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色庄余霞,代代有“红将”

2021-05-22 16:23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杨氏宗祠门口,有陈毅之子陈昊苏的题词“红色庄余霞”。

在诸暨市308省道复线旁,庄余霞自然村静静 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平坦处。开国元帅陈毅之子陈昊苏题写的“红色庄余霞”,在村庄中央的杨氏宗祠前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庄余霞村是新四军金萧支队、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的重要“革命活动区”,先后有58人参加金萧支队,2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小小村落谱写了一曲红色壮歌。

而今,红色庄余霞如何传承红色精神,谱写发展新篇章?5月18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诸暨市大唐街道上余村庄余霞自然村,探访这个热血村落的发展路径。

先驱 每2户人家就有1人参加革命

1942年5月7日,诸暨沦陷。同年11月,中共庄余霞支部成立,杨光担任书记。也是从这时起,庄余霞抗日革命的群众基础开始发生改变。这个仅有97户350余人的小山村,先后涌现出杨启江、杨则民、杨石毅等58位革命战士。

走进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杨氏宗祠,前厅后堂的建筑组合,让这里显得纵横交错。正因为外人难以知晓的复杂结构,这里成为庄余霞人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有次,国民党来庄余霞搜捕,杨启江和杨光两名共产党员就躲进了这里的望青楼。”在“红色庄余霞”陈列馆馆长杨狄明的指引下,记者沿着东面一座狭窄的楼梯向上攀,才找到隐蔽的望青楼。虽被称作“楼”,但事实上,这个狭小的阁楼隔间只能供人匍匐,这里曾是村庄里暗藏的制高点。

老支书杨高乃介绍门上的秘密“机关”。

像这样的“机关”暗处,我们在村里见到了多处。87岁的老村支书杨高乃在前面带路,不一会儿就转进一间尘封的老屋,门板上一处肉眼很难看见的小孔,让老屋蒙上了神秘色彩。“我二哥杨高岳是金萧支队队员,经常和战友在这里开会议事。”杨高乃演示,“小孔穿进细绳,连接门背后的栓子,绳子一放一拉就可以开门。”

而村里不远处的另一处老屋上,挂着“庄余霞1011号”的红色牌匾。这是“革命姆妈”杨珠林的旧宅,蒋明达、马青、叶瑞康、杨光等中共地下党员和金萧支队领导曾在这里留宿。外面一有动静,革命志士就躲进暗房,杨珠林则在灶旁烧火、砍柴打掩护。

庄余霞乡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共乐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庄余霞每2户人家就有1人参加革命,每4户人家就有1名共产党员。革命队伍中,有父子、兄弟、姐弟、兄妹、叔侄12对。

后浪 两支红色队伍扛起“治村”大旗

“革命姆妈”杨珠林的家庭中,流传着“红色娘子军”的佳话。女儿杨旦霞和杨欢宜都曾是我党的地下联络员。“80多年前,庄余霞10多位妇女组成最初的‘红嫂’队伍,送亲人上前线,站岗放哨送情报。”杨狄明介绍。

走进新时代,庄余霞传承红色精神,组建了两支红色村民自治队伍:红色村嫂队和红色救援队。

从捡垃圾、清河道等“初级服务”,到调解纠纷、帮扶邻里等基层社会治理的“进阶服务”,“红嫂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有近百人加入。上余村党总支书记杨海民告诉记者,一个好村嫂能管三代:老人、丈夫和孩子,红色村嫂队已成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红名片”,原草塔镇的18个村庄都成立了“红嫂队”。

“不需要号召,跟革命先辈一样,能为村庄、为社会做点事,大家都想上。”“红嫂”队队长顾亢燕说,如今8个网格近100名“红嫂”都经过层层考验,“首先得在自己家里做表率,房前屋后、邻里关系要搞好,再参加3次志愿活动……”

“红嫂”在后方为村民带来“幸福感”,“红色救援队”则在前方创造“安全感”。2018年,以退役军人为主力的上余村红色救援队成立。“有急难找救援队!”30位队员训练有素、火线出动,积极协助镇村两级开展防汛防洪、火灾抢险、失踪人员搜救等工作。

