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丰惠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县治史的古县城。
丰惠镇,是一座正在复兴、值得期待的江南名城。
肩扛千年古城的厚重文化,背驮几代上虞人的乡愁记忆。丰惠镇如何借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之东风,实现古城重生、产业重构、精神重塑,打造上虞地域文化新名片,再现“城”的荣光?
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上虞区丰惠镇,探寻“镇”“城”交替演进之路,探访丰惠的“镇”兴行动。
丰惠老街。
丰惠镇西小街上有家开了近30年的小店。最近,73岁的店主傲齐把货架腾出来,增加了矿泉水、饮料等品类。
傲齐是“春江水暖”的感知者。今年“五一”,丰惠镇举办非遗文创节。运河两岸、东西大街、百年老桥,全是人!他的矿泉水、饮料卖断了货。
丰惠古城“动”起来了。今年2月,浙江启动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全省11个镇试点先行,绍兴市唯有丰惠镇入围。紧锣密鼓展开的试点工作,搅动着宁静的古城,丰惠期待着一次新的绽放。
丰惠之谜:
凭什么“出圈”
6月2日中午11时,从丰惠镇东大街拐入东小街,巷子幽深,饭菜的香味远远飘来,马头墙上、拴马石边,不时探出石榴花、仙人掌,还有粗壮的盆栽葱。老台门口,几只小狗瞪着乌溜溜的眼睛摇头摆尾。
每天“逛”几趟老街,丰惠镇分管文旅工作的副镇长骆涵自嘲连小狗也认识他了。他现在接待的不是普通游客,而是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商业运营团队。
跟过去不一样,现在客商是主动找上门。仅最近一个月,来了七八批。这是丰惠入选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后出现的新变化。
千年古城是浙江省展示浙江千年文化的“重要窗口”。千年古城复兴的试点镇,入选条件苛刻,其中有两条硬杠杠,一是拥有千年以上县治历史;二是古城肌理保存较为完好。全省近百个乡镇(街道)参加初选,符合参评条件的只有20多个,最终入围的仅11个。
丰惠凭什么“出圈”?因为,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因河而生。开凿于先秦时期的浙东古运河是中国的“好运之河”,丰惠段又名“四十里河”,穿城而过,孕育了上虞古城的璀璨人文。如今运河文化带又迎来复兴的时机。
因城而兴。1132年的上虞县治史,100多位县官主政丰惠,承载了多少上虞人的记忆与乡愁。千年县治文化衍生的耕读文化、清廉文化、善治文化、乡贤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世世代代上虞人。
因人而荣。海洋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演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脊梁”:胡愈之、范寿康、吴觉农、王一飞、叶天底、陈树谷……他们领风气之先的作为,见证上虞千百年来文脉绵延的力量。
因桥而名。丰惠古称上虞城。南宋上虞县令楼杓重修城内一座危桥后,为桥命名时留言“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丰”“惠”二字,联通民心,寄托希冀,昭示未来。
山川赋形,文化涵神。运河文化、丹道文化、梁祝文化、红色文化……赋予丰惠独特的人文气质。虽历经千年,饱经风霜,但古城风韵犹存,城市肌理不变,文脉赓续。
漫步古城,古县衙、学宫、孔庙、书院、城隍庙……遗址、遗迹触目皆是。踩在老街石板上,脚步情不自禁放轻,再放轻,怕惊扰了栖息的古人和厚重的文化。
丰惠之困:
寻求新生的探路者
丰惠,经历过辉煌,“镇”就是“县城”。公元822年,丰惠成为上虞县城,历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变为上虞的一个镇。
由“城”到“镇”,从一个区域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变为一个镇,这样一种失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牢牢嵌在丰惠人的记忆里。
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作为县城的丰惠积累的优势得到了强力释放,以化纤为主的乡镇工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丰惠工业一度领跑上虞。但进入新时期,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丰惠刚刚积攒起的发展优势,又逐渐丧失。到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不到40亿元,被崧厦、道墟、小越等兄弟乡镇(街道)甩在了身后,且差距越拉越大。
丰惠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但丰惠仍是一座富矿。
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合丰惠发展的路子,一直是丰惠历任党委政府孜孜求索的课题。
“丰惠发展面临诸多困惑,在发展理念上,如何放下曾是县城的架子,轻装上阵?在区域定位上,如何承接县城百官的部分功能,辐射带动虞南山区?……”多年前,丰惠镇举行发展大讨论。
