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座闸改变一座城

中国第一河口大闸的“潮”事儿

2021-11-14 09:4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曹娥江大闸以扼咽锁喉之势,横跨河口。

核心提示

闸,把水拦住。水乡绍兴,有一座闸,不同凡响。它就是浙东引水工程的枢纽工程、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

钱塘江最大支流——曹娥江的入海口位于杭州湾喇叭口前沿,此处强涌潮闻名天下。在强涌潮河口建闸,为世界性难题。“潮水一来心发跳,年年搭舍年年逃。”……千百年来,民谣映射苦难,寄托梦想。

为彻底解决水患,2005年12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宣布“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2008年12月18日,大闸28扇闸门落下蓄水,由此大闸功能性建筑全部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启河湖兴利新时代。

这座闸,改变了水利,改变了生态,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格局。

13年间,2300余次调度,30000多次启闭闸门……与潮共舞的背后是怎样的筚路蓝缕,经历了怎样的惊涛骇浪,创造了怎样的崭新气象?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曹娥江大闸,听“闸”音、观“潮”事,探寻“中国第一河口大闸”历久弥新的法宝与风采。

绍兴滨海新区工作人员介绍“滨海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相关情况。

十万军声半夜潮——

从梦想到奇迹

天海茫茫、江水汤汤。俯瞰,杭州湾喇叭口收窄处,曹娥江与钱塘江相融,海洋与陆地相交——曹娥江大闸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河口。立于大闸上,铺陈在眼前的是两幅大画,闸前泱泱碧波,闸后海潮泛黄,色调一冷一暖,气势恢宏,让人惊叹鬼斧神工!

“哗啦啦!”漫步于闸上,水声滔滔。11月2日11时许,曹娥江大闸6孔鱼腹式双拱钢闸门缓缓开启,江水奔涌入海。这是一次例行排水。“每一次都是新的。”大闸运行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王柏明笑着说。

早在2003年就参与曹娥江大闸前期工程,18年与大闸朝夕相处,眼前的这位大闸人,与这项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天,他都会仔细审阅一份数据报告。到10月底,曹娥江大闸共计调度2382次,启闭闸门30068孔次,累计排水约548亿立方米。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份关系6000多平方公里曹娥江流域的平安,也记录了大闸安澜镇流、河湖兴利的铿锵足音。

酝酿了近半个世纪、创造了世界河口建闸史上多个第一的曹娥江大闸,是国家级重大水利工程,更是大闸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条曹娥江,流淌着绍兴几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曹娥江上游源短流急,下游受钱塘江潮汐顶托,形成“南洪北潮”格局。每年夏秋,频繁的台风带来强风暴雨,曹娥江上游滚滚洪水急速向下肆虐,河口的钱塘江潮水则逆势涌入曹娥江,上下两种势力激烈交锋,让沿江人民饱受灾难。而遇到大旱年份,曹娥江水源枯竭,境外来水无处蓄积,水乡绍兴和浙东其他地区蝉喘雷干。

历史上,为治理曹娥江水患,绍兴人民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其中三江闸和曹娥江海塘的建设,为挡潮泄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没能彻底解决水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曹娥江水患治理,防洪、排涝、筑堤、建闸等工作一环紧扣一环。

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2005年12月30日,大闸主体工程正式开工,绍兴人民盼望了半个世纪的“曹娥江大闸梦想”照进现实。 

“钱塘江是世界三大涌潮河之一,在河口这样的地理位置施工,环境十分恶劣。”“艰难”是王柏明讲述中提到最多的词。

“2003年8月我们一批人去做工程前期工作时,方圆10公里内看不到人,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像样的路,就是一片荒野。”王柏明回忆,因为手机信号弱,电话也偶尔才能打通,还是海宁那边的信号,“我们每次开玩笑‘又漫游了一次’。”

夏天既闷又热,冬天寒风刺骨……在绍兴最北的海涂上,建设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退缩,全身心投入大闸建设。与施工环境相比,给建设者更大压力的是施工难度。

在强涌潮地段建闸,世界上没有先例。工程得到水利部大力支持,专门帮绍兴组建了一个由两院院士和国内顶尖水利工程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其中绍兴籍两院院士潘家铮出任顾问。

“潘老一共3次亲临现场指导,那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思维敏捷,发言时用词非常精准。”王柏明对此记忆犹新。在专家组和各大科研院所指导攻关下,工程建设克服强涌潮冲击、闸下泥沙淤积、软基沉降、海水侵蚀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高性能混凝土、鱼腹式双拱钢闸门等新技术新工艺都是河口建闸史上首次运用。经过3年半紧张施工,2009年6月,大闸全面完成建设。

海上明月共潮生——

从水患到水利

潮起潮落,祸福无常。大闸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彻底解决了钱塘江涌潮淤积和风暴潮带来的危害,使曹娥江上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50年到10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以上一遇。安澜镇流的背后,是闸人合一的休戚与共。

