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都社区:用契约守护幸福

2021-04-13 09:0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一座卧龙山,半部越城史。

府山(卧龙山)脚下,便是越国古都旧址,历史遗存众多。以越子城为中心的历史街区,至今还保存着基本完整的传统街巷和民居。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就坐落在这片历史街区的核心区。

然而,这个地处古城中心的社区,10多年前也面临着城市社区发展的通病:办事缺人缺钱、社区凝聚力不强、邻里矛盾多。

2008年,越都社区党组织率先破题,与辖区内20多个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打破壁垒,开放共享资源。社区变得越来越和谐,居民越来越亲近。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此项尝试给予肯定,并作出批示。

历经13年实践,发端于越都社区的党建契约化共建,内涵不断丰富、形态不断升级、机制不断完善,并从一地之计上升为全城之策。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越都社区,为你讲述越都社区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党建项目贴近民生

“您知道如何找到最近的公交站点吗?您等候的公交车何时能到站?这些其实在手机上都能看到。”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宣锋站在讲台前,通过大屏幕,为台下的“学生们”讲解每一步操作。台下,坐着的是20多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怕老人听不清,宣锋特地扯高了嗓门,放慢了语速。

3月31日上午,刚到越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记者就赶上了一堂老年人的手机课。

“这是居民自己点的课。”一旁,社区党委副书记陈迪飞说,“自去年10月开课以来,几乎堂堂爆满。”

点课的是越都社区一位普通老人,名叫王继国,今年71岁。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中一遇到需要手机操作的地方,他就会慌了神,“现在,医院挂号、外出买火车票、购物多数在手机上完成,不会用智能手机真是‘寸步难行’。”去年9月,他向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开设老年人手机课,没想到很快得到社区的响应。

记者手记

由社区共建单位共青团越城区委安排教师,社区提供场地和基础服务,一周一次的老年人免费手机课开课了!

老年手机课课程内容涵盖手机支付、手机挂号预约、手机打车等,一下子吸引了不少老人,大家纷纷报名。今年83岁的马乃春专门准备了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如今,这本笔记本上已记了50多页。“跟年轻人接轨了,现在,我买菜都用手机支付!”老人颇为自豪地说。

百姓点单,社区服务,在越都社区,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转化为居民需要的定制化服务。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楼,今年3月刚刚开放的百姓健身房已经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健身。记者看到,300平方米的健身房内不仅摆放着跑步机、椭圆机、划船机、动感单车等健身设备,还设有更衣室、淋浴房,可谓一应俱全。现场,3名专业健身教练来回巡视,进行指导。

百姓健身房由越都社区与共建单位绍兴越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目的就是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运动服务。越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思远告诉记者,晚饭后来健身的市民最多,大多是40岁至60岁的居民。教练们会根据健身者的年龄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而且都是免费指导。

“群众出题,社区和共建单位一同解题。”社区党委书记诸妙茵说,在社区和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幸福感大大提升。

“契约”凝聚多方力量

同在屋檐下,同是一家人。在越都社区,社区、辖区单位、居民的三方互动正变得越来越紧密。而这,得益于党建契约化共建。

契约化共建发轫于2008年。当时,越都社区正在开展环境整治,但辖区不少单位积极性不高,时任越都社区党委书记高维英挨家挨户游说,希望发挥双方党组织的作用,一起把整治工作做好。共建的初衷,是向驻社区单位“借力”,以解决社区的燃眉之急。

“一开始我们以为共建就是拉赞助,只是被动接受。但签约后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大文章。”市城市广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红霞说,10多年共建合作,双方已经由“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亲”。2017年,城市广场在文明城市创建整治中多次碰钉子,是共建单位越都社区党委多方动员群众,帮他们顺利完成整治任务。“现在,即便社区不来,我们也会上门要项目去做。”

从被动到主动,这种改变,源于契约化共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形式内容的不断创新。“共建并不是‘单相思’,也不是‘拉郎配’,它是‘两情相悦’下的双向互利。”诸妙茵说。

全媒体记者在越都社区采访。

“越都社区的树兰书房、越都馆,为学生们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张蔚告诉记者,上周,学校就在树兰书房举办了古桥主题课外实践课程。眼下,越都社区正与共建单位市鲁迅小学、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同谋划打造“四点钟课堂”,提供放学托管服务。

经过共建双方不断摸索,目前,党建契约化共建已逐渐形成了“谈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五步工作标准。用契约方式规范各自权利义务,还把辖区单位纳入区域化党建网格,建立起组织运行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紧扣社区热点难点,合力破解社区管理各项难题,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建积极性由此大大提高。

去年8月,府山街道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牵动了越都社区居民的心:竞拍的不是商品,而是社区和居民代表商议列出的民生事项。50家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举牌“竞标”,“中标者”现场签约。“成交与否,关系到社区建设成效。”诸妙茵说,近年来推行的共建项目管理化制度,让社区列项目,共建单位以竞拍的形式履约,居民代表监督评议,确保事项都是社区要办、居民想办的。此外,很多共建单位还打破壁垒,梳理出各类资源,形成双向“服务菜单”,共建各方可按需点单。