尤其让丰惠人焦灼的是,当长三角区域周庄、同里、西塘、乌镇迅速蹿红成为古镇开发利用的先行者时,身为千年古城的丰惠,守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望洋兴叹。
上虞恒丰光电实业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
跳出丰惠看丰惠。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关键是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让尘封的老街再现风貌。由于年代久远,丰惠沿街不少住房、商铺成为危房,脏、乱、差一度困扰老街。2017年,丰惠镇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契机,在古城核心区块实施21个整治项目,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实施污水零直排、修缮名人故居、建设老街门户客厅……沉寂的老街慢慢充盈活力,古城人居环境得到提升。
让萎缩的产业重焕生机。上世纪90年代末,因化纤龙头企业倒下,丰惠工业经济一落千丈。痛定思痛,“腾笼换鸟”,传统制造业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身。通过自主创新,开发防腐、防弹等高端纺织面料占据细分市场,涌现出“康隆达”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抓住网红经济兴起契机,发力培育“美颜灯”等新兴产业。丰惠镇集聚起以“恒丰光电”“格林尔”等为龙头的美颜灯产业,成为丰惠经济新增长点。
让弱化的城镇提振功能。丰惠是交通要隘,“四十里河”联接杭甬。县城迁址百官后,丰惠是连接上虞城区与虞南各乡镇的重要节点。利用节点优势,提升中心镇服务集聚功能,丰惠奋起直追。上虞区人民医院丰惠分院、商贸综合体、虞南消防救援中心、丰惠公交站等项目相继开建,集镇功能实现提档升级。
探索远不止此。从“中心镇”到“扩权强镇试点”,从跻身“全国首批重点镇”到成功创建上虞首个“全国文明镇”……所有这一切,为丰惠古城复兴厚植根基。
丰惠之兴:
千年古城再突围
如今,丰惠,又站在由“镇”到“城”的风口。
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是浙江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创新性探索。站上风口的丰惠,背着厚重的盔甲。这副盔甲,既有历史的重托,又有现实的期待。千年古城复兴,不仅是再现历史辉煌,更是引领时代发展。
丰惠古城,如何突围?怎样复兴?
6月12日,丰惠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以“诗路起航、运河扬帆”为主题的第三届大运河之约论坛在丰惠举行。大运河诗路沿线古镇、非遗景区的营运负责人汇聚古城,共商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以及运河城市合作发展之路。
“打开城门,复兴古城”,这是丰惠镇搭台展示自我、扩大朋友圈的一次尝试。“以前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想也不敢想。”丰惠镇的一位干部坦言。
打破思维定势,重新审视丰惠。古城复兴,决不能复制一般古镇层面的保护开发利用,更不能局限于丰惠3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这是一个镇托起一座“城”的创造性工程。
“以形态复兴、文化复兴、产业复兴、治理复兴为切入口,唱响老城保护、新城开发‘双城记’,打造千年古城、运河重镇、江南名镇三张新名片。”丰惠镇党委书记朱春兰对此充满期待,也深感重任在肩。
从“镇”到“城”突围。丰惠镇高质量编制规划,“十四五”时期古城复兴计划、“千年古城”复兴综合规划、丰惠全域旅游规划……从顶层设计勾勒全域复兴的四梁八住。过去一年,丰惠镇启动编制的规划数量,超过过去10年总和。
由“面”到“点”突围。丰惠人文资源丰富,星罗棋布。如何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做深做透老街文章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去年来,丰惠镇“请”进上虞非遗传承、老字号商铺和地域特色餐饮,在恢复古城老业态的同时,积极引进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串起“八街四十巷”,彰显丰惠老街辨识度。
由“静”到“动”突围。丰惠兴不兴,关键在人气。锁定“人从哪里来”,丰惠镇整合文旅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通文旅产业链条,以大项目牵引构筑人气积聚大平台。这个夏天,总投资53.4亿元的“英台故里·春风蝶语”旅游度假项目开工。这一以未来社区理念打造的乡村版度假社区,有望成为丰惠“燃”起来的爆点。
由“枢纽型”向“辐射型”突围。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新城拓展步伐,拉大集镇框架,强化就医、就学、就业、宜居等民生设施配套,不断增强丰惠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今年城西新城将在商贸综合体周边启动2个特色酒店项目,着力培育“玩在上虞住在古城”的新品牌。
运河悠悠,通江达海。千年古城丰惠,借复兴东风,逐“城”的梦想,再次扬帆起航!
