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花儿为何满“棠”红

2021-08-19 11:27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棠棣乡村振兴讲习所。

核心提示

棠棣是花。

“棠棣之华,鄂不(wěi 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小雅》中有《棠棣》篇,以棠棣花开彼此相依,喻比兄弟亲情。

棠棣是村。

“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相传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便在兰渚山下种植兰花。通过千百年耕耘,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成了有名的“花木村”。

以花名村,以花兴村。

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成为先后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的富裕村。

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棠棣村,探寻棠棣之花如何结出共富之果。

春暖花开

村里的儿童原生美术乐园。

小别墅一幢挨一幢,奥迪宝马随处可见。棠棣的富,看得见。

棠棣又是怎么富起来的?用“人勤春早”4个字来概括,恰如其分。

“早年间,一根扁担走南闯北。记忆中,除了新疆和西藏,没有哪个省份没去过。”诸志泉今年66岁,5年前为照顾小孙女,和老伴将经营了20多年的广州门市部留给了侄子,回到村中。

谈及过往,淡淡的表情无法掩盖言语中的成就感,当年起早摸黑挤火车、睡板床的经历,必然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

棠棣在宋代已初步形成兰花产业,出现以卖花为生的花农。1979年,改革开放春风起,棠棣办起了第一个花圃,种植兰花外,还种植茶花、杜鹃花等。有生意头脑的棠棣人从花圃里剪一些枝丫,拿回家种植培育,养大一点后去城里卖。

那时候,棠棣人一门心思想走出山坳。“把花木卖到外面去,价钱肯定更高。”凭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棠棣有了第一批勇闯天下的“卖花人”。

“没有目的地,也不认识人。那时年轻,天不怕地不怕,一根扁担挑起两箩筐花木,带本全国铁路线路图,坐上火车就出门了。”金立成是棠棣花木产业的“带头人”之一,第一次去北京就赚回100多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回家路上激动得直想蹦。”

得知有钱赚,村民们心思都活泛了起来。心有手足情的第一批棠棣“卖花人”亲带亲、邻带邻,全村人往一条道上勠力奔跑。

做花木生意,品种要多,品质要好,脚得勤。走街串巷几年后,棠棣人开始有意识地从外地引进五针松、广玉兰、桂花等品种,并在外寻找种植基地,逐步扩大经营。“我们俗称‘进货’,骑着摩托车跑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农村寻找货源,跑的地方越多,掌握的渠道和信息越多,赚的钱就越多。”诸志泉说。

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出生于1967年,十几岁就跟同村人出去卖花,短短几年成了万元户,后来又成了“百万富翁”。“那是赶上了好时候!”说起创业那些年,刘建明感叹,棠棣人不仅找到了适合发展的产业,更紧紧抓住了时代浪潮下的机遇,“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快速腾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修路、建小区、造公园……什么都离不开花卉苗木。”

到上世纪90年代,棠棣村已是“无地不种花、无人不卖花”。北京、重庆、昆明、广州、上海、杭州……全国各地叫得响的花木市场,都有棠棣人。2000年后,一部分人在本地开办起公司,一部分人在外面经营起了门市部和基地。“有一些大的公司,就会带动散户。”刘建明说,越来越多的棠棣人从事起花木经营。

如今,诸志泉并没有闲下来。当得知“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招商,他当即租下6亩基地,投入七八十万元。他说,这样的投入在棠棣没啥了不起,“小打小闹而已,厉害的有上百亩。”

的确,如今在棠棣,“花老板”俯拾皆是。据粗略统计,去年,村民自主创办的花木公司有50余家,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民在50户以上。

“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花卉苗木生产与经营,村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花卉苗木业。”刘建明说,保守估计,棠棣村人均收入已超10万元,“棠棣人是真真切切富了。”

花开并蒂

兰花数字工厂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20多年前。

那时候,用舟车劳顿的汗水,棠棣人攒下了“第一桶金”,但是各种问题也随之浮现:经营分散,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村里建设滞后,越来越多的本村人在外定居……

被村民视为“致富宝”并亲切地唤为“刘宝”的刘建明,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村里的带头人。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上任伊始,年仅30岁的刘建明就在心里琢磨,一定要不负重托,干出一番事业。

彼时,刘建明创办了园艺公司,建立了花卉专业合作社,不仅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带动一大批花木经营户,同时还鼓励引导村民到大中城市郊区发展苗木基地,建立花木中转站,将一株株花木从县里、市里、省里卖到全国各地,小市场从此有了广阔的大天地。

然而,一边,村民腰包鼓了,小别墅拔地而起,家中温馨漂亮;一边,露天粪坑仍遍地都是,村道坑坑洼洼。鲜明的反差让刘建明陷入了沉思:靠“一条腿”走路,棠棣人能走多远?

