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峰屏立赛仙境,碧水浣纱孕西施。
千百年过去,位于浦阳江边的诸暨市浣东街道东盛社区,又火“出圈”了,最近被中央、省、市媒体频频聚焦。
不为别的,这个成立于2004年,拥有9个居民小区、13000多人口的超大城市社区,以“支部建在小区上”为总抓手,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纵向关系失衡、横向联动不畅的工作困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治理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走出了一条社区善治的新路径。
有困难找支部,有需要找党员。如今,社区党总支下辖党支部多达9个,在册党员55人,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社区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居民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不断攀升。社区党总支先后被评为绍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社区也先后获得浙江省民主法治社区、绍兴市高质量就业社区等称号。
近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入东盛社区,感受这个共享社区的幸福图景。
楼上的人跑下来
步入东盛社区,两栋有艺术感的服务大楼直入眼帘,共享食堂、共享课堂、共享家政服务队……一个个“共享”标牌背后,是一张张笑脸。
“今天各个进出口通行是否正常?泳池的水是否更换?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课程如何?……”每天一早起床后,住在东盛社区君城小区的张绍林就开始下楼巡查。10年前,他本打算退休后好好陪家里人,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自2018年被选进小区业委会后,就再也没有闲下来。今年6月,张绍林当选为君城小区党支部书记,比原先更忙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张绍林说,小区建立党支部后,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小区、每个楼道,让党员真正“回家”,让楼上的人“跑”下来,确保党建服务在小区实现全覆盖。目前,东盛社区已建立小区党支部9个、楼道党小组40个,形成了“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的基层管理模式。
同时,创设社区协商议事载体,建立“民情议事会”“周末议事会”“社区矛调会”等议事平台,发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建单位等的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确保大事把牢方向、小事有商有量。
君城小区共有1632户,常住居民4200余人,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出入口达18个之多。为了加强安全管理,小区物业公司不得不增派保安到各个出入口值守。然而,终究还是有不法分子从小门溜入,“牛皮癣”、盗窃案不绝。居民们多次向物业公司反映,可物业公司也犯难:“安保力量有限,不可能24小时守住18个出入口。”
君城小区党支部成立后,由于党支部成员在业委会交叉兼职,立刻把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列入民生实事清单。小区党支部牵头启动物业公司、业委会、党支部“三方协同”机制,召开联席会议,最终研究出对策:从小区公益基金中支取28万元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提升基础设施设备,后期则由物业公司进行维护。经过半年努力,门禁系统在18个出入口全覆盖。“这样一来,不仅杜绝了陌生人随意进出,还给我们业主带来了便利和安全。”刚刷脸进门的小区居民寿圣杰对此表示很满意。
与君城小区相隔两条街的阳光花园小区,是2002年建成的老小区。由于小区道路老旧失修,不少车辆和居民深受其困。去年,经阳光小区业委会成员邵照倩反映后,小区党支部联合业委会、物业公司启动“三方协同”机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最终在东盛社区的支持下,争取到翻修资金。目前,小区内的道路已铺好沥青,每个楼层前新划了停车框,新安装的路灯经调试已经完全“上岗”,原本乱糟糟的小区一下子井然有序了。“原本一下雨,就没法走路了,有时候雨水还倒灌到一楼车库里。”说起小区内的变化,63岁的居民何满兰一直说好,“路面整修后,绿化带里杂草和垃圾都少了,每天下楼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
“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原先承担社会治理工作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基层组织作用弱化,物业公司与百姓打交道越来越密切。我们创新工作,让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起来,在全市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让党员带头发挥凝聚作用,破解社区中存在的各种症结。”诸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浩明说。
外面的人走进来
东盛社区共享食堂内外,穿着红马甲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端菜送汤,忙碌不停。距离中秋节还有几天,社区就提前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了一顿中秋家宴。