亲历者说
我的古城我的家
我参过军,当过乡镇干部,2005年起,担任上虞革命史迹陈列馆、浙东新四军北撤会议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和管理员,至今已有16年。
丰惠是一座有着红色基因的古城,这里最先燃起上虞的革命火种。我从小听着丰惠的红色故事长大,能够成为上虞革命史迹陈列馆、北撤会议旧址的管理员、讲解员,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能守护红色基地,我感到由衷自豪。
每天早上到陈列馆后,我会仔仔细细清扫大院内的落叶,擦拭展柜、雕塑……这些工作日复一日地做,每一次都是对我心灵的洗礼。每当我擦拭王一飞烈士的铜像,凝视他年轻的脸庞,心里总会涌起深深的敬意,王一飞同志牺牲时年仅30岁。
为了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红色历史,我投入红色史料研究,担任上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丰惠小组组长,挖掘红色故事,让讲解生动、走心。
比如这篇在北撤行动中,由浙东区委发布的《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我会一字一句背下来,“亲爱的浙东百姓们,就要握手告别了……渴望能在独立民主的空气中与你们团聚!”我希望用我的讲解,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龄50年。每一次讲解都是重温党史的过程,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的参观者感受到革命先辈面对历史和时代抉择时的伟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掀起高潮,丰惠红色基地的参观者明显增多。今年1月至4月,北撤会议旧址已接待了360余批、近8500人,其中4月19日来访41批、1771人,批次、人数为1984年建馆以来单日最高。
北撤会议旧址更“热闹”了,我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觉得在和平年代,年轻人更加需要了解这些鲜活生动的史料和故事,守好红色根脉、红色文化传承地。
每天送走最后一批参观者,我会坐在接待室里静静休息一会儿,然后投入到场馆维护中。冲刷洗手间、清除垃圾杂物、拖擦地板、关闭照明和门窗,等所有工作做完后,我才会如释重负地关上陈列馆的大门。这些工作很细小,但我会认认真真地做好,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古城是我的家,复兴靠大家。让我们共同守护好红色基地,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记者手记
逛街记
“一部上虞史,半部在丰惠”,未踏入丰惠古城时,我对丰惠的印象还停留在这句话上。直到走进老街,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
老街以河为轴,这条河,就是浙东古运河,它一头连着杭州,一头连着宁波,而丰惠“四十里河”就处在正中间。街河清澈,弯弯绕绕,伸向远方。顺着街河远眺,让我心生感叹:丰惠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凭着这条河,丰惠赢得发展的先机。上虞县城,因河而定;丰惠城池,依河而建。丰惠成为江南第一大埠。街河两边老房子,密密挨挨,风貌依旧,透射昔日繁华!
步入东大街,淡淡的杉木清香沁人心脾。海深箍桶店里,72岁的俞海深坐在低矮的木凳上专心打磨传统嫁妆迷你“七件套”。“我干这活,和祖辈不一样,他们是讨生活,我是喜欢。”老人眉宇间流淌的幸福,直抵人心。
往巷子深处走,我遇到了孔庙和科第坊原址,像古代即将上京赶考的考生一般,虔诚地替高考的弟弟许下了圆梦的心愿;站在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九狮桥上,耳边似乎响起南宋工匠凿石的撞击声。仅靠石块纵联就能砌成一座桥,历经风雨纹丝不动,那是怎样的智慧;踏着青石板,我发现王一飞、吴觉农等名人故居就藏在居民每天买菜、拉家常的小弄里,这些名人好似从未离开过……
丰惠给我的惊喜,岂止一条河、一条街。丰惠文史馆就在古县衙的旧址上,一座镇建起一座文史馆,是我第一次遇到。走进文史馆,我才知道,丰惠还有“炼得金丹不卖钱”,有“梁祝化蝶”,有“范蠡入湖”……似乎中国古代所有的传奇和浪漫,都能在这里追根溯源。
我是一个与古城有缘的人。出生、成长在绍兴古城,大学求学在大理古城。那时,探索两座城市的同与不同,一度成为我生活的乐趣。在我眼里,城池要古、感受要新,那才是一座有看头的古城。丰惠古城,让我触摸到了从未有过、令人心驰神往的东西。
我拍了很多照片,和大理的朋友相约,一起再来丰惠读古城!
作者:记者 单滨新 何超群 范文忠 诸丹萍 摄影 记者 黄 霄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