“1号闸闭合、2号闸闭合……”7月25日凌晨,曹娥江大闸机电设备运行科,十几双眼睛盯着大屏幕,当跳出“28孔泄洪闸全部闭合”的信息时,所有人如释重负。窗外,轰隆隆的潮声,裹挟着风雨咆哮而来,一头“撞”在大闸上,硬是被挡了回去。

这是一场闸与潮的肉搏战。台风“烟花”肆虐,绍兴突降罕见暴雨。7月25日零时,城区南门站水位突破警戒水位4.3米后持续上涨,到台风登陆前的12时15分,水位已升至4.57米。大水围城,形势严峻。

“不仅古城,曹娥江各段流域排涝告急。一天接到几百个告急电话。”大闸运行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过寒超至今印象深刻,他坦言,“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启闭闸门同样非同寻常。那时候,已经分不清是人守闸,还是闸护人。”

当时,闸外出现了7.5米高的有监测以来最高潮位,排涝难度前所未有。整个大闸启动一级响应,增派调度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千方百计抓住每天两次退潮的“窗口期”,实现精准调度。

关键时刻的精准,靠技术,更靠数年如一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匠心。“我们通过长期监测发现,涨潮时,浪头在嘉绍大桥露脸,奔到曹娥江大闸大约40分钟,掌握这个时间点,掐点闭合闸门,才有底气。”也正是这样的“磨”工,在危急时刻,敢与潮共舞。

人守闸、闸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座立于天地之间的大闸的追求。

“快看,它们来了!”11月10日,大闸中控室监控显示屏上,一群身段细长的海鲈鱼,眨着大眼睛,“游”到屏幕里,它们有的成群结队,有的大摇大摆,悠然而行。盯着屏幕,大闸设备运行科科长程新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海鲈鱼是洄游性鱼类的一种。”程新闯指着屏幕介绍,现在是它们回“娘家”的时候——鱼妈妈在淡水完成产卵,等鱼宝宝长大了,就领着它们,通过曹娥江大闸两侧鱼道回到海里。

鱼道,是专门为洄游性鱼类设置的,常年开放。这是大闸秉持生态理念的匠心之作。阳光照射,清晰的水面下,一个个台阶清淅可见。“对幼鱼来说,回到海洋是一个挑战,鱼道就像宝宝学走台阶,一档一档,慢慢爬。”言语之间,那份对鱼的生存关切,让人动容。

这些年,通过持续监测发现,洄游性鱼类种类和数量总体稳定。“这是鱼儿们用脚投票呢。”程新闯不无幽默地说。

包括鱼道,大闸的水工建筑、机械设备,小到一颗螺丝,都要定期观测、检查,确保大闸所有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正是这样的守护,让曹娥江大闸能持续发挥多方面、综合性效益。

挡潮蓄淡,使闸上江道形成了长90公里、正常库容达1.46亿立方米的带状河道水库,增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对于遭遇水质性缺水的水乡绍兴来说,这一江汩汩清水,提升了水资源总量,更改善了城乡水环境质量。

而曹娥江变身“内河”,还使富春江经绍兴,向宁波、舟山等地输水的浙东引水工程成为可能,并为曹娥江上游的钦寸水库等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今年6月29日,随着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引曹南线)启动试运行,历时18年建设的浙东引水工程宣告全线贯通。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曹娥江已累计向浙东引水27.02亿立方米,向周边企业供水6.18亿立方米。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上游达到Ⅱ类以上。

弄潮儿向潮头立——

从逐浪到破浪

11月11日19时,滨海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浙江欧贝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小国仍守在厂区,手机里不断传来新订单。“人家‘双11’剁手,我是抢单。”他哈哈大笑。

2017年落户滨海的欧贝特,专业从事高科技医疗器材研发生产,目前其生产的止血海绵,广泛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市的大型医院。另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HEMA液体栓塞剂,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投入临床试验。

“从前期动物实验来看,安全有效性非常好,可用于治疗所有实体恶性肿瘤。”这位来自金华的创业者踌躇满志,“顺利的话,明年年底可以拿到产品注册证,正式投放市场。”

另一侧的滨海热电厂厂区,此时,20多艘500吨级运煤船抵达码头,燃料部主任李向前张罗着卸煤,“我们厂就是借曹娥江大闸的东风建起来的。”

作为反哺,现在滨海热电厂为柯桥滨海工业园区“蓝印小镇”的近60家印染企业集中供热,“因为航运成本低,我们供热的价格也是最优惠的。”李向前说。

曾经的苍茫海涂,如今正成为物流、资金、技术、人才要素资源集聚的创业创新高地和热土。

“是曹娥江大闸和这一大片海涂,让我们成为绍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依托充裕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关正等新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澎湃,招引项目,加大投资,健全路网,完善配套……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努力描绘理想蓝图。

