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庄余霞:薪火相传续传奇

2021-05-22 10:1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943年12月2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正式成立,有一批庄余霞青年参加了金萧支队。图为队伍正在行进中。

核心提示  庄余霞,诸暨市大唐街道黄泥尖山下一个小小的自然村。革命战争年代,这个仅350余人口的小村子,走出了一大批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红色战士和农民英雄,先后有58人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有5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陈昊苏(陈毅元帅之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等领导誉为“红色庄余霞”“抗日革命村”“抗日英雄村”。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庄余霞儿女追求光明、不怕牺牲,或上战场杀敌,或为金萧支队照顾伤员、站岗放哨、传送情报,以不同的方式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革命老区,庄余霞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走在时代前列。近年来,该村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和社会治理力量,开发红色旅游,组建“红色村嫂”“红色救援队”等志愿服务队伍,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调查示范点。

近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庄余霞,看陈列馆,踏游步道,探寻红色乡村的发展路径。

从308省道复线右转进入诸暨市大唐街道,很快就到了上余村的庄余霞自然村。村中,建于清代的杨氏宗祠气势恢宏,已有320多年历史,至今保护完好,花樽、雕梁、明廊无破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革命人士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新修的“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就坐落在杨氏宗祠内,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缅怀英雄,重读历史。

91岁的赵乃和老人拄着拐杖,在村道上散步。见我们到来,老人停下,拿着拐杖敲了敲脚下的路,呵呵笑道:“现在路修得这么好,还有人照顾我,出来散步一点也不担心。”朴实的话里,透出浓浓的自豪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庄余霞的村庄环境和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曾谱写传奇的这块红土地,正谱写着新的传奇。

“红嫂”接力助阵

听说有记者到访,5月18日一大早,三五位“红嫂”自发来到杨氏宗祠,将前夜大风吹落的树叶清扫干净。忙完这里,她们又分散到各处,有的检查庭院卫生,有的前往求助的困难户家里帮忙。

62岁的杨伟蓉是“红嫂”队伍里的一员。因为已答应自己网格里的村民当天会去检查、指导他们的庭院建设,所以直到下午1点多,她才有时间接受记者采访。“天天这么忙,累不累啊?”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一句“就是喜欢啊”轻轻带过。

杨伟蓉的父亲杨如江17岁时加入金萧支队通讯班,同时还是部队的医务兵。“我爷爷有8个孩子,当时家里条件挺不错的,但爸爸作为长子,还是参军了。”时隔多年,杨伟蓉回忆父亲在平稳生活和精忠报国之间的抉择时,也用了简单的“喜欢”两字,“我爸爸从部队回来后,时常会讲起部队的事情,都特别激动开心,精神也特别好”。

2015年村里成立“红嫂”队伍,杨伟蓉立即报名参加。母亲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每次出门前,都会嘱咐一句“洗碗筷这种事我会做的”,让女儿放心地去做公益。“我们现在就想把村里弄得越来越好。”杨伟蓉说。

从原来的15名队员,到如今发展至近百人,“红嫂”队伍日渐壮大。她们被分成8个网格队,自发参与村里的纠纷调解、卫生打扫、平安宣传、困难帮扶等公益活动。“不是谁都能加入‘红嫂’队伍的,必须有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红嫂”队长顾亢燕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穿上代表“红嫂”的红马甲,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当年村里红色娘子军的优良作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庄余霞村10多位妇女组成最初的“红嫂”队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杨家三母女”。“老妈妈”杨珠林,于1942年加入金萧支队参加革命,经常从事放哨、送信等革命活动。她的两个女儿杨旦霞、杨欢宜都随妈妈一起参加革命工作,她们家也是金萧支队的重要联络站。在杨珠林的老宅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用过的暗门、地道等转移设施,真实地记载着那个时期革命群众的智慧和革命斗争的残酷。

“以前大家是斤斤计较,现在我们是‘净净计较’。”“红嫂”孟银朵闲暇之余就会跑到杨氏宗祠帮忙接待游客、打扫卫生,她笑言,现在纠纷不出村,邻里之间一有纠纷就被她们化解掉了,大家更在意的是哪里的卫生没搞干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大伙儿才有时间管闲事,打扫家门外的卫生”。

