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情是天

2021-06-30 09:2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民为本,情为急,“民情”两字是为天。

1998年,当时的嵊州市雅璜乡(现并入嵊州市石璜镇)在全国率先推出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精神内涵的《民情日记》制度,开拓了一条党的群众工作新途径,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笔下民情,心中百姓。因为《民情日记》,身处大山的雅璜乡一度成为《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非常认可和重视《民情日记》工作,三次对有关经验和文章作出批示并亲自到雅璜乡调研。

20多年来,《民情日记》在经历开创、发展、创新、再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又衍生出了怎样的新内涵?近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嵊州市石璜镇,破解新时代《民情日记》的密码。

民情日记纪念馆。

随着民情诞生

从石璜镇政府出发,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驾车30多分钟,便看到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石璜镇驻村指导中心第三分中心(原雅璜乡政府所在地)。记者一进院子,刻在二楼外立面上的一行大红字跃然眼前:“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整个中心特别安静,除了等着接待记者的干部周栩翀,就只有一名食堂阿姨了。“我们中心目前共有5个在岗干部,他们4个都去村里和老百姓拉家常,记《民情日记》去了。”周栩翀笑着说,了解民情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是石璜镇干部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2017年,周栩翀就担任了雅璜村的驻村指导员。4年的驻村生活,让这个年轻干部,对发源于原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如数家珍。“1998年3月3日,时任嵊州市雅璜乡党委书记的李春阳在乡党政联席会议上,回顾总结了1997年的干部教育情况,并首次提出了在全乡干部中开展记《民情日记》活动的设想。”周栩翀笑着说,李书记曾说提这个设想是被民情“逼”出来的。

今年68岁的周宏桥当年是雅璜乡党政办主任,他对被民情“逼”出来的《民情日记》有着更多的感触,“当时乡所辖共有11个行政村,乡干部却有38人。人一多,工作就推诿。不少乡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纪律松懈,村民意见很大,而《民情日记》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这个现象,真正体现了什么叫做民情是天。”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待在办公室里,没办法获悉民情。为此,《民情日记》制度要求每个乡干部走村入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就这样,周宏桥和其他干部一样,拿着一本小本本,从一开始被“逼”着离开了安逸的办公室,到后来主动成了老百姓家中的常客。15年间,他记录的《民情日记》堆起来有厚厚的一叠,详细记录着每户农户有多少茶园竹林、养多少鸡鸭猪牛、有几块旱地水田……每一页的背后都是一颗倾听民情、为民解决实事的心。

雅璜村东湾自然村是周宏桥“驻扎”了6年的“根据地”。从乡政府出发,周宏桥要走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那时村民一周至少能在村里碰到他3次。

缺少饮用水是山区村庄普遍存在的问题,东湾也是如此,“喝水难”成了周宏桥《民情日记》中记录的高频词。“当时村里有个山塘水库,但荒废多年。我通过《民情日记》反映后,水库得到了修复,老百姓再也不用喝溪沟水了。这个水库,老百姓现在还在用。”时隔多年,《民情日记》上的“琐事”,他依旧记得清清楚楚,“这些事情比在办公室处理文件有意义……”

《民情日记》的影响如涟漪般迅速扩大。1999年初,省委组织部发出通知,在全省农村推广乡镇干部记《民情日记》的做法。当年仅嵊州市就有1252名乡镇干部共下村17.93万人次,走访45.46万户次,记载《民情日记》5.86万篇,办结率达76.41%。

跟着民情变化

走在当年因“民情日记”知名的雅璜村,古朴的沿街立地廊轩、粉墙黛瓦的仿古外立面、木质的休闲长廊等映入眼帘,村民生活和谐又富足,岁月静好的山区生活景象让记者向往。而这一切,得益于《民情日记》。

记者见到村民相桂珍时,她正在自家的小卖部忙碌着。“我的好日子,离不开《民情日记》。”相桂珍笑呵呵地说,不同于过去,现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通过网上《民情日记》解决了。

