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2021-09-30 10:3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如果说,鲁迅和黄酒是水乡绍兴的两张“金名片”,那么,纺织就是这座千年古城的“聚宝盆”。

从隋唐时期的越罗名扬全国,到明清时期的“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再到今天的“点布成金”,绍兴纺织历史源远流长。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柯桥。

近30年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历经无数“成长的烦恼”,一直站在绍兴纺织舞台中心。如今,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类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在传统专业市场红利渐失的当下,坚持“靠改革吃饭”与“闯天下市场”一起抓,强化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大踏步走在进化之路上。

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细“数”纺城未来。

寻找下一个风口

中国轻纺城指挥中心

全球疫情笼罩的背景下,今年的轻纺城市场似乎比往年要冷清一些。不过,人流量的减少,并不代表生意清淡。

在东市场1楼“华之瑞”门店里,27岁的徐碧瑶正在不停回复微信消息。“我们在朋友圈发布面料信息,感兴趣的客户会来询单。”忙碌间隙,她起身活动了一下,笑着说,“有一些新客户是从‘金蚕宝宝’导流过来的。”

“金蚕宝宝”是“数字轻纺城”项目中,一款专门为经营户开发的门店管理小程序,有点像面料版的淘宝店。经营户上传产品后,能一键分享到朋友圈、网上轻纺城、全球纺织网,大大增加产品曝光度。采购商询单后,想要样品,也能在小程序上一键下单,仓库直接发货,物流信息可实时追踪。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不需要大批量寄色卡做推广,门店和仓库之间也不需要人工对接,对拓展市场、优化管理、节约成本都有好处。”徐碧瑶说,“金蚕宝宝”9月中旬上线后,她第一时间就用上了。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徐碧瑶非常赞同这样的新变化,“也许,这就是轻纺城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徐碧瑶是“布二代”,父母从1988年开始做生意,是轻纺城老市场的首批经营户,见证了轻纺城的起步、发展与繁荣。“早些年,生意还是很好做的,市场影响力放在那,全球采购商都来进货,对面料品质要求也没那么高,只要勤劳肯干、诚信经营,进的货几乎都能卖出去。”徐碧瑶回忆,五六年前走进市场,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电话声,都是来订货的。

“发展了那么多年,感觉顶到‘天花板’了。”2017年接手父母的店铺后,徐碧瑶听到同行的抱怨越来越多了,都说环境变了,生意越来越难做。“我们所说的变化,主要是指下游服装行业日渐时尚化,‘潮流’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面料供应商就得跟着趋势快速出新品,适应小批量、零散化的订单,还得不断拓展新客户群体,不然就会‘吃不饱’。”

轻纺城市场里,大多是中小经营户,他们感受到了压力,也在试图转型,却很难真正“突围”。“伊顿纺织”是一家原创性很强的企业,所有产品从坯布到成品都自主研发,但由于营销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靠人工推销,业绩增长突破不大。“之前尝试过开网店,因为缺乏专业人才运营,最终不了了之。”销售主管王菲说。

“数字轻纺城”项目启动后,“网上轻纺城”App全新改版,新增“好面料专区”模块,挖掘市场里有创新研发能力、网上营销意愿较强、诚信指数较高的经营户,将他们的拳头产品放到专区中免费推荐,“伊顿纺织”就是其中之一。“效果很好。”王菲说,6月份入选后,就陆续有上海、北京、深圳的高端客户主动找上门,每天的询问量比过去高50%左右,成交量也水涨船高。

三大维度织“网”

改革的动力,永远来自对发展的迫切需求。

回望轻纺城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河边布街”到今天的“全球最大”,有过“保护本地”还是“开放经营”的争论,也有过“关门歇业”还是“提升扩张”的彷徨,每一次都靠着正确决策和锐意改革化险为夷、阔步前行。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柯桥区提出“打造世界级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的新目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轻纺城又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如何破旧立新,甩掉制约,再创一个辉煌30年?关键还在于改革。

