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在绿水青山间

——上虞供销人的“红背篓”情怀

2021-07-05 16:0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供销人走村入户、跋山涉水,用背篓把商品送到千家万户,锻造了宝贵的“红背篓精神”。

改革开放后,“背篓商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红背篓精神”依然激励着供销人。

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是全国基层供销社的排头兵,总社党委在今年“七一”前被授予“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新时期,上虞供销人传承“红背篓”精神,以服务三农、振兴乡村、助推共同富裕为己任,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为浙江、全国贡献了宝贵经验。

夏至时节,万物繁茂,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深入上虞乡村,倾听供销人在绿水青山间的铿锵足音。

大通农场。

 6月23日,上虞区驿亭镇舜利水晶杨梅专业合作社社长、59岁的应胜利,将最后一箱杨梅打包发往深圳后,露出一脸憨笑,“像打了胜仗一样开心”。今年是杨梅大年,他家100多亩杨梅,不到半月便销售一空。

不光是应胜利。在“二都杨梅”主产区驿亭镇,约有80%的杨梅,在采摘前一星期就被预订。

从“卖不动”到“卖脱销”,上虞梅农跨越了近30年来最艰难的一道坎。

这一跨越,与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的先行探索有关。2014年开始,作为浙江省首批7个试点县(市、区)之一,上虞区全面实施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绿水青山间,演绎着供销人不变的“红背篓”情怀,转型发展的精彩故事不断上演。

乡村又见“背篓人”:

一颗杨梅的希望

6月23日凌晨3时许,应胜利挑起竹篮匆匆往后山赶。“黄梅时节家家雨”,他要赶在说来就来的暴雨前,抢收最后一批杨梅。要是往年,他可没这个劲头,“那时杨梅烂在山上,也懒得去捡。”2013年,他家100多亩杨梅树正值盛产期,因为缺少销路,就一茬一茬落到地上。

应胜利的无奈,是当时上虞梅农的集体表情,也是“二都杨梅”产业发展的困境。梅“贱”伤农,痛在供销人心里。

驿亭一带,几乎家家有百年杨梅树,因古时行政区划属“二都”而得名“二都杨梅”,相传曾为慈禧喜爱的贡品。上世纪90年代初,应胜利等一批梅农,运用嫁接技术育苗,实现杨梅规模化种植。2013年,“二都杨梅”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但一颗好杨梅,要赢得一个好市场,靠农民一己之力,难以实现。破解杨梅滞销的难题,关键是创新“供”与“销”的对接方式。上虞区供销总社在与驿亭镇政府多次会商后,于2014年的杨梅季,抽调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轻骨干,开展驻村服务,首个服务点就设在舜利水晶杨梅专业合作社。

“大家奇煞哉,半夜三更,电灯还煞煞亮,在弄什么名堂?”应胜利至今还记得,当时村民们像看西洋镜一样跑到他家里围观。

下管镇闲置茶厂提升改造的民宿项目。

那些天,这群年轻人白天帮着挑选、包装杨梅,晚上手把手教梅农上网。“一个小时就能卖出上百斤。”村民们开了眼界,争相学着干。

教会梅农线上卖杨梅,只是第一步。要根本上解决“销售难”,还得整体规划。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举全社之力,加快构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重塑渠道优势。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实现全区村级电商服务站全覆盖。区供销总社与顺丰速运达成合作协议,“从枝头到舌尖”24小时基地直发模式,物流速度提升20%。

强化品牌运营。打造“政府推动、产地直供、平台运作”合作模式,从包装设计到平台运营,由区供销总社提供一揽子品牌营销服务。联手“二都杨梅”“谢塘翠冠梨”“丁宅水蜜桃”等传统特色农产品主产乡镇,抱团营销,打响上虞“四季仙果”品牌。

优化流通格局。依托连锁经营、农村电商服务、城乡农贸市场“三张网络”,从城乡一体、同城同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优化流通新格局。近三年,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销售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群年轻的“背篓人”,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让梅农看到了“梅”好的希望。驿亭镇农合联理事长徐杭惠介绍,这些年,杨梅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10元以上,亩均增收5000余元。村民种杨梅的积极性水涨船高,以致今年杨梅苗也供不应求。

为资源“作嫁”:

一家老茶厂的重生

历经数十年发展,供销社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但随着时代变迁,供销职能的转换,一些老旧资源被闲置。

