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博物馆、浙东运河博物馆、绍兴名人博物馆、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绍兴劳模工匠馆、绍兴船文化博物馆……随着一家接着一家的博物馆相继筹建,绍兴正在迎来一股博物馆热。而这股热潮,也让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朝着“博物馆之城”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绍兴现有国有综合性、专题型博物馆30多家,经文物、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共22家。如今,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地被刷新。
绍兴为何会冒出这么多家新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将为绍兴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绍兴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即将新增多家博物馆
“9月20日就要进场布展了,我们必须在此前完成土建工程。这段时间,都在加班加点,每天都要施工十五六个小时。”
绍兴名人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里,一位姓马的负责人正紧盯着工程的进度表。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越城区胜利西路旁的这个原市政府会议中心,如今已经被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包围。
今年12月底,这里将变身为绍兴名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记者从这个项目的建设单位绍兴博物馆了解到,这座绍兴名人博物馆将成为绍兴名人资源集中展示的窗口。从大禹开始,将有147位绍兴历代名人以及150位绍兴现代名人的信息,通过图文、视频、实物、模型等不同方式,在这个4500平方米的空间里展现出来,从而达到融启迪、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目的。
在绍兴名人博物馆的南面紧挨着的,则是规划中的中国气象博物馆。这是一个正在朝着国字号方向打造的高规格行业博物馆,建成后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由市名城办、市文旅集团、市气象局负责筹建。
几天前,绍兴市气象局分管文化建设的负责人雷俊,刚刚跟随绍兴市领导去了一趟北京,为的就是向中国气象局汇报这个气象博物馆筹备的相关进展情况。
“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雷俊告诉记者,绍兴有这样的决心,也有这样的基础和能力,“绍兴地处长三角区域,受到的气象灾害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绍兴建设中国气象博物馆,既有气象上的代表性,又有地域的辐射力。”
事实上,绍兴历史上和气象是非常有渊源的。“绍兴2500年来城址都没有发生变化,与气候条件是息息相关的。越王勾践当年在塔山观天象气候,最终选择会稽山麓筑城建国,正是基于此地良好适宜的气候背景。还有我们的先人大禹,也是充分利用了水文气象的条件,才最后根治了洪水。此外,绍兴还走出了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以及两位气象学科的院士:孟执中、丁仲礼。”雷俊认为,这些都是绍兴在气象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是他们建设这个国家级气象博物馆时要突出的重点。
记者也在绍兴市气象局的一楼看到了一个竺可桢纪念馆。“这是1998年建成的,里面不仅陈列了竺可桢先生的生平事迹,还有一些其亲属捐赠的实物资料,比如他就任中科院学部委员的聘书,他用过的眼镜、照相机、测光表、野外考察旅行包、电子管收音机等。”市气象局负责中国气象博物馆筹建的工作人员李飞告诉记者,这些珍贵资料未来将移至气象博物馆的展厅里。
而在镜湖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规划建设部规划处副处长贺志刚的案头,摆放着的则是即将今年10月开工建设的四大展馆的设计方案。
“中心广场项目位于绍兴市科技馆与文化馆的南侧,包括城市规划展览(体验)馆、美术(文献)馆、民间博物馆和配套商业等四大功能体。”贺志刚向记者透露,整个建筑形体将以夔龙纹等形式进行设计,呼应传统的同时,利用建筑形体曲折围合,形成藏龙聚气的空间布局;同时,与北侧的科文广场形成一体,将是绍兴市民参展、娱乐、休闲的新去处。
绍兴博物馆新馆则位于解放大道群贤路口东北侧,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绍兴本土文化,将以会稽山的山形设计建筑屋顶,以越王城残存的城垣设计建筑表皮起伏的青石墙,充分表达绍兴的文化、历史、自然底蕴。
记者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博物馆处了解到,全市近期拟新建的博物馆还有不少。上虞博物馆新馆、嵊州博物馆正在筹建中。计划建于104国道旁运河园内的浙东运河博物馆由市水利局在筹建,位于越城区胜利西路原市政府机关大院的清廉文化展示馆由市文旅集团在筹建,位于阳明故里的王阳明纪念馆、书圣故里的蔡元培纪念馆、延安路陆游纪念馆(由绍兴博物馆老馆改建),也由市文旅集团在筹建。
原市政府机关大院即将变身博物馆群。徐霞鸿 摄
缘于丰厚的家底
那么,绍兴为什么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新建这么多家博物馆?