今年初,“数字轻纺城”项目应运而生,由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导推动。“未来,谁能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谁就能撬动更多财富。”在公司董事长潘建华看来,在浙江,众多领域已成为数字化改革“试验场”,中国轻纺城也可以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完成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

这项工作不是政府指派的,而是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发起。潘建华说,原因在于,数字化改革总要有人牵头,轻纺城集团管理着8个单体市场,约占整个轻纺城体量的70%,他们不干,谁干?更何况,时代发展不等人,迟干不如早干,越早启动改革,试错成本越低,也越能抢占先机。

然而,同类市场的数字化改革,全国没有先例可循,顶层设计要如何做?

发展“痛点”,就是改革着力点。除经营户感受到的“生意难做”外,潘建华还看到了更多问题:市场管理人员收电费靠“数灯泡”,查违规电器像“猫捉老鼠”;经营户物业报修、缴费、门店转租等各种业务,得跑窗口;市场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全球1/4面料在此交易,海量数据沉淀,却没有得到挖掘利用……

经过细致深入的市场调研,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从市场管理、用户服务、经营战略三大维度出发,建设一个“数字轻纺城”平台,并以此为支点,打造一个基础设施科技化、运营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业态多元化、决策判断数字化的新型数字化产业市场。

“改革不是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实用。”对于平台建设“三足鼎立”的架构,潘建华专门作了解读:市场管理是老本行,将注重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度;用户服务关乎营商环境,将尽可能把业务办理迁移到手机上,并积极开发各类软件,助力经营户线上拓市;经营战略决定市场命运,将注重破解各业务线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一张网”,为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预见潜在问题、发现新商机等提供依据。

重塑一座纺城

“华之瑞”门店

“数字轻纺城”长什么样?在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楼的大屏幕上,或可管中窥豹:8个市场各自拥有一个3D数字市场模型,点开模型就能看到一间间虚拟营业房,人流、客流、用电、消防监控、营业房租赁等数据全部汇集到这里,实时更新。

“这些只是‘数字轻纺城’的基础应用。”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金玉说,“数字轻纺城”一期重在建,重点放在数据挖掘和市场高效管理上,现阶段二期则重在用,以经营户和采购商需求为导向,通过数据有效整合运用,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服务。

点开“网上轻纺城”App,经营户、采购商都能各取所需。采购商可以直接在App上快速找产品、找商家、找花型设计,以及发布采购需求;经营户则能通过App上的店铺发布产品、线上接单。除了贸易端,App上还开设了“找加工”板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线上找到全国各地的染色、印花、绣花、烫金等面料加工企业。

“以市场贸易为中心,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辐射。我们计划未来将上游化纤、织造、染色、后整理企业,下游服装企业、设计师、二批采购商等,全部连接到‘数字轻纺城’中,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产业生态圈,并与实体市场形成合力,再次稳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纺织品专业市场的‘宝座’。”徐金玉说。

这两天,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百通和团队忙得连轴转,智慧物流系统即将启动建设,他们正在对设计方案作最后的调整和完善。王百通说,这也是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圈的重要一环。

中国轻纺城的物流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柯桥从事轻纺面料托运的物流公司约有200家,大多小而散,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每天,市场马路两侧堆积的面料、来回穿梭的拉货小推车,频频给柯桥城市交通和管理添堵。对经营户来说,物流过程中的风险都得自己承担。

“我们的目标是,让经营户发货跟寄快递一样方便,实现经营户网上下单、物流公司上门取货,且订单实施跟踪可视化。”王百通说。今年,轻纺城集团还将启动数智物流港建设,打造一个占地92万平方米的智慧物流基地,实现全程智能物流仓储。