英雄后继有人

这两天,一条从庄余霞青岭岗至扁担山约2.5公里的游步道即将建成。这条布满茅草的山路能按时修好,归功于一支红色救援队。进入5月以来,救援队队长霍锋朝每天一早都会拉着几位队员上山开路,“马上就到梅雨季了,我们做好最后的探路工作,一些不平的地方先去踏平了”。

对于这条已修了一年多的游步道,救援队员们没拿一分报酬。“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霍锋朝说。

今年46岁的霍锋朝是从上海警备区退伍的老兵,现在在上余村从事入伍退伍的统计工作。上余村共有100多名退伍军人,而这支2018年成立的红色救援队中,29名队员超过半数都是退伍军人。“庄余霞的孩子们都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从小都有一个从军梦。谁家孩子入伍了,举村欢庆。”霍锋朝说,近年来,庄余霞平均每年都有2名入伍新兵。而整个上余村在役和退伍的军人超过270人。

在战争年代,庄余霞儿女追求光明、不怕牺牲,先后参加金萧支队的有58人。在这支队伍里有父子、兄弟、姐弟、兄妹、叔侄12对,其中2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双十协定”签订后,随主力北撤的有11人,其中5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7人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有5人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中时任20军60师179团1营副教导员的杨石毅,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乾磁开阻击战中,在前线指挥战斗,创造了用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配合的手段,迫使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特遣队240人集体投降的典型战例,为长津湖战役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丽庄余霞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我们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入伍报效国家,正是我们后辈人延续先辈的志向。”霍锋朝说,他的儿子霍圣凯也在部队服役。

村民杨均力是一位袜企老板,2018年,即将年满50岁的他卡着“年龄线”加入救援队。平时忙于生意的他,只要接到救援队的呼叫电话,就会立即撇下生意返回村里。对他来说,“红色庄余霞”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团结信念。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去年疫情防控初期,他更是暂停了自己的袜子生意,全身心投入到村里卡口的防疫值守。让杨均力最欣慰的是,儿子杨胜荇在出国留学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哪里,老爸就冲到哪里,跟着老爸走不会错。”杨胜荇说。

一户有难户户帮,在庄余霞,红色救援队的队员数与当年参加金萧支队还入党的人数一样,都是29人。“那时候,庄余霞是保卫国家的战场。如今,哪里有救援需求,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霍锋朝说,除了本村的公益工作,他们还出村、出市救援。2019年8月11日凌晨,经向绍兴市应急管理局报备,红色救援队组织8名精干力量,携带橡皮艇、浮力马甲、汽油锯等装备,会同诸暨市“飞虎”森林消防救援队,赶往临海台风灾区开展救援工作。救援队连续奋战6个小时,成功转移72名群众至指定安置地点。救援中,所有队员身上都发了红疹,但没有人停止救援脚步,因为每一位救援队员都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军人。 

把资源变优势

在黄泥尖山下,有一座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5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陵园一侧除了纪念碑,还有一些将士后代为英雄烈士们书写的碑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庄余霞的共产党人一面发动群众,一面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涌现了许多英雄。

今年86岁的杨高乃是庄余霞的老书记,他二哥是金萧支队中的一员。他说,当年,他的家就是金萧支队队员们的一处落脚点,他经常看到二哥与战友一起在晚上议事。“我家老房子的门闩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小机关。”跟着杨高乃老人,我们来到一间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房子,老人指着木门板上一处不起眼的小孔说,“这个小孔可以穿进一根细绳,在门背后有一个栓子,绳子放进去,拉住栓子,一拨就可以直接开门进入。”为了掩盖行踪,金萧支队的队员晚上悄然而来,都自己开门。

从老房子到杨氏宗祠,一路上,杨高乃讲述着当年的革命故事。作为老书记,他一直牵挂着一件事,“我们村有很多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但缺少点转化的动力。把这些红色传统继承好、发扬好、发展好,让更多村民受益才是对烈士们最好的告慰。”

杨高乃的心愿,如今已梦想成真。经过一年的打造,“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修缮一新,而且丰富了馆藏。“我们要利用好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把红色故事讲好,让更多的人走进庄余霞。”上余村新任党支部书记杨海民说。作为陈列馆馆长,党员杨狄明跟杨海民一直在探讨如何吸引更多人进来。“来参观学习的人多了,村民们才有把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发展动力。”他说。