美丽乡村建设给刘建明带来了启发:棠棣有丰富的山林和花卉资源,有千年兰乡的文化底蕴,何不借此机会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培育发展三产旅游业呢?

改变,从清理露天粪坑开始。

这事在其他地方或许顺风顺水,可在棠棣却千难万难。养花种树让家家户户都对农家肥视若珍宝,谁也不愿意拆。怎么办?村干部、党员带头,再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渐渐地,转变观念的村民越来越多。花了5年时间,全村一共清理了800多个露天粪坑、1000多个柴堆,完成了村内道路白改黑、景观节点建设等,并建起垃圾收集网络、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三格化水冲式公厕。

看着村容村貌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原先卖花木为他人做“嫁衣”的村民,也开始装点自己的家园。如今,村里到处摆放的花卉盆栽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棠棣人再次抓住机遇,开始了从“卖花木”到“卖风景”的转变。那一年,仅7天时间,全村半数以上村民在征迁协议上签字,建成了如今被誉为“最美乡道”的兰泽路。这条路不仅带动村民苗木生意成交额成倍增长,也让游客和资本不断涌入。

2018年,刘建明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棠棣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近年来,借力“五星3A”、乡村振兴先行村等创建,棠棣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建成“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千亩花田”、兰花数字工厂、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引入绍兴第一家文化品牌主题民宿,连续5年举行美丽乡村骑行赛,不定期推出星空音乐会等文旅活动。全村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棠棣的美丽之花,与富裕之花一样,开得别样艳。今天,驾车驶入棠棣村,整洁宽敞的柏油村道边,一座座小洋房掩映绿树繁花中,远处青山似黛,近处水色如翠,仿佛一个大花园。

繁花似锦

直播销售兰花。

7月1日,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刘建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如何不负历史重托,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跑出新的‘棠棣速度’,是我回来以后思量最多的。”刘建明说,过往的成绩既是荣耀也是压力。在被列入绍兴市首批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单位名单后,棠棣村要想在新的历史阶段再次突破,必须经历一场蝶变。

棠棣的选择是“整村运营”:通过专业运营,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造有绍兴辨识度、有发展增收能力、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乡村。

“这一层布局还可以更丰富一些。”在棠棣村缤纷乐园二楼,浙江立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劳立江边看边拍边说,“接下来的功能区域调整,还需要好好规划探索。”

“立尚文化”是棠棣村经过严格筛选引进的专业团队,双方共同组建的绍兴花满棠研学文旅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棠棣“整村运营”中产业建设发展的主体。

“棠棣速度真的不一般。”劳立江说,从入驻到初见雏形,只用了短短100天时间。目前,村里近千亩低效分散土地已完成集中流转,为发展新业态、引入新产业打开了空间。

根据初步规划,“花满棠”今后将重点发展研学教育、农业文旅、花木销售三大产业。

一期流转的土地建设别漾花海、缤纷乐园、星空帐篷等八大项目;二期流转的土地将引入高端农业种植养殖项目;由旧厂房改造的讲习所将打造国家级乡村实训基地,其余闲置旧厂房将成为研学大本营。

数字化建设是棠棣“整村运营”的另一大抓手。

兰花数字工厂如今已经实现数字化培育、数字化管理销售;前期投入300余万元的物联网植入了AI智能技术等;乡村数字大脑建设则将实现村庄数字化治理和服务。

“通过整村系统多维的市场化运营,持续增强棠棣的自身造血功能,让村庄发展更具生命力。”刘建明说,根据协议,“花满棠”每年10%的营业额将作为村里的收入,继续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我们制订了长远的村庄建设规划,包括把村里所有路打通拓宽、强弱电线全部入地,今年还启动管道燃气进村工程,计划年底前先在一个自然村试点。”