“哎呦,太丰盛了,吃得比家里还好呢。”81岁的朱吉成老人赞不绝口。郦彩朵和几个老姐妹结伴而来,她透露,几乎每个节假日都能吃到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好看,好看,我很满意。”在东盛社区服务中心一楼的活动中心,80岁的蔡香倩刚刚理完发,对着镜子里的新发型,笑得咧开了嘴。听说服务中心的理发师手艺很好,老太太从隔壁江南华庭小区迈着小快步赶来找宓师傅剪头发,“就怕赶不上”。
宓师傅叫宓作利,今年66岁,在浣东街道东盛社区开理发店已经有34年。两个月前,当社区找到宓作利,请他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时,他毫不犹豫答应了。每周一天,他直接关门到社区“上班”一天,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为20多位居民理发。不仅如此,他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与宓师傅一起做志愿服务的何祝英,今年60岁,是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的负责人。每周,她带着一拨员工到社区服务中心,他们中有的为老人们量血压,有的在厨房帮老人们做午餐,有的帮老人跑腿买药。而何祝英空下来的时候还会泡上几杯热茶,招呼社区里的老年人拉拉家常、诉诉烦恼,顺便开解一下困扰他们的问题。
在东盛社区,像宓师傅、何祝英这样的志愿者数不胜数。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东盛社区搭建了社会组织党建云平台,实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织力指数动态评价,引导社会组织更好融入基层治理。目前,共孵化社会组织18个,新吸纳志愿者485人,社区社会组织3个项目获得市级公益创投项目,6个项目正在申报。
东盛社区还主动构建企社联动运行机制,招引商家免费入驻社区,面向居民提供低价便民服务,部分营业收入注入“共享公益基金”,用于对社区老年人及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
让外面的人不断“走进来”,建立起社区公益事业造血循环,最大限度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满足社区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形成居民有“呼”我有“应”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舞蹈课、二胡课、旗袍形体教学课、书画课……在社区服务中心二楼,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下午,老年大学的共享课堂都会准时开课。下午4点以后的托管课堂,为社区低龄学生、高龄老人日常看护创造了条件。每逢假期,除了专职授课老师,还有20多名党员一起服务这些学生,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很实,很实!”对于东盛社区的共建共享共治模式,正在社区服务中心参观考察的衢州市常山县委机关工委专职副书记陈小红高度认可。
网上的人动起来
9月16日下午,在东盛社区服务中心的一处小房间里,因为装修问题发生争吵的两位当事人隔着屏幕陈述着自己的理由。大屏幕前,诸暨市浣江法律服务所的调解员陈永水正在耐心听着,不时记录矛盾的症结,并插话干预。渐渐地,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了。这是今年9月东盛社区“共享法庭”成立后,陈永水调解的第二个“线上案件”,这也是数字化时代中,数字化司法服务的一大变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老百姓诉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也各式各样,这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有矛盾要去派出所,有案子要去法院。现在好了,在社区里都能解决,有时候隔着屏幕就能寻求帮助。”家住东盛社区的90后梁潇告诉记者,很多老人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在自助机上买菜、点外卖,更是全然不在话下。
在邻里休闲中心一楼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记者看到一块电子大屏幕,可以实时了解社区相关情况。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杜方介绍,东盛社区正在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完善居民信息的同时建立智慧化入户走访系统,实行人脸抓拍、车辆抓拍、智能消防感知、高空抛物监控等安防措施。
不仅如此,作为诸暨市级试点,东盛社区还纵深推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改革,开发“诸事帮”数字平台,上线家政保洁、家庭维修、居家养老等六大类100余项家庭服务项目,大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通过这个平台,居民可以体验“点单式服务”,如找物业公司员工、找律师、找志愿者等;每个居民还可以化身为监督员,将发现的问题通过该平台实时提交给网格员;居民之间还可以共享家中的闲置物品。
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社会治理数字化同样是重要一环。东盛社区的数字化,体现在老百姓所有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在阳光花园小区的2个出入口,多了2栋“漂亮的小房子”,它们是全封闭一体式的多功能智能垃圾房,设有杀菌除臭器、清洗水枪、电子屏等。智能垃圾房的使用实现了无人化自助服务,摆脱了对现场保洁员和志愿者的依赖,在减少人力、管理成本的同时,也让居民垃圾投放体验升级。记者环小区走了一圈,丝毫没有闻到垃圾的异味。
