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八字桥附近一幢老房子起火,居民“教科书式”自救

2024-06-29 14:53

来源:

“幸亏政府在沿河每户人家配备了灭火器,这次派上了大用场;还要感谢邻居们及时出手相救,火灾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绍兴越城区府山街道东双桥东河沿居民李老伯告诉记者。6月27日下午5时许,李老伯家突发火灾,左邻右舍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自救,把他家这幢有着200多年的老房子保护下来。

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保住了

东双桥河沿位于八字桥两侧,沿河两岸都是传统民居。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东双桥河沿,在李老伯的家门口的青石板上,还放着四方桌等物体,全身焦炭一样。“这是我们当时救火时,从屋子里抢救出来的。”租住在沿河的住户陈向炜说。

走进屋内,李老伯和老伴正在收拾家当。“空调、冰箱和缝纫机等家电烧坏了,天花板也有些被熏黑。虽然有些损失,还好对房子结构不会造成影响。”今年80岁的李老伯说。事发当时,老两口在儿子家烧饭,突然接到邻居的电话,说他家着火了,赶过来后发现大火已被邻居们扑灭,但现场一片狼藉。

“八字桥成了景区,节假日游客很多,我们这些老房子也是游客参观点,平时都很注意用火,都不知道到底怎么着起来的?”李老伯的老伴不断地反问着自己。幸运的是,只是受了一些惊吓,祖辈留下来的房子保住了。事后,他们买了一些酒和饮料,向参与救火的邻居致谢。

在房子的外墙上,挂着一块“李永泰锡箔店”的牌子,落款为越城区文物局,这是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文物。“李永泰是我的爷爷,以前他在这排房子里从事锡箔生意。这排房子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祖辈留下来的,我也在这里生活了80年。”李老伯说。

热心居民纷纷加入救火队伍。 受访者供图

10多位居民齐心合力救火

其实,老房子得以保住,离不开居民齐心合力救援。第一个参与救火的是河沿居民鲁成汉,他今年75岁。“当时我从外面回家,听到河对岸的邻居在喊‘着火了,着火了’,抬头一看,发现旁边冒出阵阵浓烟。”鲁成汉说。他赶忙取下屋檐下的灭火器,跑到着火点,站在窗台下的石板上,拉开灭火器上的栓子,通过窗口向屋内喷射。

附近居民纷纷取下自家屋檐下的灭火器,跑着赶过来,递交鲁成汉。“窗户口子太小,影响喷射,快去拿把刀过来,把窗户上的木条砍掉。”鲁成汉心急如焚。一旁的老伴听到后,立即从家里拿出一把菜刀,可鲁成汉砍了几下,发现木条内有钢筋,只能作罢。

这时,陈向炜从房间里走出来,准备外出吃饭,得知居民在救火,他赶快跑过来。“当时不少居民通过窗户向内喷射干粉,但效果不明显,屋内明火依然很旺。我顾不上那么多,就用力拉拽,很快把房门打开了。”陈向炜说。接着,他和其他居民一起拿着灭火器,顾不上屋内的明火和浓烟,直接展开救援,还有居民用水桶端来河水。

幸运的是,明火很快被控制。陈向炜和余康等居民,赶忙将桌子等物品转移到屋外,避免再次自燃。不久后,消防人员赶到,并进行了处置。火势被有效控制后,河沿居民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进屋烧饭,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这场火灾仍留下许多思考

“火灾发生后,居民及时开展自救,避免了严重后果,但也离不开沿河每家每户灭火器的配备,我当时数了一下,一共用掉19个灭火器。”鲁成汉说。

采访时,沿河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政府部门对老街区的消防安全很重视,沿河每户人家配备了灭火器,直接悬挂在屋檐下。屋檐上方,还安装了烟感报警器。此外,还对电线线路进行改造,以前裸露在外的电线,都用上了套管,直接消除了隐患点。

据了解,古城消防安全一直是越城区工作的重点,特别是2023年,还把“越平安”古城消防安全提升工程列入民生实事之一。相关部门对古城内2072家沿街店铺、1465户木结构民房、21个村社微型消防站以及130处沿街道路灭火器配置点实施了十项改造服务,其中就包括对古城沿街店铺增设消防灭火设施。此外,还有为古城沿街店铺与木结构民房设置了无线烟感自动报警、无线手动按钮报警、燃气泄漏报警等装置;为古城21个村社配置了全套微型消防站器材,对古城核心区主要的沿街道路设置了130处5公斤干粉灭火器,以备民众快速响应实现火灾自救。

“这些消防器材,对居民开展自救的确起了帮助。”沿河居民赵先生说,但这场火灾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希望政府部门在八字桥历史街区改造建设时,能予以采纳。希望在沿河设置一些微型消防栓,方便居民开展自救;同时组织居民救火培训,提高居民的救援能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张平 高峰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