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钦”水长流融绍甬

2021-11-01 09:5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钦寸水库鸟瞰。

核心提示

一座四明山,蜿蜒在绍兴宁波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物理分割线。一座钦寸水库,却又在崇山峻岭间穿针引线,打开一条血脉相连永远无法割断的“走亲”通道。

从100年前的设想、50年前的勘探、20年前的决定,到10年前的启动建设,再到1年前的建成通水,这个浙江最近50年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以一种现代愚公精神,打造出了一个跨区域合作的水利工程样板。站在近百年的历史纵深和百公里的地域跨度上看,这座水库改写的不但是“一边缺水、一边洪涝”的历史,还有两地干部群众的生活和命运,更是两座城市在大都市圈时代的特殊互动模式。

以水为路,以水为媒,跨越时间和空间,这脉清水就像一位使者,成功地连接起了两地居民的幸福生活、两地干部的战斗情谊、两座城市的协同发展,让昔日的友邻在杭绍甬一体化的赛道中紧紧连结,成为“小县”“强市”牵手共赢的典范。

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近钦寸水库,奔赴新昌、嵊州、宁波等多地采访,探寻这座水库给两地带来的历史性改变。

水连

望穿秋水,一泓清泉润他乡

水无形而润众生。

10月26日下午2点多,站在钦寸水库大坝上,我们看到一汪清水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翠绿群山间,一种“高峡出平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在这汪清水下,沉睡着十多个原本连绵分布的村庄,蓄积的是1万多位移民的乡愁,以及新昌山城的举县之智和无私奉献。

这是一座水库,更是一部史诗。

从去年6月20日开始,每秒钟就有4.5立方米左右的水流向宁波,日供水35万立方米左右。

在输水隧洞启闭机房,调度部经理钱华和工作人员陈俊宇正在对供水压力、流量等数据进行比对巡查,“全年水质维持在Ⅱ类水以上。”

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穿越遥远的时空,改变方向,润泽他乡。

向东70多公里,在宁波桃源水厂内,我们看到钦寸水库的水已通过输水管道进入20个过滤池,正在池内翻滚。只要再经过一个消毒步骤,钦寸水就能够进管入户。桃源水厂是国内最大规模浸没式超滤膜水厂,去年6月在钦寸水库通水之时同步建成投产。“好马配好鞍,先有优质原水,才有这个技术先进的水厂。这个水厂是为钦寸水量身定做的。”工作人员胡心怡说。

再向东北13公里,是宁波市海曙区柳庄社区居民陈振国的家,过去他一直有个习惯:打开水龙头要吸着鼻子使劲嗅,看漂白粉的味道有多重。但去年6月喝上钦寸水后,他的习惯彻底改变了。“钦寸水库的水纯净得几乎可以直接喝。”陈振国曾亲自到钦寸水库游玩过,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这让他对家里的自来水充满信心。

陈振国的顾虑,从侧面印证了宁波人民对健康饮水的急迫需求。

虽然依傍大海,但宁波却是榜上有名的“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集聚,宁波、舟山乃至整个浙东地区用水总量逐年上升,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正因为如此,2003年,浙江正式谋划浙东引水工程,总投资超过117亿元,投资70多亿元的钦寸水库是其中的代表项目。

18年努力,让梦想照见现实。钦寸水库通水后,平均每年可向宁波市区供应1.26亿立方米优质原水,还可为宁波向海岛舟山供水创造条件。

重要不重要,关键时刻见分晓。从2020年下半年持续到2021年春节的那场干旱,钦寸水库的“大水缸”作用展露无遗。浙江钦寸水库有限公司董事、代总经理、宁波方业主代表蒲延峰说,这是宁波1956年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钦寸水库的输水量一度达到了宁波城市供水量的三分之一,惠及300多万人,“这是一场真正的及时雨。”