“围绕‘杭州湾南翼先进智造基地’定位,我们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之外,正在谋划打造第3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端装备产业。”陈关正透露,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物流等配套产业,正积极创建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不断提升区域能级,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项目落户滨海。

“利用曹娥江大闸和围垦治江拓展的330平方公里土地,曹娥江河口两岸开发速度很快,湾区建设势头很好。”近20年来,王柏明几乎每天来回于市区和大闸之间,见证着这场城市之变,也更为有幸参与大闸建设而骄傲。

“曹娥江大闸使城市又北进了15公里左右,真正实现了从‘鉴湖时代’向‘杭州湾时代’跨越,为拥抱大湾区、接轨沪杭甬奠定了基础。”在王柏明看来,曹娥江大闸不光是一个水利工程,也是绍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镌刻的是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绍兴精神。

亲历者说

绍兴市水利局原副局长 吕益民

划时代的世纪工程

2003年12月,我被抽调到曹娥江大闸管委会工作,至2012年6月,前后十个年头,先后担任曹娥江大闸管委会副主任、大闸管理局副局长,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曹娥江大闸工程建设管理的进程。

回想起建设大闸的日子,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大闸建设是艰辛的。当年只要到过曹娥江河口的人,就会感受到大闸工程建造之难。这里是潮起潮落的强涌潮地段,地质复杂,水文气象多变,突发性天气频繁,如洪水、台风、涌潮、暴雨等,对大闸的施工作业影响极大。当时施工条件十分恶劣,生活环境也差。开建前,我们从越城区沿曹娥江堤防一路颠簸到工地需要近两个小时,面对的曹娥江河口海涂,十几公里范围内荒无人烟。动工后,大家吃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房里,夏天气温比城里高2~3℃,还有苍蝇蚊子袭扰,冬天气温又比城里低2~3℃,被窝又冷又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广大建设者们发扬“合力共建、务实创新、快乐奉献”精神,度过了2300多个日日夜夜。

大闸的建设凝聚着绍兴人民的多年期盼,从提出设想到正式决策再到付诸实施,前后几十年。2005年12月30日,在河口工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现场宣布“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我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工程,在开建之初,就提出了把曹娥江大闸建成“优质、安全、廉洁、高效”的中国第一河口大闸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了,尤其是在施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在中外河口建闸史上堪称奇迹。

曹娥江大闸建成后,曹娥江从此告别千古涌潮,闸上江道成为河湖体系,对绍兴及至浙东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在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方面,我就亲历过两次事件,一次是2009年2月14日起我市迎来历史罕见的近20天持续阴雨,一次是2013年10月23日“菲特”台风。大闸管委会通过合理调度,预泄预排,为平原河网排涝争取了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

作为亲历者,能有幸参与曹娥江大闸这一项划时代的世纪工程,我感到无比光荣、骄傲!

记者手记

精神的丰碑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在曹娥江入海口,一座大闸以扼咽锁喉之势,横跨两端。这里,我来过3次,每次都是一场灵魂的触动,一次心灵的洗礼。

正如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王柏明所言,绍兴的历史是一部围垦史、一部治水史,整个绍兴平原是勤劳的绍兴人民2000多年来围垦而成。从“山会时代”走向“鉴湖时代”,再到“杭州湾时代”,王柏明用3个“15公里”划分,讲述了绍兴人民不断往北围海造田的壮举和“向海而生”的初心。在这过程中,治水成了绕不开的难题。

海水倒灌,泥沙淤积,内河成涝。历史上,为治曹娥江水患,绍兴人民建造了大量水利工程,但始终没有彻底解决水患问题。在曹娥江河口兴建一座大闸,从根本上节制曹娥江、防止风暴潮内侵的设想,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水利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以前,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绍兴人民用最原始的办法,肩挑背扛,硬是克服困难,战胜天险。建造曹娥江大闸时,有了现代科技,但面临的技术难题依然史无前例。自2004年12月8日打下曹娥江大闸基础工程第一桩以来,建设者们克服一个个难题,成就了多项“世界首创”。常有人惊叹,建造这样一座世界级的大闸,居然只用了3年半。在曹娥江大闸历史陈列馆,看到一张张战天斗地的图片和一种种创新材料的展示,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从最早的玉山闸,到三江闸、新三江闸,再到如今“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凝聚了一代代绍兴人治水的智慧,铸就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大闸建成运行以后,这种精神依然在延续。采访中,我了解到一个细节,有一群“战士”,其中不乏“90后”,十几年如一日守护在这里。他们24小时值守,每人都对电话铃声有了应激反应,电话一响,瞬间清醒,按指令进行开闭闸门操作。运行十余年无事故,其平稳运行的背后,是一群人的信念与坚持。  

用水之利、避水之害。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气魄,绍兴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未来也必将继续创造奇迹。

作者:记者 何超群 周国勇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