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在共建单位绍兴供电公司越城供电分公司监控大屏上,越都社区32户独居老人的每日用电数据一目了然。“用电量如果突然下降,有可能独居老人在家发生了意外,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社区工作人员。”越城供电分公司工作人员鲁江锋说。

共建有约,使党组织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越都社区联合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健康小屋”,每月定期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社区联合热心老党员组建的“和美调解室”,成为调解居民日常纠纷的重要力量……目前,越都社区已与68个单位签订共建协议。

历经多年发展,党建契约化共建不断完善,历久弥新,从一地之计上升为全城之策。目前,越城区108个社区已全面实施党建契约化共建工作,参与共建的驻社区单位超千个。

在共建内容上,从单纯党建工作扩展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党建契约化共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建。在契约主体上,已从党组织延伸到个人,实现了组织签约与人人签约的互补共享。

不久前,越都社区党员马萍萍通过“越城有约”微信小程序向社区报到,领取了电子契约证书。接下来,她可以通过手机线上报名参加社区发布的共建活动。

其实,早在2018年,越城区就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两地报到、人人契约”线下集中签约活动,号召越城区各级机关党员前往各自的出生地和居住地报到,并在社区提供的“菜单式”党建契约项目单中选择2项以上服务进行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党员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越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枝华说。

在这些“种子”的带动下,分散在越城区各个角落各个行业的5万余名党员干部被一一激活,通过认领微心愿、履职责任岗等途径签订承诺书,以各种形式助力社区建设。“红色细胞”的“磁场”效应,也激发了非党员居民的热情,他们陆续加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正在社区扎根。

据统计,目前,越城区共有超过19万名党员群众参与到共建项目中,共建资金总额达1738.67万元。

契约化共建,使社区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是安居乐业的家园。更多居民与社区有了情感连接,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力量。

亲历者说

社区变成了有黏性的共同体

越都社区老党员 俞关泉

以前我们常说,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人情越来越淡漠。尤其是在日常社区工作中,往往大事小事“干部一头热、居民冷眼看”。但这样的情况,因为党建契约化共建改变了。

随着共建单位的增加,社区的服务能力提升了。

不久前,我们几位老人随口说说的几句建议,被社区工作人员记在了心里。事情是这样的,办理老年公交卡时需要提交红底的一寸照,但我们一时不知道该去哪里拍证件照,于是随口提到,要是在社区里就能拍证件照就好了。没想到才过了几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就专门开辟了一个“摄影棚”,为社区居民免费拍照。拍照的摄影师来自社区的共建单位,一家专业的摄影机构。此后,每月固定有一天,专门为大伙儿拍照。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上个月,共建单位——绍兴供电公司越城供电分公司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送去了电磁炉,以减少使用明火的危险。

生活在其中,我们享受着社区和共建单位带来的便利。同样,作为社区的一分子,越来越多的居民也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2012年,社区通过竞选上岗的方式,推选党员志愿者担任河长助理,参与到日常护河志愿工作中。我第一时间报了名。也是从那时起,我成为了社区护河队队长。目前,护河队共有24位志愿者,且志愿者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每天巡河,上下午各一次,2人一组,近10年来几乎雷打不动。每一次巡河发现的问题,我们都会认真记在本子上,并将问题反馈给社区。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根据自身特长,将治水理念以戏剧、莲花落等形式传播,并协助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

后来,我又加入了社区夜巡队、和美调解室,成为社区工作的一位常客。在“人人契约”的理念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起来。而今,“人人契约”不止是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更陆续扩展到普通群众。社区里的大事小事,不再是“干部一头热”,而是“一呼百应”。共治的协同力,让社区成为了有黏性、有互动的共同体。

记者手记

“同心圆”迸发大能量 

“想一直住在这里!”这是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的一句话。说这话的,有正在百姓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的陈阿姨,有在树兰城市书房看书的小学生,还有刚在老年手机课上学会手机打车的马大爷。

党建契约化共建,这个名词听起来似乎难懂抽象,但在越都社区乃至绍兴,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好处。

昔日,古城里诸多社区因为势单力薄、资源匮乏,想办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与之相对应的,社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单位和组织都拥有大量资源。如何打破壁垒,融合各类资源,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党建契约化共建破解了这一难题。

这种做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个原本近在咫尺却鲜有往来的单位,与社区成了互动频繁的好伙伴。一个个理应邻里相亲却相知甚少的单位,与社区成了和谐友善的一家人。

这是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一纸契约,原本意味着一种束缚,但契约化共建的这一纸契约,却让共建单位和党员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更多的是收获。缺什么,就补什么,百姓健身房、和美调解室、树兰城市书房,在社区和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的“小愿望”得以满足,幸福感大大提升。两者的互动也有了常态化、长效化的好载体,一座座促进党群和谐的“连心桥”架起,以党建为核心的“同心圆”迸发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作者:记者 周国祥 林佳萍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