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集体家底厚起来 农民口袋鼓起来

2018-09-06 09:2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了150个改革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一轮改革试点单位,越城区是全省13个试点单位之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所有农村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虽然目前改革试点工作尚处于启动准备阶段,但近年来越城区已有了一定探索。

通过股权质押贷款拿到授信卡,激活了农民手中的股权。(越城区农办供图)

为何要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原因可多了。”越城区北海街道寨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柴德木一转身,指着社区绿化带上的树木说,上个月几场台风,不少树木被刮倒。“村集体有钱了,就能尽快组织人手,及时清理补种,要是没钱,去哪里叫人?”他感慨道,村集体有钱就能为村民办更多好事、实事,干群关系就能更加融洽,村民就能拧成一股绳。

农民转型成“股民”

人人都有分红股

“我们一家五口人都享受了村里股权分红,去年一家人分了将近1.8万元,村集体收入不再是账本上的数字,而是我们口袋里的钱了。”2012年完成股改以来,寨下社区居民沈月娥一家已享受村级股份合作社股权分红累计12万余元。

和沈月娥家一样,寨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0多位社员都有自己的股份。“所有集体资产按股份量化到人,村集体经济收益按股分红。”柴德木介绍说。

早在2010年,越城区就开始探索以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归属、界定成员资格、固化量化到人(户),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权利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2014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目前已有335个村经济合作社完成改革,45万余农村居民当上了股东,领到了“股权证”。

“过去,村集体资产属于村民集体所有,但对个人来说看不到、摸不着,如果户口迁移,就意味着权益丧失。”区农办相关负责人认为,“确权到人(户)”让农民增加了一个收入来源,“权跟人(户)走”让有条件的农民放心进城,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更多股改红利逐渐释放。在全面推进农村股改的基础上,越城区积极探索股权质押贷款等权能改革。与基层网点多、熟悉农村业务的绍兴恒信合作银行合作,出台《越城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村集体每年分红稳定、村民贷款需求量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寨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率先启动试点。

据了解,股权质押贷款以批量授信为主要模式,有融资需求的村民可凭股权分红卡直接向经办行发起贷款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股权评估值的80%,一般不超过50万元。目前在第一批11个镇街23个村开展的基础上,股权质押贷款工作已全面推进,累计为股权抵押担保的农户授信4700户,授信金额4.45亿元,发放股权质押贷款330户,共计6100万元。

激活股权权能,解决了农户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去年,家住灵芝街道的王水法通过股权证抵押贷款,一次性拿到20万元贷款,帮儿子的纺织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只需要一本股权证,就贷到了20万元,这在以前真的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王水法说。

盘活农村集体“三资”

让股民权益最大化

8月份以来,越城区各行政村的村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小组工作人员经常顶着烈日在田间、山头踏勘、丈量,忙着清产核资。

村集体有多少厂房、商铺等经营性资产?有多少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有多少耕地、山坡荒地等资源性资产?清产核资是集体资产盘活用好的第一步。根据越城区7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的《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工作方案》,全区332个集体经济组织将在本月中旬前完成资产清查、形成明细。

“为了让家底清、群众明,以及应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特别是集体资金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去年开始,我们全面深化村级财务和村级资金‘双代理’管理机制。”区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双代理”即各镇街设置三资办和三资服务中心,按照村级会计和出纳的职能,对村级资金、账务进行全面代理,一般6个村配备1名代理会计,10个村配备1名代理出纳,村里只设报账员。

实行村会计出纳“双代理”,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关口前移,财务进出都须经镇街农村三资服务中心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开支,不予支付款项,这样就从源头上规范了村级财务开支,真正把钱管起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村里花钱上了一把“安全锁”。

村集体资产摸清后,更重要的环节是“怎么用”。记者了解到,之前不少农村产权交易分散进行,且多为口头约定,容易出现纠纷,农民利益很难得到保护。对此,越城区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要求今年年底前完成区级和涉农镇街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为全区统一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提供载体和平台。通过市场力量激活农村各类产权,加速农村资源流动,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是“一股了之”“吃光分净”,而是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去年,越城区探索实施村级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要求以镇(街)为单位统一开展村级集体资金存款招投标,实现了集体收益最大化保值增值。目前,区内16个涉农镇街中,13个已完成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工作,累计存放资金超16亿元,每年村级集体经济可增收1200万元左右。

率先探索改革新命题

推进拆改村集体资产量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越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动力。

明晰了产权关系。通过股改,集体经济的利益和村民个人的利益捆在一起,调动了村民参与集体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家家有股,人人有份,还能享受到养老、娱乐等各方面福利,百姓的获得感更强。

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两委(社区)各司其职,政经分开,管理更规范,支出收益更透明,村民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但是,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越城区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拆改,是近两年越城区的一项中心工作。拆改以后,村集体资产如何管理处置,是摆在越城区面前的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

灵芝街道洋渎村是去年越城区的拆迁第一村,该村原集体资产基本都已置换成资金。“拆迁后,几千万的村级集体资金成了烫手山芋,这笔钱的去向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国标说,村委也想过不少办法,想把资产以股权形式量化,可如何量化在现实中还是碰到了一些问题。另外,村干部的去向、村民后续管理等问题也成了棘手的事情。

针对这一现状,越城区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积极探索拆改村集体资产量化工作。今年将启动灵芝街道洋渎村、小观村、曲屯村和城南街道东光村4个整村拆改村的资产量化工作,并于年底前基本完成,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推进符合条件村的资产量化。

“综合考虑拆改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情况和村级集体资金等因素,资产量化采用全部量化和保留经营两种模式。”区农办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说,整村拆迁后,村集体资产全部变现,资源全部被征用,村集体资产按股份量化到人,注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有条件的撤村建社区。如果村集体资产、资源未被全部征用,集体资产按股份量化到人,部分由村集体提留,撤村建社区,继续保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但必须实行政经分开管理。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现有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如何“化茧成蝶”,从“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为集体经济发展装上“助推器”,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越城区将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作者:见习记者 徐晶锦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