三,最终让中国单一高纯度稀土产品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至今仍在为国家创造巨大价值。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200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庄严时刻,徐光宪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朴素本色。
女儿徐放回忆:“他坚持要穿那套1980年出国考察时订做的深蓝色西装。”尽管她想为父亲购置新装,却被他以太贵了婉拒。最终,只买了两件新衬衫,搭配那身穿了近三十年的西装,从容步入人民大会堂领奖。这份朴素与坚守,与他取得的辉煌成就相得益彰,更彰显其高尚人格。

徐光宪夫妇生前使用过的书柜、书桌
绍兴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徐光宪故居已基本修缮完成,将打造成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这里不仅是绍兴‘名士之乡’文化传统的又一力证,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我们期待通过展示徐光宪院士的生平事迹,激励更多年轻后学传承其精神,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徐光宪从绍兴走向世界,又将科学的根系深扎于祖国的土壤。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奋斗史,更是一曲激荡人心的爱国乐章,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内容来源:越城发布)
作者: 编辑:傅一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