过去技术不发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纸质的《民情日记》记录、解决了不少家长里短的矛盾,也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后来,纸质的《民情日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逐渐暴露出乡村治理中民情精准动态管理难、群众自治内生动力弱、村集体凝聚力低、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效能低等问题,老百姓的需求也从单一的解决基本生活,转变为发家致富了。

相桂珍口中的“网上《民情日记》”,实则是20多年来,从微博、微信《民情日记》,再到探索即时服务的“民情脚印”App。《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不断创新形式,实现民情收集、记录、上报、交办、反馈全流程移动化、信息化。

指尖上的民情,心里头的百姓。今年石璜镇还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服务群众的载体,新时代《民情日记》升级版——“民情钉”平台应运而生。针对三驻干部联系掌握群众信息难的问题,在“民情钉”平台上设置了“本村通讯录”“村头条”“串门”“民情档案”等子应用。另外,通过多平台有效衔接,在“民情钉”上设置了“便民中心”“问题反映”等子应用。

除了推动乡村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数字化,记者发现该镇还针对农村优质资源埋没、村民营销途径匮乏等村庄产业发展阻碍,在“民情钉”上设置了“乡旅介绍”子应用,戴溪村就通过“民情戴溪”平台推广销售香榧20余吨,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相桂珍一家也成了受益人。“我家种了600棵香榧树,去年的产量足足有2500多公斤。我儿子在杭州开了家土特产店,不仅卖自家的香榧,也帮村民卖茶叶、香榧。借助‘民情钉’,我儿子土特产店的生意好了不少。”相桂珍激情满满地打开“民情钉”给记者看,“你看,我儿子、儿媳妇都加进来了,我儿子卖的香榧这里都能看到。”

全媒体采访团记者在民情日记纪念馆采访。

书写民情新篇

走进设在村里老祠堂内的民情日记纪念馆,《民情日记》大事记、日记样本、文字影像资料……一件件展陈品,记载着20多年间,《民情日记》在石璜镇书写了无数个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动人故事。

而在石璜镇党委书记钱杭栋的眼里,新时代《民情日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要将《民情日记》作为石璜镇乡村振兴的武器,在产业发展、收入分配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要让所有的老百姓共享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红利。”

石璜镇目前已经形成三大乡村旅游集中区块:以漂流体验为主的清溪飞瀑区块、以红色体验为主的民情日记区块、以观光度假为主的忘忧西白区块。镇里计划通过项目实施,实现《民情日记》发源地原雅璜乡区域和“美丽西白山”原通源乡区域两地的互联互通,建设一个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学研游”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区,最终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规划中,最让记者感兴趣的,莫过于新建的以民情日记展示中心为核心的乡村特色综合体验中心,这也是钱杭栋关注的重点。

记者从设计方案上看到,综合体验中心将以石璜镇驻村指导中心第三分中心所在地为核心开展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民情日记展示中心(3层)、研学中心(干部学院)、党群服务(驻村指导)中心、数字中心、红色主题民宿等。“目前,项目立项、项目用地、项目设计等方面关键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钱杭栋信心满满地介绍道。

此外,还将改建原雅璜乡个私集聚区及周边区域,集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乡村诊所、银行网点、物流网点于一体,建设一个可复制的未来村庄公共服务样板。同时,配套徒步道、骑行道、茶园绿道建设,实施西白茶集乡村综合体、数字村庄等项目。“村民对石璜的美好未来期待满满。”石璜镇组织员王子涵在记录《民情日记》时得知,已经有村民欲抢占先机,打算开餐饮店了。

蓝图规划容易,落地却不是件易事。“《民情日记》蕴含的‘六百’精神的本质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正是将项目一步一个脚印落地的内在动力。”钱杭栋说,当时为了让《民情日记》制度落到实处,相关领导还要像批改作业一样批改《民情日记》,这样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才得以解决。正是这种由上到下对民情的重视,《民情日记》才能真正搭建起一条下情上达的有效通道,现在项目的落实也会如此,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日可待。

事实上,作为《民情日记》发源地,嵊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民情日记》。嵊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梁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情日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坚持数字赋能、系统集成的理念,打造更多的多跨协同、为民服务的场景,创新发展《民情日记》,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源泉。”