事实上,庄余霞这片红土地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58岁的“红嫂”徐丽琴看到游客越来越多,两年前将自己家的老房子翻新了一下,率先在村里开出了农家乐。“现在我们好几个‘红嫂’都开了农家乐,节假日忙的时候,还互相搭把手帮忙。”说起农家乐,徐丽琴就开心起来,今年春节以来,预约吃饭的订单一个接着一个,6张餐桌经常全坐满了客人。

如今,在乡贤和诸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上余村还计划在庄余霞打造一个红色公园,借着游步道,把革命遗迹都整合在一起,依托红色文化开发一些沉浸式体验场馆项目,同时打造一些红色文创产品,为进村参观的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

亲历者说

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共乐

把红色资源挖掘好利用好

我是庄余霞人,15岁离家读书,回家乡的机会不是很多。6年前,我回家过年,看望父母、兄弟和亲戚朋友,与大家商量,希望把庄余霞的红色文化整理并展览出来。

我们这个小山村,之前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任何标记。但这里有许多红色的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平均每两户人家就有一人参加革命军队,每四户人家就有一人加入共产党。这是极不寻常的选择。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非常值得后辈敬重。

“红色庄余霞”当之无愧,这里有革命历史,有革命前辈,有革命理想,还有革命精神。从庄余霞走出的革命者,为小山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红色印记,使其成为与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红色堡垒。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将其称作“红色庄余霞”是有道理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就显得十分迫切。6年前的正月初一,我们几个同学就商谈携手建设“红色庄余霞”陈列馆,让历史走进群众,让群众记住英雄,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庄余霞民心的重要力量,成为庄余霞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精神动力。

红色基因只有根植于群众内心深处,才能永不褪色,代代相传。在2015年以前,受限于各方面条件,与其他革命老区一样,庄余霞发展缓慢,在乡村排名中比较靠后。“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建立以后,在当地党组织的关怀下,在杨利建、杨炜、杨勤业等乡贤的帮助下,在杨国英、杨海民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在杨狄民、杨颂乐等同志的支持下,小山村村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庄余霞是远近有名的先进村,有两支传承红色基因的队伍——“红嫂”队伍和红色救援队。尤其是这100多位“红嫂”,很了不起,她们立起了庄余霞文明村风的标杆。村庄治理、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处处可见她们活跃的身影,她们成了美丽庄余霞的风景线。她们让庄余霞变成了大家羡慕的代名词。

眼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扎实推进,我觉得庄余霞还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我们希望立足庄余霞,同时又跳出庄余霞,在建设好陈列馆的同时,建设一个诸暨最大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此外,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合作,在渎溪江边打造一条金萧支队的党史展览纪念长廊,让这些地方成为人们了解浙东革命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红嫂”义务讲解。记者 周梦琪 摄

记者手记

一次心灵的洗礼

23岁,我在干什么?在“红色庄余霞”陈列馆,看到5位烈士事迹的展板,我被深深地震撼了。75年前,庄余霞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杨保良在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23岁。同样是23岁,那时的我被父母宠爱着,想着去哪儿旅行,想着怎么找一份轻松的工作。

“绍凯,我们好好干,争取入党。”这是英雄杨保良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这些年轻的烈士在最好的年华里坦然与生命诀别,为保家卫国不惜一切。他们在杨氏宗祠交流情报,匆匆上楼、下楼,谁都没有心思留意花樽、雕梁、明廊和壁画之美。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比保家卫国更重要。

烈士的血没有白流。在庄余霞,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当年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杨氏宗祠,不仅保留着原貌,里面还新建了1500多平方米的“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大量的革命故事被挖掘出来,大量的遗物被收集起来,成为陈列馆的珍贵展品。“红色庄余霞”陈列馆还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更可贵的是,庄余霞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红嫂”接过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接力棒,积极参与村里的纠纷调解、卫生打扫、平安宣传、困难帮扶等公益活动,成为村里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她们负责清扫的杨氏宗祠,除了长在墙瓦上的厚苔,常年保持一尘不染。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调得了纠纷治得了村,庄余霞的“红嫂”队伍,是这个村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结果。而以参军为荣的当代年轻人,更是没有辜负先辈的期望。“党旗在哪里,老爸就冲到哪里,跟着老爸走不会错。”这是年轻一代做出的最好交代,也是传承先辈遗志的最好誓言。

如今,庄余霞又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可以想见,迈进新时代的庄余霞,一定能够书写新的传奇。


作者:记者 栗爱平 周梦琪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