基于数据开发有价值的应用,应用生成的数据又能挖掘出新价值,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数字轻纺城”的产业生态圈将越来越完善。未来,“数字轻纺城”将通过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从实体市场、经营户、采购商、产品类别、交易流水、物流信息等多个维度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深挖“护城河”,为轻纺城甚至整个柯桥纺织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如给经营户精准画像,个性化提供市场需求分析、新产品开发指导、采购商精准对接等,助推市场繁荣;通过经济运行数据分析,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指导;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市场内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为企业自身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徐金玉说。

历经岁月沉浮,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基于数字化的新纺城正在形成。

亲历者说

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金玉

轻纺城市场数字化转型,这个课题我们已经思考谋划了近2年时间,之前也小打小闹地开发过关于市场物业管理的小程序。直到今年初,全省掀起数字化改革浪潮,公司高层经过慎重考虑后,终于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建设“数字轻纺城”。

项目规划初期,面临着诸多疑问,比如平台是否需要自己搭建?要建些什么系统?预算究竟要编多大?内部有过许多激烈的争论,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彻底,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性数字平台,将核心技术和数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自主研发难度非常大,最大难度在于人才不足。公司旗下的网上轻纺城虽然有技术人才,但要支撑起整个项目,力量远远不够。我们通过杭州的驻点,陆续招聘了20多名技术人才,远程提供技术支援。同时,快速培养自己的团队,组建了数据前台、数据中台等23个技术开发小组,鼓励小组成员自主学习新技术,不断突破。

高付出自然有高回报。目前,“数字轻纺城”一期除了项目技术设备投入外,其余均由公司上下同心协力完成,自主研发程度达90%以上,不仅为公司节约资金达80%,且在平台推广、后期数据挖掘和应用上帮助很大。

出于对经营数据、核心产品等商业机密的保护,许多经营户、采购商对数字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对我们的平台顾虑重重。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一方面,通过培训、路演加深经营户、采购商对平台的理解,减轻他们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另一方面,通过前期大量调研用户需求,针对性开发服务应用,免费给经营户、采购商使用,以精准优质的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大数据时代,谁掌握数据,谁就拥有发展主动权。我们会不断推动数据良性动态循环,完善数据运行、数据管理、数据使用机制,赋予企业更强的数字化生命力。

记者手记

吃透改革的本质很重要

今年,全省自上而下掀起数字化改革浪潮,自然也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和报道的重点。“一体化”“制度重塑”“数字赋能”等词汇,精炼地概括了数字化改革的特征,但想要深刻理解、吃透悟通却没那么容易。

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次采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字化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上线几个场景应用,更在于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决策模式发生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改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在市场里,我们看到,智能用电系统、智能监控系统、智能消控系统等已经落地的管理系统,“金蚕宝宝”门店管理小程序、好面料专区等已经上线的拓市工具,每一个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市场管理者、经营户频频点赞。但是,只看到这一层,是远远不够的。

往更深处看,这些系统和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成为了深入到具体场景中采集数据的“触角”,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指挥中枢,彻底打破了传统条块化管理中信息传输的横向壁垒,这样才能汇集海量数据,真正形成“数据金矿”。

掌握了大数据,未来能做些什么?谁都无法列举全部,因为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更新,将会有无限种可能。不过,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是给出了一些设想,比如,根据店铺开门率、人气指数、产品品类、采购商档次、发货量、诚信指数等数据,为市场经营户“画像”,以此为依据,提供差别化扶持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再比如,根据大数据分析,推断今年哪类产品比较畅销、流行元素是什么、原材料是什么、市场主要在哪里,可有针对性地向上游原材料企业、下游服装市场和企业作推介。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不是改革执行者,但也必须不断学习思考,让自己成为半个“内行”,才能把每一篇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最大限度地把改革理念、思路、成果、红利展现出来。反过来,也会给真正参与其中的人以一些思考和借鉴,推动数字化改革不断向好向前。

作者:记者 单滨新 郭 巍 陈 松 杜珊珊 文 记者 何 雯 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