“数字赋能,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技术缩短时空距离,让沟通更高效,让网上‘枫桥经验’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落地开花,也让治理手段更多元。”王杜方介绍,如今,社区也联合浣东派出所,通过数字化接口,以网上调解、网上预警等形式,对小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提前摸排,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在社区平安建设方面,东盛社区真正实现了“智安”。
亲历者说
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我长期在社区工作,去年4月开始担任诸暨市浣东街道东盛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更高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东盛社区也不例外。东盛社区有9个居民小区,其中7个是高层小区。人口密度大,但邻居间却比较陌生。如何消除这种陌生感?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积极落实“支部建在小区上”这一行动,加强党建,共建立9个小区党支部,每个党支部都有小区特色党建品牌。同时,在每个楼道招募楼道长,将党的领导和政府治理触角延伸到楼道,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参与度,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然后,我们以党员为核心,招募志愿者,精准对接需求,开展“五个一”服务(送一份热饭、泡一杯清茶、开一方集市、讲一个课堂、存一本存折),激发居民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策划开展一个个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党建服务内容。这些志愿者在社区活动中彼此熟悉,也感召了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当然,社区工作还有一块重要的内容,就是社区里的“老幼安置”,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幼有所托。与农村不同,在高层小区里串门聊天比较困难。为让这些从农村里搬来的居民和独居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味道,我们开办共享食堂、老年大学、周末课堂等。今年3月开始,我们的共享食堂正式营业,由于食材新鲜、价格优惠,深受社区老年人的喜爱。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们还派志愿者送餐上门。如今共享食堂里,日均用餐人数达120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也办起来了,报名上学的老年人多达197人。社区的“蓓蕾计划”共为87名学龄前儿童提供早教课堂,周末课堂为60名小学生提供周末特色课。
通过这些工作,高层居民走下了楼,宅家的居民走出了家门,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管理、共享生活,“陌邻”变成了“友邻”,社区也更加和谐。
记者手记
幸福之门的钥匙
清蒸鱼、油爆虾、鸡蛋羹……9月16日,我们到东盛社区采访时,恰逢社区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提前安排了一顿中秋家宴,10多个菜,8人一桌,有饮料有水果,每个人都吃得笑呵呵,81岁的朱吉利老人一直喊着“好!好!好!”他们告诉我,社区经常举办这样的暖心活动,让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感受到温暖。
过去,“共享”这个词更多地应用在经济领域。而在东盛社区,“共享”已是一种生活方式。
东盛社区的共享生活,有组织、有温度、有力度。这一切,源于背后坚硬的领导核心——党组织。东盛社区不断延伸党组织链条,把支部建在小区上,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样一个小区业委会,因为根植了红色基因,先进性、引领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成为社区党总支的得力助手、居民群众的贴心管家。
我们经常感叹,住在城里,生活条件好了,邻里关系却疏远了。如今,城市快速发展,新楼盘拔地而起。新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大家成了互不相识的新邻居。即使那些传统乡村社区或者城市大院社区的居民,也在城市改造和扩张中,或进城上楼,或买房搬迁,邻里关系也日渐陌生起来。他们中许多人失去了向邻居敲门的勇气,面临着敲门困境。
但在东盛社区,这里却依然像是一个大的“四合院”。社区想出各种招数把高层居民召唤下来,把宅家的居民吸引出来。共享食堂、共享集市、共享课堂……一回生二回熟,通过共享,变“陌邻”为“友邻”。在东盛社区采访的时候,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居民很喜欢去社区服务中心。无论是买菜吃饭、闲话陪聊,还是纠纷开导、法律咨询,社区服务中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都能为他们打开“需求之门”。这样的社区,哪个居民会不喜欢呢?
作者:记者 吴 斌 王 强 周梦琪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