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核酸小屋变“梦想小屋”,他20年的梦想实现了

2024-01-22 15:48

来源:

何尧根家住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快阁苑小区,每天一早,他都骑上三轮车赶到北海街道胜利西村,那里有他的固定修车摊。到修车摊后,他把工具卸下、摆好,坐等顾客上门。傍晚,他把工具再装上三轮车,然后骑车回家。

这样的生活,何尧根已经历了20年。“现在不用这么辛苦了,街道给我搬来了‘梦想小屋’,工具都放小屋里,不用再搬回家了。有个小屋,曾是我的梦想。”昨天下午,坐在小屋旁晒太阳的何尧根和记者聊了很多。

修车老何有了“梦想小屋”

何尧根2024年77岁,修车这个行当干了约50年,他只修自行车。“换过好几个摊点,从5分钱补一个洞干到现在5元钱补一个洞。”何尧根说,胜利西村旁的这个摊点是他最后一个摊点,守了20年。

“现在大部分人换了电动自行车,生意少了。我不想着赚钱,每天出来活动活动筋骨,给有需要的人免费打气。”何尧根说着指了指地上一排打气筒,“有顾客跟我讲,自行车坏了,想找个修的地方很难,他们很感谢我。我就一直守下去呗。”

老何说,修车摊有个小屋,曾是他的梦想。

何尧根说,早几年这里还有个老伙计和他一块摆摊,不知道是身体不好还是养老去了,现在不来了。“以前西小路那边也有修自行车的,现在也不摆了。”他感慨道,城市在发展,像他们这种小修小补的摊点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不要干这活。”

胜利西村门口就是胜利西路,每天的人流量很大。“社区、城管都来找过我,让我把东西放整齐点,不然会影响市容。”何尧根说,有一天,社区工作人员找到他,说街道要给他运来小屋,“这是好事,我马上就同意了。”

1月16日,记者联系上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胜利社区工作人员凌燕,她说:“这个小屋原先是核酸小屋,街道打算废物利用,既可以给老何遮风避雨,也可以作为纳凉点,天热时给环卫工人摆茶水,还可以美化环境,看上去整洁多了。”

小修小补的需求长期存在

“哪里有修自行车的吗?”“路边的修鞋师傅去哪里了?”……小区业主群里常有这样的提问。

市民谢先生就说,2019年他搬到一个新建小区,小区建得很漂亮,绿树成荫,可住了一段时间,他却感到诸多不便:没有小超市,买牙膏、毛巾等日用品要开车去大超市,“收裤边、补衣服、配钥匙、收废品等服务都没有,家里老人一直嚷嚷生活不方便。”谢先生感叹,新房样样好,但缺了这些不起眼的小服务,还真有点麻烦。

林女士在一个成熟小区住了很多年,也遇到类似问题。“附近马路拐角原先有个修车摊,老师傅人热情,打个气、换个气门芯都很方便,现在车摊不见了。附近也没别的修车摊,需要的时候找不到,真挺急人的。”她说。

采访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漂亮了;另一方面,街头小摊都不见了,修修补补的服务也找不到了。“究其原因,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是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有的小摊因不符合城市环境要求,被清退了;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不干这一行了。”市政协委员姚杰最近也在关注这一话题,“老百姓对这些小服务的需求长期存在,尤其老年人更离不开,这部分服务不能任其消失。”

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可兼得

“只要在管理上多些创造性手段,政府部门的‘多目标规范管理’是可以实现的。”姚杰认为,像街头理发、小修小补这类服务,居民需求长期存在,政府部门可以帮助从业者解决好诸如卫生、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规范实现有序发展。

2021年,商务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要有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要有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梅山社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辖区以新建小区为主,目前相关配套还不完善。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社区定期请来修鞋师傅、裁缝师傅开展服务。“现在要找这些师傅,还真是比较难,我们尽量满足居民需求。”该工作人员说。

“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不同人群需求不一样,管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姚杰说,像北海街道这样将废弃核酸小屋改成“梦想小屋”,让老何等小修小补从业者梦想成真,也让道路环境变得更整洁,可谓一举多得,“很多像老何这样的从业者和周边居民相处融洽,这也让城市生活多了几分烟火气,很温暖。”

【短评】

越城区北海街道将废弃核酸小屋改成“梦想小屋”,既为修车摊主老何遮风挡雨,也使道路环境变得更整洁。小小举措里有着民生大关切、治理大文章,让古城有了实实在在的温度与活力。

“磨剪子嘞,戗菜刀哟……”,这样的吆喝声已很少听到。和吆喝声一起消失的,还有补鞋、改衣服、配钥匙、修自行车等小修小补服务。城市不断成长,“小修小补”需求持续下降,相关从业者也越来越少,这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如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老年人)对此类服务长期需要。出于这样的考虑,去年7月,商务部等13个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发展“一店(便利店)一早(早餐点)”,补齐“一菜(菜场)一修(维修点)”,明确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于一体的社区工坊,明码标价,提供平价维修服务。这让“小修小补”有了回归的理由和底气。

“小修小补”回归,城市更有温度。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生出感情,此感情离不开人与人的互动,有其专属的生活密码,也就是所谓的“烟火气”。“小修小补”修补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如果不能连接群众的“小确幸”,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代替百姓的生活体验。

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每一个细小处都可以精雕细琢。很多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关怀或设计,就能反映城市的治理水平以及温度。引导“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既能解决从业者经营难题,又能满足周边群众需求、改善城市卫生环境,这样的多得之举何乐而不为?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记者 陈乙炳 文/摄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