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小事不出小区 大事不出社区

诸暨东盛: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版“枫桥经验”

2021-09-18 10:21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每天,有130至150位居民在共享食堂用餐;每天,有20到30位居民到社区喝一杯清茶;270位社区志愿者在“时间银行”开户;三百多位社区居民在共享课堂于邻里共学……

这是诸暨市浣东街道东盛共享社区中的一些生活场景。

去年以来,诸暨市把东盛社区作为首个共享社区试点,积极探索城市社区融合共治机制,推动“枫桥经验”从乡村治理向城市社区治理延伸,形成了“枫桥经验”城市社区治理版。9月16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东盛社区,探访其城市基层党建先进经验。

破冰 共建才能共享

“月琴奶奶到了,吉成爷爷来了……”中午11点,饭菜的香气顺着共享食堂飘进志愿者之家,志愿者搀着老人们喜滋滋地围坐在一起。一场中秋午宴即将开席,东盛社区邀请了15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前来共享团圆饭。

喜上眉梢的不只有来过中秋的老人。在公益理发角,不少居民正在排队,请在辖区开店的理发师宓作利为他们理发;在茶室,几位阿姨正喝茶聊家常……

“‘一顿热饭、一杯热茶、一方集市、一本存折、一间课堂’是我们‘邻里党建五个一’基础服务。”对于眼前的场景,东盛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杜芳早已习以为常,“社区每天都有许多共享活动,特别是共享食堂,每天都要翻桌几轮,居民之间越来越熟络。”

而在社区“破冰行动”前,甚至连便民服务中心都门可罗雀。

东盛社区是去年辖区调整后组建的新社区,下辖9个中高档住宅小区,辖区常住人口达12000余人,但户籍在东盛的仅2158人。

“也就是说,许多居民住在这里,但不觉得这个新社区是自己的家。”因为共享社区的创建,从事社区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王杜芳担当重任,看着“东盛共享社区”6个崭新大字,王杜芳暗想:大家没有参与感,算哪门子的“共享社区”?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王杜芳和伙伴们决心以党建为统领,发动各方力量“破冰”,让居民在这个新社区找到归属感。

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东盛社区的一个做法是:推出爱心“时间银行”,将居民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以积分形式储存起来,“储户”可用存折积分兑换爱心帮助或实物。

在志愿者之家,记者看到了上百本红色的“时间存折”,翻开001号何满兰的存折,里面记有30余条志愿服务时长“存款”记录。“随着‘时间银行’投用,像何大姐这样的热心志愿者,已带动身边大批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一位志愿者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动启动短短3个月,社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有485位,其中270位志愿者已在“时间银行”开户,“垃圾分类、爱心送餐、守好小门等工作,都有了居民志愿者鼎力支持。”

为扩充社区服务专业力量,东盛又启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由专业持证社工领衔开展服务。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五社联动下,共享课堂、老年大学、社会化创投项目等各类活动多点开花。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居民24小时生活在东盛社区的服务需求点。”王杜芳如是说。

协同 支部建在小区

记者来到东盛社区君城小区,刚巧,在电梯厅遇到了正在商讨电梯维保工作的三方人马: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

君城小区有23栋高层住宅,72台电梯,由于电梯使用时间已有10年,故障频发,居民们很忧心,多次向物业反映。物业联同维保单位检查发现,大部分电梯滑轮已磨损严重,导致电梯门关闭不灵活。“症结”找到了,但40余万元的维修费由谁来支付,业委会和物业双方争论不休。

接到求助的小区党支部立刻牵头启动“三方协同”机制,并召集建设部门、维保单位等召开联席议事会议,最终达成共识:由物业聘请的维保单位先行应急维修,以保障居民使用安全,同时由业委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电梯进行抽样检测,如达到启用维修基金标准,则召开业主大会表决维修事项。

“三方协同”是东盛社区推动微治理的一项探索和实践。聚焦解决“急难愁盼”,针对历史遗留、职责不清等问题,东盛社区将“支部建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成员形成“三套班子”交叉兼职,目前已建立小区党支部9个,楼道党小组40个。“治理力量由‘单打独斗’提升为‘多元联动’,形成1+1>2的合力,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向城市社区拓展延伸。”浣东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如果说全面推进“支部建在小区”,激活了城市基层治理“一盘棋”,那么智慧社区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走进东盛社区的管家中心,一块现代化的大屏幕十分显眼,它是“智安小区”数字驾驶舱,集中展示“人、地、事”等汇总数据,小区高空抛物、人员出入、车辆进出等场景信息也一览无余,使社区管理和便民服务更高效、精准。

作为诸暨市正在打造的共享社区试点,东盛社区积极谋划构建以“城市大脑+未来社区”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开发“诸事帮”数字平台,上线家政保洁、家庭维修、居家养老等6大类100余项家庭服务项目,大大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居民群众踊跃参与,东盛社区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协同共治、数智赋能的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走基层、强四力”·记者手记

用党建“最细触角”触治理“神经末梢”

你能想象吗?一个中高档小区林立的城市高楼社区,在新社区组建不到一年时间里,居民关系从“陌生社会”走向共建共享的“友人社会”。在探访东盛社区之前,我也无法想象。

东盛社区“共享社区”概念提出后,一时间风头无两。坦率地说,我一度持怀疑态度,因为在以往的采访经验里,“共享”概念运用在社区领域,无非是共享菜篮、共享充电、共享图书等内容。而与东盛社区的深入接触,让我摈弃了对“共享”的狭隘认识,这是“大共享”环境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

它坚持党建统领。把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共享社区建设的主线,不断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

它坚持居民主体。把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享社区建设试点的价值取向,激发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它坚持数字赋能。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新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借力网上“枫桥经验”,开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新局面。

它坚持系统治理。把解决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作为共享社区建设试点的主要出发点,用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的思路优化社区问题解决方案。

应该是得益于这“四个坚持”,东盛社区探索出了普适性的城市社区治理版“枫桥经验”。

好故事

“三方协同”巧解小区“老大难”

不久前,君城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住户进出刷脸开门。“这样一来,不仅杜绝了陌生人随意进出,还给我们业主带来了便利和安全。”刚刷脸进门的小区居民寿圣杰对此很满意。

君城小区共有1632户,常住居民4200余人,为了满足小区常住居民进出需求,大大小小的出入口有18个之多。小门一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不安全因素。虽有物业管理,但不少发传单、打广告的人还是能寻机溜进小区,导致墙体“牛皮癣”等问题屡禁不止,甚至发生过盗窃案件。对此,居民们多次向物业反映,可物业也犯难:“安保力量有限,不可能24小时守住18个小门。”

物业和业主“冲突”,业委会出面也久久未能解决问题。君城小区党支部成立后,由于党支部成员在业委会交叉兼职,立刻把此事列入民生实事清单。小区党支部牵头启动物业、业委会、党支部“三方协同”机制,召开联席会议,最终研究出对策:从小区公益基金中支取28万元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提升基础设施设备,后期则由物业进行维护。经过半年的努力,门禁系统在18个小门全覆盖,这桩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去年,东盛社区将君城小区作为“试验田”,建立小区党支部和物业、业委会的“三方协同”机制,形成“三套班子”交叉兼职,如小区党支部书记张绍林就担任了业委会委员。“‘三方协同’后,有效解决了小区内增设门禁系统、电梯维保等多个难题。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解决。”王杜芳说。

作者:记者 吴斌 翁佳美 何丹 文 梁永锋 摄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