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城区政府正式发布了《绍兴市越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2017-2022年)》,预示着该规划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显示,越城区将集全区之力,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动和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建设社会文明和生态文化,力争在2019年前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2022年前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指区域通过建设形成合理资源分配的开发格局,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多项指标位于前列,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体系,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2016年年底,区环保局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分析。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征求了各个相关单位、区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之后,终于出台了这份五年规划。
《规划》将越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分为三个阶段,即“省级创建”“国家级创建”和“全面提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越城区将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确保种植面积比例达到60%,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8%,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等,预计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
第二、第三阶段,越城区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公众绿色出行习惯基本养成,出行率达到50%,基本建立合理科学的高效绿色产业发展体系、集约融合的城乡人居体系、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系统、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等,到2022年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治水、治气、治土是基础。”区环保局副局长张伟说。近年来,越城区通过“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治水成绩有目共睹。日前,为巩固剿劣成果,促进该区地表水治理全面达标并稳步提升,越城区首创地表水水质断面“四色”评价预警管理机制。如今,省级示范区的16条创建指标中,只有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这一指标,难度较大。虽然,越城区工业企业不多,二环以内的污染企业也都搬了出去,但是全区受到的外来输入性污染较多。张伟告诉记者,空气质量的提升不是“一人之功”,与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习惯改善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从去年开始,区环保局在所有镇街实现“PM2.5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将空气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不断监测并改善提升。为了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区环保局从2016年开始在各个镇街开展模拟调查,帮助越城区补齐生态建设短板。
作者:见习记者 唐洋洋 编辑:陈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