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杨则民:丹心碧血润中华

2019-09-20 09:1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黄泥尖山下,坐落着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村”,抗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它就是诸暨市大唐街道上余村庄余霞自然村,也是革命英烈杨则民的故乡。

干革命、行医著述、教书建校……走进庄余霞革命烈士馆,一张张黑白的照片,一幅幅泛黄的文字,仿佛无声的历史,向世人倾诉着杨则民曾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这些红色光辉事迹至今广为传颂,激励一代代庄余霞人逐梦前行。

行医著述

杨则民,诸暨大唐庄余霞村人,智胜公学毕业后,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早年,他曾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宣中华等一起从事爱国活动。

1927年初,应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邀请,杨则民担任上海总工会秘书,负责总工会和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宣传工作,被称为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时的“一支笔”。

1927年、1929年,杨则民因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回到家乡智胜小学任教,业余钻研中医理论。“我爷爷有位朋友在日本留过学,带回许多医学书籍,爷爷就常去他家看书学习。”杨则民的长孙杨嗣弘依旧生活在庄余霞村,提起爷爷,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抑制中医的政策,杨则民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医。1933年,杨则民用一篇论文《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敲开了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的大门,受聘到该校任教。他常给学生讲授唯物辩证法和逻辑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医学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内经之哲学的检讨》在该校校刊上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被全国14家刊物转载,杨则民被誉为中医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40年起,杨则民潜心行医著述,陆续编写《国药今释》《伤寒论讲义》等书籍,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殊多。

回乡建校

1936年,受爱国将领、国民党61师少将师长杨步飞邀请,杨则民辞去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的教职,回到诸暨参与筹建南屏小学。

杨步飞是诸暨大唐杨家楼人,回乡探母之际,发现家乡儿童入学需求越来越大,原本的私塾已经容纳不下。他立刻出资32根金条筹建南屏小学,同时向本族人发起募捐,不到一年时间,一所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

“杨步飞忙于军务,分不出身来管理学校,于是便邀请小学同窗好友杨则民以教务主任的身份主持校务。”庄余霞革命烈士馆馆长杨狄明介绍,在杨则民的管理下,当时学校名师云集,开设科目齐全。抗战爆发后,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杨则民组织师生深入村庄,广泛进行抗日救亡演出等宣传活动,学校因此成为当时诸暨小西乡抗日救亡活动的基地之一。

1942年,校舍大部为日军烧毁,学校暂迁庄余霞村祠堂。2002年,企业家杨洪康斥资千万元,对这所百年老校进行原址新建。如今的南屏校园,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学校。

2006年,学校收集资料编写了第一部校史和第一本校本教材,并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希望通过杨则民等乡贤的英勇事迹及无畏精神,鞭策鼓舞一代代学子传承母校优良传统,为国家尽心出力。

惨遭暗杀

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杨则民在庄余霞村与留下坚持斗争的人员取得联系,为他们做联络工作,提供情报、粮食及医疗救护。因此,他遭到当地土顽和国民党政府的忌恨,被迫避走他乡。

1948年,受党组织委托,杨则民专程到上海做时任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副司令的杨步飞的工作。1948年7月31日,杨则民被国民党警察暗杀,时年54岁。1985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杨则民为革命烈士。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作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在全国农村设立的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庄余霞革命烈士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这里的一张张图片资料、一件件历史实物,真实记录了当年杨则民等一批革命先烈工作和战斗的峥嵘岁月。

“为服务好众多的外来参观者,讲好庄余霞革命故事,我们还成立了宣讲队,有专业的义务讲解员。”杨狄明始终坚信,庄余霞的“红色基因”会在年轻一代庄余霞人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开花,发扬光大。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何丹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