宁波需要钦寸水库,绍兴同样望眼欲穿。

新昌多山地丘陵,由于纵坡大、沟壑多,易产生局地暴雨山洪,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2017年钦寸水库下闸蓄水以来,下游防洪能力显著提高。钦寸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吴军民说,今年为防御台风“烟花”,绍兴启动了一级响应,钦寸水库最大拦蓄洪量为3969万立方米,削减洪峰64%,有效保障了下游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饮一库水,共结一家亲。钦寸水库就像一条纽带,将绍兴宁波两地的人心牢牢连在一起。

大坪头村的乡愁文化广场。

人连

高山流水,一根管道两头亲

因水而亲,因人而近。一脉清泉将两地紧紧联结的同时,也让两地百姓的命运有了更多交织和互动。

历史上,新昌也曾归属宁波管辖,两地有着密切的联系。钦寸水库,让更多的人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加深了两地之间本已紧密的联系。

钦寸水库的建设,采用了一种全国也少见的合作模式——股份制,新昌县和宁波市按51∶49的比例投资。这种体制下,钦寸水库在公司、指挥部、管理运行中心三个维度的架构上,都采用两地合作管理的方式。

在公司大院内,看到前来采访的记者,宁波原水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负责人徐彬格外亲热。

“感觉是娘家来人了。”1983年出生的徐彬,2008年12月被公司派往新昌去做钦寸水库前期工作时,还是个单身小伙子。从宁波方业主代表到隧洞的组长,基本上是隧洞通到哪里,徐彬就跟到哪里。

2014年10月,29公里长的隧洞新昌段完工,徐彬从新昌调回宁波,继续负责该隧洞宁波段的贯通工作。再后来,他又一路跟到桃源水厂,直到水库实现输水。同事们叫他“引水大使”,他则笑称:“我把青春献给了钦寸。”

10多年来,宁波先后向钦寸水库派出40多名骨干,他们中不少人当时都是刚参加工作的2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中层干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家立业生子,对新昌的感情非比寻常,把新昌当成了另一个故乡,以各种方式推动着两地互动合作。

“人连”的另一个注解是4000多位异地安置的移民。过去,他们是新昌人。现在,他们是宁波人。

当时负责移民工作的绍兴市钦寸水库运行管理中心资源处处长王江辉清楚地记得,宁波那年为移民设置了170个安置点,分布在鄞州区、北仑区、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等8个区(市、县)。新昌还建立了移民跟踪服务机制,逐一调查移民政策兑现落实情况,千方百计让移民的生活水平好于以往。

新昌的干部牵挂着移民,宁波的移民也牵挂着新昌的家乡。

10月27日,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宁波鄞州区横街镇桃源村76岁的移民董汝达家。这是一幢连排三层小楼,共安置了4户人家,董汝达家在中间套,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一梯三层独门独户,非常宜居。老两口在一楼院子里种了菜、养了花,闲来无事喝喝茶,看得出生活颇为惬意。“我们每年都能领到村里的分红,享受着和宁波市民同样的待遇。”董汝达说。

董汝达老家在新昌县沃洲镇查林村,是烈士梁柏台的同村人。这个山区村庄,已经沉睡在了库底。安置到宁波5年来,董汝达和老伴隔三差五就要坐上公交车从宁波回到新昌老家,跟子女和老友们聚一聚。

因为一座水库,两地干部群众结下了化不开、剪不断的血脉情谊,也成为两地深度融合的最活跃因子。

移民董汝达在宁波的家。

城连

水到渠成,一闸开后万事兴

以水为媒,绍甬两地的合作也掀开了新的篇章。

10月26日下午3点多,位于钦寸水库库区的沃洲镇大坪头村,新移民杨昌美正在热情招呼宁波来的客人。因为水库建设,如今村子变大、房子变新,路也打通了,成了三面环山生态宜居的好地方,游客纷至沓来。村里还建了一座乡愁博物馆,小广场上矗立着一面石墙,石墙上一条流水型的弧线,代表着水的流向。而广场上的几十个圆石墩,代表着迁走的村子以前的方位。