燎原 激活红色资源已成共识

每天早上9点,“红色庄余霞”革命陈列馆的“红嫂”讲解员求恩琴都会准时开门。2016年开馆至今,已有20余万游客前来触摸红色脉搏。这个1500平方米的展馆,平均每天要迎接100多位参观者。

杨共乐收集了大量史料,花费大半年时间撰写了《红色庄余霞》系列文章,全面记录这个“红色革命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的英雄事迹。在杨狄明等人四处奔波和杨共乐深情反哺下,一些新四军老战士、老领导等纷纷伸出援手。2016年,“红色庄余霞”革命陈列馆顺利建成。

“红色文化是别人搬不走的,走红色发展之路是我们的共识。”杨海民说。

天刚晴好,“红色救援队”队长霍锋朝领头,拿着铁锹、锄头上山了。“从我们村到青岭岗顶,这2.5公里的红色游步道已具雏形,这是村里人一锄头、一柴刀开出来的。还没建好,就有很多游客来打卡了。”霍锋朝说,在这条原始的山路上,庄余霞村民曾为金萧支队站岗放哨、传送情报。

让游客留下来,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关键所在。杨海民说:“我们计划打造一个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将诸暨所有红色文化镶嵌在清岭岗红色游步道沿线。”如今,“红色村嫂”们已经先行先试,张秀珍、徐丽霞、陈彩红相继开办起农家饭店,生意蒸蒸日上。

好故事

最会演讲的包袜女工

“欢迎大家来到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重要活动地点庄余霞……”身着白衬衫、佩戴红色党徽,43岁的“红嫂”求恩琴又开始了一次神采飞扬的讲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革命历史徐徐展开,庄余霞的英雄群像在她口中逐渐鲜活起来。

“她是包袜工里最会演讲的,演讲人里包袜子最快的。”如果不是馆长杨狄明的介绍,我们想不到,眼前这位“正牌”讲解员,讲完4万字的解说词后,还要穿上围裙,赶回厂里包袜子。

2018年7月,陈列馆原来的讲解员调任,急需找到一位熟悉村情、村史又不胆怯的人顶上,“红色村嫂”中年纪较轻、高中学历的求恩琴被委以重任。每天凌晨5点,求恩琴就起来背稿,闲暇时就来到陈列馆,在展厅里走展板、记路线、找感觉。

“我普通话不够好,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么多,我不能给红色庄余霞丢脸。”求恩琴说,她开始一字一句在“学习强国”中对着《新闻联播》练习普通话;走位不准确,就一天数次走进展厅调整节奏。慢慢地,求恩琴的表现变得游刃有余。

截至目前,求恩琴已累计讲解千余场。在红色庄余霞的发展洪流中,这个不惑之年的“红嫂”,找到了热爱的事业。

“红嫂”求恩琴在陈列馆讲解

“走基层、强四力”·记者手记

红色村庄变化喜人

3年前,为采访“红色村嫂”,我第一次走进庄余霞。老书记杨国英接待了我,她嗓子沙哑,问了才知,她连着几天和村嫂们挨家挨户做房前屋后整治动员;去年,为采访疫情下的坚守,我第二次来到庄余霞,老党员杨狄明跟我聊天,他连续一周值守在村口;为寻访先行者的风景,我第三次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见到了新任村党总支书记杨海民,村情村事他门儿清,说问题难点胸有成竹。

在他们身上,我清晰地感受到村民们对“红色庄余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传承红色血脉的紧迫感,促使他们齐心协力,一心想把村里发展得更好。

前不久,《求是》杂志刊登了总书记的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庄余霞的红色印记可触可感,人们可以听红色故事、看红色遗存、走红色山路。如今,大唐街道和上余村上下最操心的,也是怎样让庄余霞的红色资源转化尽快取得成效,让村民更有获得感。

三访庄余霞,我看到革命老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青山绿水掩映着整洁的村庄,红色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新时代文明实践让爱心“恒温”,“红色文化”为村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记者 栗爱平 翁佳美 文/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