亲历者说

石璜镇雅璜村驻村指导员 周栩翀

沉下去才有发言权

2017年初,我有幸成为雅璜村的驻村指导员,也是《民情日记》诞生以来雅璜村第8任驻村指导员。5年驻村,百家民情把我和雅璜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作为一名刚到农村工作的新人,我对《民情日记》并没有很深刻的概念,觉得有前几任驻村指导员的基础,工作应该不难,我也信心满满。然而,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农村工作后,我才后知后觉:要做好驻村指导员,特别是在《民情日记》发源地雅璜村做一名合格的驻村指导员,并不是那么容易。

印象最深的是我初到雅璜村,刚好遇上正在开展的“厕所革命”。摸排旱厕成为我驻村的第一项工作,但当我进村后就懵了,这种“一口缸”加“一把太师椅”的旱厕我只在小时候的外婆家见过,但这里随处可见。当时也有村民跟我开玩笑说:“小周你运气真好,一来就碰臭哄哄的料缸头。”而我只能羞涩地说道:“没事,这就是我的工作啊!”

嘴上这么说,心里头却想,农村工作原来这么辛苦。那一天,初出茅庐的我愣头青一般,穿着皮鞋汗流浃背地走访了83户人家,拍照、记录,外加识路,微信运动显示我走了15000多步。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第一次经历,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民情日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要求我不仅仅要更好地将自身投入到农村中,更要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有时间,我就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向老前辈、同事们讨教经验。日复一日,这成为我成长为一名合格驻村指导员的必修课。

而对雅璜村老百姓来说,《民情日记》是他们与干部联系的桥梁,“我们讲的,干部们记在本本上,我们的难处,干部们挂在心上,干部们和我们心贴得紧了”。

今年,石璜镇与阿里钉钉公司联合探索“民情钉”应用,开展“乡村钉”试点,让我们驻村干部在干群交流渠道上更畅通,使村民解决困难和问题更便捷。截至目前,雅璜村村民通过“民情钉”流转疑难问题21个,已解决问题19个,解决率达90.5%,事项办理效率大为提升。

回眸历史,这20多年来,从手写日记到探索即时服务的“民情钉”应用、“三驻三服务”小管家系统,我们的《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

如今的雅璜人,虽然没有太富裕,却也过着城里人羡慕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他们心中,雅璜村的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干部《民情日记》工作中的“六百”精神。我也相信,依托“民情钉”这一数字化《民情日记》载体,我们定能更好地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工作,开创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嵊州样本”。

记者手记

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1998年,43岁的雅璜乡党委书记李春阳在全乡推行《民情日记》——“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一,还不知道自己会走上新闻之路。

20多年后,因为“新闻”两字,我与《民情日记》得以结缘,有幸重温了《民情日记》从开创、发展、创新到再发展的螺旋式发展历程,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党建经验做法,《民情日记》是如何紧跟时代脉动,在载体、领域、内涵等方面不断拓展和丰富,从而使它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如今的《民情日记》,不再只是一本纸质笔记本,而是一个个“民情微群”“民情档案”;《民情日记》记载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帮扶济困,还包括如何带领村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干部群众之间的互动,不一定需要记下来回到办公室再酌办,可以通过手机App迅速上报,当场办立即办。干部办事能力变强了,办事效率提高了。

一本《民情日记》,源于民情,始于乡村,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情日记》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从乡村到社区、企业等各种基层组织;从村民到居民、企业主等各种群体;从乡镇干部到村社干部、部门干部等各种服务主体。

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种创新载体越来越多,市长直通车、民情月商会、优化企业服务联盟、民情分析会……从问题找上门,到干部沉下去,新时代《民情日记》已成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手段。

手段常新,宗旨不变。不管干部群众间的互动方式怎么变化,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广大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以发展为要的责任心不能变,务实干事的恒心不能变。归根结底,落脚点要在“为民办实事”上。



作者:记者 寿伟国 施 展 诸丹萍 张 峰 文 黄 霄 梁永锋 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