但过去的大坪头村,可不是这样的。“盘龙岗盘龙岗,十年有九年荒,三天无雨苗发黄,夏天积雨地寸光。”是钦寸水库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红利,改变了大坪头村的命运。

水库向西北3公里,是黄泽江上游的第一个拐弯处,这里藏着另一个“网红地”——羽林街道枫家潭村的叠石坝。羽林街道党工委委员卢金金说,夏天因为来的人太多了,周边常常堵车。村里在这个景点建了25间小木屋,招租后村集体一年增收25万元。不久前,一位上海投资商还计划投资数百万元激活村里闲置农房,打造高端民宿,补上旺季住宿“短板”。

没有了水患的袭扰,整个黄泽江流域成了宝地,嵊新山水之美得以彰显,宁波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后花园”。

目前,甬绍两地旅游部门已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职工疗休养市场,探索全域旅游向两地市民免费开放,深化旅游业的“同城合作”。

两地同城概念的不断强化,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浙江钦寸水库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赵建峰回到宁波后,他的老母亲还经常坐公交车到新昌县沙溪镇购买牛肉,早上出发,中午返回。今年上半年,沙溪镇公交站正式启用,新昌县通往奉化的城乡公交每天30班次以上,溪口至沙溪的班车每天40班次以上。

更立体的交通格局正在加速成型:2019年1月17日,位于新昌客运中心内的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新昌航站楼正式启用,这是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在宁波以外建设的首个提供行李托运服务的异地航站楼。2020年4月30日,金甬铁路新昌车站路基开工,这是新昌境内首个火车站,标志着新昌进入“东接宁波、西连金华”的全新发展时期。

交通先行的背后是产业项目的深化协同。新昌和嵊州,成了宁波这座副省级城市项目和资源溢出的首选之地。

位于羽林街道的新昌高新园区拔茅片区是最具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烙印的产业协同案例。这个园区承接的几乎都是宁波溢出的项目和企业。已经落户的有几十家了,还有一些项目已经顺利拿地,将陆续建设、投产。

新昌大明市地块位于黄泽江下游,以前经常遭受水灾。钦寸水库建成后,这里迅速建立了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三花、新和成等大企业也搬到了这里。前不久,宁波固安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也入驻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速精密冲床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25亿元。

新昌县副县长、钦寸水库运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梁君说,同等条件下,新昌在产业招引上的“宁波引力”更加强劲,“同饮一库水”功不可没。新昌县曾专门成立了宁波招商组,长驻宁波。如今,新昌还在谋划依托金甬铁路新昌站,建设义甬舟大通道物流园,充分利用义甬舟大通道和金甬铁路、金甬高速公路,发展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为宁波等地企业来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宁波市绍兴商会会长吴友水已在宁波工作生活近30年。他动情地说,甬绍两地“同饮一库水”,大大提升了绍兴这座城市在宁波老百姓当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更让城市的合作从物理反应变成化学反应,推进了城市一体化,也使得绍兴在杭甬之间的连接更加有力。这几年,宁波企业家在嵊新投资呈现井喷状态,从经济拓展到文化、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如今年7月宁波市镇海中学和嵊州市政府合作举办镇海中学嵊州分校,相当于宁波把自己的一张“金名片”送给了绍兴。

“一座水闸,打开了两地融合发展的新窗口。”梁君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新昌将继续用好钦寸水库这股源头活水,推动绍甬两地更深入更紧密地开展多领域合作,共同谱写一体化的美好明天。

亲历者说

历史会铭记他们!