发展“美丽经济”的同时,村里的“新风试验”如火如荼。

“我们村世代崇德尚贤、家和村兴,可不能把老本忘了!”于是,“好儿女”“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好榜样,挂在了村委的荣誉墙上。在这场“试验”的带动下,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渐强烈,自发成立了戏曲、书画、摄影等9个民间文艺组织,“我们的村晚”“相约礼堂”等文艺活动也热热闹闹,绘就了一派“花好人和”的美丽图景。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如今,在棠棣行走,就像村歌《棠棣花开等君来》所唱,“美舍依花田,绿荫入春池,悠悠乡音飘来欢声笑语……”棠棣繁花似锦,村民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亲历者说

未来有奔头

棠棣村村民  钱方敏

我是土生土长的棠棣村人,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家的“第一桶金”是靠我爸卖花木赚来的。他是村里第一代花农,一开始背着细篓走街串巷,后来坐火车到全国各地卖花,非常辛苦。大概到上世纪90年代,他终于安定下来,和母亲一起在广州开了花木门市部,一干就是20年。辛苦是辛苦,但回报也是丰厚的。

大学毕业后我也搞花木产业,虽然和所学专业不搭界,但我觉得在家乡干花木更有奔头。

如今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住在村里,在诸暨店口镇有50多亩花木基地,开车过去很方便,只要10分钟。我不开门市部,直接通过网络卖货,年收入几十万元。2017年,我在柯桥城区买了房,等以后孩子上初中了再去住。

这些年,不光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整个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既有“刘宝”书记的有力带领,更有大家的齐心合力。

拆露天粪坑这事我印象特别深。当时,村干部一来说,家里就同意了。一来粪坑挨着村道,邻居早有意见了,二来当时我们家喝的是井水,水井离粪坑不远。拆粪坑空出的土地被征用拓宽村道了。虽然“损失”了一小块地,但我们全家都觉得很值,再也不用走烂泥路了。

现在,棠棣村正在创建乡村振兴先行村,前期农旅产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很快又要上不少新项目。前段时间,我把家里1亩多山坡地流转给了村里,这些土地分散在四五个地方,平时不好管理,只能种些番薯、苗木等。听村干部说,搞连片开发后会引进高端农业种植养殖项目,我心里还是很期待的。

作为年轻一代,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融入棠棣村未来的发展中。我想把自己的花木产业延伸到农旅产业,搞一个花木赏游项目,将精品花木打造成美丽风景,与棠棣村的主题场景相辅相成,让游客能赏也能买,分享一下家门口吃“旅游饭”的红利。

记者手记

棠棣村的共富密码

作为棠棣村的邻村人,我父母也从事花木行业,这次对棠棣村共富密码的探寻,让我感触颇深。

在我看来,棠棣之花能绚烂绽放,首先是找对了路。

乡村振兴路远岔多,一条道走到底并不容易。2500多年的兰文化是棠棣花木兴村之种,可如果没有棠棣人的坚定不动摇、几十年如一日深耕,花木这个产业发展不到如今这般高度,又何来富民。

其次是棠棣人的勤劳和友爱。

花木这行当,下地沾泥,赶路披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干不长久,也难怪“人勤春早”会成为棠棣人的精神内核。更让人感慨的是,棠棣人那股亲帮亲邻帮邻、先干带后干的友爱之情。少了“吃独食”的小家子气,才有了花木产业片连片、户挨户的大格局。

埋头苦干不看路也不行。棠棣紧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为的那股子“机灵劲”,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从改革开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如今的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翻开棠棣的发展史,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紧紧把握住了。棠棣人是有智慧的,棠棣人更是有胆识的,这也换来了让人艳羡的“棠棣速度”。

最后就是棠棣人的乡情。

从带头人刘建明,到每个村民,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村民一个个富了,但没有远走高飞,总想着怎样把家乡建设好,留给子子孙孙更多幸福的未来。在浓浓乡情的串联下,强有力的领导有了,齐心干事的力量也有了,乡村何愁发展不了。

作者:记者 单滨新 郭 巍 杜珊珊 陈 松 见习记者 章 淳 记者 章 斌 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