如何把这些资源“嫁”出去,产生新的效益?这又是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转型发展、服务三农面临的新课题。

2018年初,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在绍兴市率先开展农村闲置房屋激活试点工作,首个试点选在丁宅乡上宅村芋艿湾自然村。1800平方米闲置农房变身风情民宿,芋艿湾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一试点的成功,为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提供了启示。

从乡村发展需求切入,“活化”更多老旧资源,上虞区供销总社迈出了与乡镇合作的新步伐。下管镇老茶厂的“作嫁”重生,无疑又是一篇得意之作。

在下管镇的集镇中心,有一家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茶厂,废弃多年。2018年底,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着手谋划农村老旧资产盘活工作,这家旧茶厂的改造被提上议事日程。怎样改造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区供销总社专门听取下管镇政府的意见。

这一“听”,“听”出了重生的希望。

位于四明山麓的下管镇,百年管溪穿镇而过,自然环境优越,一些越野、航模爱好者慕名而来。下管镇一直想引进这类赛事,提振乡村人气。但由于集镇缺少酒店等硬件配套,招商一度受阻。

眼下,一方有资源,一方有市场,双方一拍即合,商定将茶厂改造成酒店。在保留茶厂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植入下管镇打造“科技运动小镇”的功能需求,今年1月,“曦溪印象”度假酒店一期项目营业。

效果立竿见影,长三角越野嘉年华、长三角航海模型冠军争霸赛等相继在下管镇举办。今年上半年,下管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接待量。

大通电商公司的年轻人帮助果农挑选、包装杨梅。

“供销社将老茶厂改造成酒店,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下管镇党委书记马百根说,去年改造项目启动后,镇里借势引进各类赛事,举办计划排到了明年6月初。

酒店与赛事相辅相成。下管供销社主任陈勇介绍,“曦溪印象”开业以来,平常的入住率60%以上,节假日一房难求,二期项目已打算提前实施。

老茶厂“嫁”出了共赢成果,也“嫁”出合作新空间。最近,下管供销社联合下管镇4个村,组建文化产业公司,除承接各类赛事外,还营运乡村山货节等传统节会活动。

更大范围的资源“作嫁”,在全区范围内推开。依托供销“区、镇、村”三级网络,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托管上虞区产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建立闲置资源数据库,推动资源与资本无缝对接。到6月底,上虞区产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入库闲置农房近6000幢,累计激活鉴证近4000幢。

一栋栋闲置老厂房、老宿舍、旧民房变身养老中心、乡村综合体、风情民宿……目前,仅养老中心,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已拓展到全区11个乡镇。

新的舞台:

一个农场的成长

扎马尾辫,穿平底鞋,着修身黑套装,前脚还在为江西观摩团介绍农商旅融合发展经验,后脚转进大棚指导农创客诊治猕猴桃烂叶病……记者见到上虞大通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友娣时,她正忙得不可开交。

大通农场位于“江南蚕桑之乡”上虞区丁宅乡,集采摘、餐饮、观光、休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是全国供销系统的一片试验田。2015年,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牵头成立“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以来,大通农场成为上虞区供销总社服务三农的新舞台,成为全国供销总社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试点的新样本。

胡友娣与大通农场结缘,并非偶然。胡友娣原是章镇镇小草湾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过去十多年,她带领农民把红心猕猴桃“种”进G20峰会,一举打响章镇红心猕猴桃品牌。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土地、科技、服务、管理等方面受到制约,要进一步发展,她感到心有余力不足。

如何更好地服务种植大户创业创新?这个问号打在供销人心里。发展美丽田园综合体项目,正是一个探索方向。

2015年,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主动找到胡友娣洽谈合作方案。“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充满发展未来农业的想象空间。”这正中胡友娣下怀。在区供销总社的支持下,经过6年探索实践,胡友娣和她的大通农场育出累累硕果,全国各地慕名来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

产业更“融”,综合效益高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一条龙发展,大通农场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机制更优,合作关系紧了。从服务链、产业链各环节切入,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同坐一条板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场已带动周边1万多户农户累计增收9000多万元,实现了农场壮大与助农增收的共赢。 

功能更全,带动作用强了。在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同时,大通农场参与村庄整治、农房改造等,培育生态旅游、乡村体验等新的消费需求。推出认领大棚、专家指导、免费住宿和信贷支持等一揽子扶持、服务举措,孵化农创客。最近两年,已有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从这里学会技术,返乡创业。