新昌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 王炳兴

在调任县人大常委会工作之前,我在原新林乡(现属沃洲镇)工作了14年,历任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全程参与并见证了钦寸水库的成长。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过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反而会觉得很荣幸能参与这一历史性的工程。

2006年,我调任新林乡工作,也正是这一年,省里将钦寸水库工程列入了浙江省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因为钦寸水库大坝就建在新林乡,水库建设与移民工作涉及16个行政村,所以日常走访中我能感受到村民们复杂的情绪,有人对移民有一种期盼,但更多的人则是担心,还有故土难离的忧愁。

水库建设,移民安置工作是块难啃的骨头。虽然我在心里对工作难度作了预判,但实际难度还是超出了想象。2010年8月,299名移民干部进村发动移民安置工作,但5个月下来,大家还是处在进不了门、喝不了茶、坐不下来谈的尴尬境地。

如何破局?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提出了移民安置“破冰之战”的方案,首推宁波的部分安置点,库区各村可同时报名。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们还带着大家去宁波的安置点实地踏看,到2011年4月,第一批外迁宁波安置时,有478户1222人选择了宁波安置地。

在这场“破冰之战”中,岩头卜村党支部书记梁秀灿让我特别感动,他顶住压力带着村里19户人家,搬到了慈溪市新蒲镇新闸村安置点。后来,他们的新房落成了,我们还赶去祝贺,过年时也会去看看他们,得知他们在安置点里生活得不错,不少村民都找到了工作,我们很欣慰。

到了2016年8月,移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我们终于可以歇下来喘一口气了。但是很快我们发现,因为前几年所有的工作精力几乎都花在水库上了,留下的几个村庄,发展明显滞后了。

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我们提出了一村一品、发展环库经济带的设想。我们在大坪头村建立了乡愁博物馆,让分散到各地的移民能随时回来舒缓乡愁;我们将梁柏台故居搬到了银顶山村,并建起了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

现在有空的时候,我还是会去钦寸水库库区走走看看,每次都会感慨万千。钦寸水库是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是由移民干部和水库建设者以及全体移民呕心沥血、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共同铸就和托起的,历史将铭记他们!

记者手记

上善若水

移民董汝达在宁波的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钦寸水库采访时,时不时想到这句话。不争名利、实干奉献,这是新昌县干部群众在水库建设中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他们的所作所为,很有点当代愚公的气魄。

梁柏台故居、21棵古树、村民用过的老物件,本来是要被淹没在钦寸水库库底的,新昌人硬是从山脚下把一砖一瓦一木搬到山顶,进行保护性复原。

12976名移民的动迁,各有各的诉求,移民干部跟着移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匪夷所思的坚持,对他们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服务”,成为了他们的“亲人”。

今天,钦寸水库的水流入了宁波的千家万户。有人说新昌“亏”了,因为10年前的水资源价值和10年后不可同日而语,新昌因为空间有限,宁波的溢出资源反而更多被嵊州分享。有人说,新昌人很“傻”,竟会在10年前举全县之智驰援他乡,要知道建一座大型水库,足以让新昌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脚步。

但是,事实证明,新昌的“负重前行”,不但让一座副省级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便利,更为自己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拿到了“先行先试”的门票。

而从更深远的未来观照,我们今天对库区的生态保护,看似放慢了发展的速度,牺牲了很多创富的机会,但它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福泽。“饮水思源”,新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城市的综合协同中,譬如文化、旅游、公共配套。  

这次采访中,我们发现,钦寸水库有关单位的很多干部,十几年来一直坚守在库区。当年,1万余名移民,每个人都有不同诉求,新昌县的移民干部租来大巴车,一趟趟拉着移民,像看楼盘一样去宁波170多个安置点看环境、看配套,让移民自主选择安置去向。到后来,有的移民都累得不行了,但移民干部还在坚守。当然,他们也在工作中获得了成长和发展,不少人后来走上了更为重要的工作岗位。我想,这就是新昌对干部之“傻”的回报吧。

今天的新昌,早已以“小县大科技”闻名天下。我想,这是一种综合力量的结果,是制度、人、文化,共同创造的奇迹。有时候,你所以为的“不可思议”,往往孕育着惊为天人的创新。这,就是新昌了不起的地方。

作者:记者 单滨新 何瑛儿 裴金红 俞帅锋 俞颖颖 陈 琪 记者 黄霄 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