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向转诊、化验检验结果互认、专家“下”社区坐诊、远程会诊……“医联体”,不仅让越城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价廉和便利的医疗服务,还让原本门庭冷落的基层医疗机构重获生机。这一新型就医模式在越城区落地以来,得到快速推进。目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七医院、市立医院等市级医院已先后与越城区14个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手”,“医联体”在越城区实现了全覆盖。
但记者采访发现,就目前而言,越城区“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面临管理、医生、药品、信息等多个环节的制约,导致一些应有的优势发挥不明显。要想达到医改的目标,越城“医联体”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成长
基层诊疗量上升
家门口有了“医联体”后,家住越城区皋埠镇的唐玲娣尝到了甜头。她心脏不太好,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一直以来都是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常客”。2014年8月,市人民医院、皋埠镇卫生院建立全市首家市镇紧密型医联体,市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在皋埠镇卫生院挂牌,市人民医院派遣相关职能科室、业务临床骨干入驻卫生院。“现在看病再也不用坐公交车到人民医院去排长队了。”唐玲娣说,现在专家每周到镇里坐诊,而且报销比例大。
“医联体”在越城区陆续成立后,有的建立起了大医院和基层之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有的将大医院药房延伸到社区,有的则开设“共建专科”,这些举措都让越城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三甲医院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医联体”对基层医疗起到“提档升级”的作用。“社区有了好医生,居民才会心甘情愿留下来。”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挺说,大医院不仅带来了专家,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门诊带教、培训新技术、疑难病例讨论,这些帮扶最终提高的是社区卫生院的医疗质量,提升的是居民对社区卫生院的信任度。
据统计,去年越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向上级医院上转病人门诊4497人次、住院350人次;市级医院下沉基层人数698人,提供服务34354人次,全区基层诊疗量有较大提升。
烦恼
转诊联动“任督二脉”难打通
随着越城区分级诊疗不断深入,医学检查结果不能互认使患者医联体内检查要费“二遍事”,成为“医联体”推进中的梗阻点。越城区一位患者反映,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化验检查,显示癌胚抗原偏高,随后上转至医联体上级医院,上级医院为患者再次进行相关检验检查,增加了看病费用。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导致检查结果不能互认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基层设施建设欠完备,导致医联体内上级医院对下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不信任。
基层医院药品种类少是“医联体”碰到的又一大难题。如皋埠镇卫生院是越城区基层医院中药品配备最多的,在与市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后,陆续增补195种药品,共达582种,而市人民医院药品种类为921种,而区内其余基层医院药品储备普遍仅300种左右。
没有“好医生”,患者自然不信任、不想去,患者少了,更难吸引优秀人才——“基层首诊”还面临这样的“恶性循环”。据统计,目前越城区14家基层医疗机构共有医生537人,其中获得硕士学历的仅5人,占比0.93%。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医技人员缺失,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不信任,难以真正分流患者。
采访中,不少基层医院还反映,转诊系统平台建设不完善,对于上转、下转的申请没有及时提醒功能,导致平台预约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忽略处理平台转诊事例常有发生,难以及时实现互联互通。
解困
要“联体”更要“共享”
医联体建设,实际上是一场医疗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最为有效的突破口在于解决好外部推力与内生动力的关系,实现医联体‘共建,共享,共赢,共同发展’,产生‘1+1>2’的效应。”越城区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联体要实现真正的共享,要注重弥补基层的能力缺陷。
该负责人认为,可以通过完善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基础检验设施的一致性,使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并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机制,尽可能统一医联体范围内的药品目录。同时,在技术手段方面,要完善双向转诊系统平台,设置及时提醒功能,规范平台转诊标准,将平台转诊效率纳入绩效考核。还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人口数量,引导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的合理流动,促进资源共享,支撑医联体、远程医疗体系建设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医联体”,应该是医改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最终的目标是要推进分级诊疗。接下来越城区卫计局将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各自目标,进一步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成完善。
作者:见习记者 徐晶锦 编辑:陈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