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员,我会积极支持社区工作,带头缴纳物业费、带头有序停车、带头清理堆积物。”近日,在越城区东浦街道镜水社区举行的“邻里”党支部成立仪式上,党员穆玉华代表支部50余名党员郑重作出承诺。
“邻里”党支部是镜水社区成立的临时党支部。其中的党员,大部分曾是“隐形”党员,因为城中村改造或工作调动等原因搬到这里居住,但组织关系还在原先村里,属于非在册党员。据统计,在镜水社区,在册党员仅4名,“隐形”党员却有50余名。“如何让这些‘隐形’党员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中,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镜水社区党支部书记胡菊萍告诉记者,成立“邻里”党支部,一方面是为社区的“隐形”党员提供方便的组织生活平台,另一方面,作为新成立的城市社区,在册党员少,在社区治理中党员带动作用不明显。现在,把这些“隐形”党员身份亮出来,作用发挥出来,将大大助力社区建设。
“以后,再也不用赶回几公里外的村里参加党员活动了,在家门口就能参加。”78岁的老党员朱伯森欣喜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党员分散居住到了城市的各个社区,成了社区“隐形”党员,虽居住在社区,但组织关系却还在农村。由于居住地和活动地距离较远,这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存在诸多不便。尤其在越城区,这种现象格外明显。越城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越城区拆改村居已有近70个,“隐形”党员数量高达5000余人。为解决“隐形”党员管理难题,今年以来,越城区按照“就近相邻、便于联系、便于管理”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摸排“隐形”党员管理提升行动,建立“邻里”党组织,将摸排发现的“隐形党员”与已经向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统一纳入“邻里”党组织,以“邻里”党员身份进行日常管理,使其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越城区东浦街道镜水社区、灵芝街道外滩社区等“隐形”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都已建立“邻里”党支部。
作者:记者 林佳萍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