这片试验田里,又诞生了一个新项目。在大通农场,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未来,这里将运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智能种植,发展智慧农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我的职业梦想是让农民轻松、快乐地赚钱。”胡友娣朴素的话语,犹如一束光,照亮她对“美好农业”的向往,更点亮了供销人的“红背篓”情怀。

亲历者说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上虞区新农人联盟发起人 贾小华

我出生在上虞农村,在乡镇工作了很长时间,参与见证了“四季仙果”孕育、成长之旅。我体会最深的是“二都杨梅”产业。

早些年,我在驿亭镇政府担任文化站长,每年6月,镇里会帮老百姓一起卖杨梅。记得2013年,仙居杨梅网络销售做得特别火爆,我们急得都坐不住了。

上虞二都杨梅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网络销售,当时尽管卖出了不少杨梅,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货源怎么选?品控怎么把握?包装、快递怎么办?接单和售后这些专业服务怎么落实?特别是快递,最为棘手,当时整个驿亭镇都没有鲜果快递,也没有快递公司愿意来驻点收鲜果,更谈不上全程冷链配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区供销总社下属的绍兴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来了!快递公司不愿来,我们自己搞。2014年6月,大通电商公司在驿亭镇二都杨梅游客服务中心驻点,和各大基地签订供销合同,抽了一批年轻员工,提供接单、售后、包装、发货等服务,“二都杨梅”一下子打开了网络销售的大门。仅仅半个月时间,销售1万多箱,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

梅农们亲眼目睹了“二都杨梅”网络销售的全过程,有不少人也想开网店。区供销总社马上组织电商培训班,帮助一批杨梅基地、合作社、大户们先把网店开起来。

从那时开始,大通电商公司与基地、合作社和广大梅农散户,紧紧联在一起,建起从采摘、销售到客服的一条完整的网络销售链,集中营销、统一包装,打响“二都杨梅”品牌。在“二都杨梅”带动下,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葡萄等水果的网络销售也相继“热”起来。

这一路走来,我切身感受到乡村的前景与活力。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奔向乡村,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和农民并肩作战,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真情”与“真金”

采访结束第三天,6月26日晚,上虞区驿亭镇舜利水晶杨梅专业合作社社长应胜利打来电话,他说:“记者同志,我想借你们的笔,为大通电商公司的年轻人点个赞。”

应师傅不太会说普通话,但为了让我听清楚,他努力地讲,言语之间,我听到了他与这群年轻人结下的一份“梅缘”。

“我种杨梅快30年,吃尽杨梅卖不掉的苦,他们来了之后,杨梅销路一年比一年好……他们起早摸夜来帮忙,有时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有几天下暴雨,他们照常一大早就赶到我家……7年了,他们不要一分钱工资,全心全意帮忙卖杨梅,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应师傅动情的话语,让我联想到现场采访到的一个人,他叫任豪,90后。那天去应胜利家采访,他和同事刘雨嘉正忙着协助应胜利包装最后一批杨梅。任豪2014年大学毕业来到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参与策划销售的第一种水果便是杨梅。当时公司要求下村服务,他说自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报的名。

由于杨梅难保存,销售得分秒必争,那年,他们昼夜奋战了半个月,杨梅终于卖完了,而他也累得生病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干一直干到了今天。

如今,他参与上虞“四季仙果”各大果品销售,全区400多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是他的“责任田”,“不是在村子里,就是在下村的路上”是他的工作写照。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板,他已经习惯了日晒雨淋、蚊虫叮咬。

任豪坦言,让他坚持下来的,是每次把水果卖出后,农户们脸上憨憨的笑容,还有那一句“欢迎你们常来”。

应胜利与任豪,农民与“背篓人”,因为杨梅,走到一起。供销人真情付出,为梅农换回真金白银。“二都杨梅”,酸酯甜甜,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滋味!我忽然明白,应胜利蓄积的深情——这个电话,是他内心深处的惦念与期盼。

“现在杨梅落市了,他们回去了,我盼着明年早点见到他们……”电话那头,应胜利说,“他们就像我的儿子、女儿一样亲,欢迎常回家看看”。

作者:记者 单滨新 何超群 杜静静 见习记者 赵婧赟 摄影 章 斌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