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凌晨,一名24岁年轻小伙因突发心梗被送入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急诊中心。面对心跳骤停、反复室颤的危急情况,医护团队与死神展开惊心拉锯战——持续2.5小时心肺复苏、超过40次电除颤,并迅速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最终成功稳住生命体征,实现生命逆转。目前患者意识清楚、病情平稳,经家属协商,已顺利转回当地医院接受后续康复治疗。
惊魂凌晨:小伙饮酒后突然倒地,急救与死神抢时间
据了解,患者小谭(化名)从外地来绍兴游玩,凌晨饮酒后出现意识不清,伴深大呼吸、恶心等症状,朋友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并拨打120。送达急诊时,小谭已无自主呼吸,心电图显示为致命性室颤。医护团队第一时间展开抢救,持续胸外按压、反复电除颤、用药……但患者心脏仍无法维持正常跳动。
ECMO极速支援,硬生生抢回心跳
持续近2小时心肺复苏后,患者仍命悬一线。重症医学科(ICU)果断决定启动ECPR(体外心肺复苏),ECMO团队火速响应,在持续心脏按压中迅速建立体外循环。随着“人工心肺”开始运转,患者的血氧与循环得到维持,终于恢复自主心律,为后续治疗赢得关键窗口。
多学科联手揪出“血管真凶”
生命暂时稳住,但病因仍未明确。心血管内科、超声科等多学科紧急会诊,高度怀疑急性心梗,随即在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冠脉造影,结果证实: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伴血栓。心内科团队立即施行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支架,成功打通堵塞血管。
医护人员正在安全转运患者
年轻不是“豁免牌”,心梗也会找上门
很多人以为心梗是“老年病”,但近年来,心梗正悄悄逼近年轻人。除了遗传因素,熬夜、饮酒、吸烟、高强度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潜在推手。年轻人往往症状不典型,且心脏侧支循环尚未建立,一旦心梗发作,病情往往更凶险。
什么是ECMO?为什么说是“终极救命神器”?
ECMO,中文全称“体外膜肺氧合”,通俗来说就是“人工心肺”。它能把患者体内的缺氧血液引出,在机器中进行氧合,再输回体内,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抢救和治疗争取时间。ECMO是目前危重症抢救中的“王牌技术”,代表一家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的高水平。
温馨提醒:预防优于救治,关键时刻能救命
专家提醒,预防心梗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戒烟限酒、合理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家中可常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如出现胸痛、胸闷、气促、恶心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停止活动、平卧休息,安静等待救援——抢抓黄金120分钟,是救命的关键。
(通讯员 史俊 朱静文)
作者: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