“原因在于绍兴家底之丰厚,厚积而薄发。”市文广旅游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孙小东认为。
绍兴作为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人辈出,古迹众多,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一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在孙小东看来,文化是绍兴最大的优势,是绍兴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更是绍兴文博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市委书记马卫光、市长盛阅春多次调研博物馆建设,并对绍兴博物馆新馆、名人博物馆等工程建设提出相关指示。”
从现状来看,绍兴的博物馆特色非常鲜明,除了绍兴博物馆这样的综合性博物馆外,以鲁迅纪念馆为首的一批名人博物馆、纪念馆,也成为绍兴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绍兴的许多专业性博物馆,同样名扬天下。兰亭书法博物馆、绍兴黄酒博物馆、越剧博物馆、香榧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绍兴作为书法之乡、酒乡、戏曲之乡的风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府投资的国有博物馆,正在迎来一股建设热潮。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载体,为绍兴的文化旅游助力,促进绍兴‘历史+人文+生态’的人文战略建设;同时能让绍兴市民的科学素养、气象意识得到很好的提升。”雷俊采访中向记者透露,在中国气象博物馆里,他们特别设计了一个科普体验馆,以此来增加互动性。“在这个体验馆里,会有各种模拟的气象灾难场景,运用高科技多媒体的4D影院,进行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
市总工会也正在筹建绍兴劳模工匠馆。“我们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市级以上劳模的资料都梳理出来了,大概有1800多位,其中全国劳模共有88位。”负责筹建的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部长陶钦科告诉记者,这些劳模的事迹都将在这个绍兴劳模工匠馆中集中展出,这也将是全省首家劳模工匠馆。
“我们希望将其建设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宣传劳模先进事迹的一个窗口。” 陶钦科说,将于10月1日前开放的这个绍兴劳模工匠馆,同时也将成为绍兴劳模工匠学院的教学基地,成为我市培养劳模工匠后备人才的生动教材。
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私人投资的非国有博物馆也在不断地涌现。支撑这些民间博物馆人前行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觉。
8月23日傍晚,在小燕子艺术中心的办公室里,记者遇到了绍兴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陈宝祥。10月中旬,由陈宝祥个人投资的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他委托设计策展的正是小燕子艺术中心主任董建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陈宝祥开办这家钱币文化博物馆的初衷,很朴素。这位有着近30年钱币收藏经验的老藏家坦言,虽然办博物馆多半是亏本的,但他觉得自己有一种责任,应该把这种钱币文化带给更多的人。“我之所以用我的师公戴葆庭的名字来命名这家钱币文化博物馆,也是出于同样的想法。绍兴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可能很多绍兴人还不知道绍兴曾经有那么一位在当代钱币学界举足轻重的大家。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一种传承。”
除了钱币博物馆,董建成的手头还有一个绍兴船文化博物馆的案子。这也是一个民间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是绍兴市松陵船厂的负责人何关明。
“面积大约有4800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开馆。”董建成告诉记者,目前这个船文化博物馆正在方案设计阶段,他打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语言来解读船文化。比如在纵向上,会从跨湖桥的独木舟讲起,在横向上,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
绍兴博物馆。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何 雯 摄
办起来易,活下来不易
这些将在绍兴相继开放的博物馆,又将为这个城市带来些什么呢?
“博物馆是反映一个城市历史演变、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的客厅,是市民、游客了解城市历史的窗口。建设开放众多博物馆,可以反映出古城绍兴的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是对绍兴之所以为名士之乡、书法之乡、黄酒之乡、戏曲之乡最好的诠释,对宣传绍兴、提高绍兴知名度将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绍兴博物馆馆长金燕的看法是:博物馆,既是城市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又是新时代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践行者。
“盛世兴文,藏文于馆。博物馆所拥有的保留城市记忆、凝聚城市文化、通向城市未来的功能,使博物馆在历史文化的记忆中和未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2018年为例,全市博物馆举办各类活动(展览)合计200余次,观众达500多万人次。绍兴的博物馆,成了绍兴最热门的景点和城市的‘会客厅’。”
金燕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博物馆已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的场所,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表达其文化品格、彰显其动人魅力的文化载体。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博物馆的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通过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能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中心功能,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而在董建成看来,众多博物馆在绍兴的涌现,肯定是一件好事。“这些博物馆能够办起来,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最大化。因为这些藏品,本来可能是藏在库房或者私人家里的,现在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董建成认为,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确实可以看博物馆的多少。博物馆的种类越来越多,更呈现一种多元的文化。只有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滋养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面向世界。
“博物馆热的兴起,说明文化复兴正在成为一种市民的自觉。但是‘孩子’生下来了,还要考虑能不能活下来。”董建成说,作为摄影师的他,曾经有过办一个江南影像博物馆的想法,但最终并没有付诸行动。因为办起来容易,真正想要养活,并没有那么容易。
记者从市文广旅游局了解到,早在2010年,市政府就出台过一个《绍兴市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试行)》。比如400平方米以上、1000平方米以下的民办博物馆,只要免费对外开放,且按照博物馆规范运行,一年可享受5万元的补助;1000平方米以上的,则可以享受一年10万元的补助。
在这个办法的推动下,绍兴涌现出了不少民间博物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办法》也到了需要修订的时候。孙小东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着手在修订《办法》,主要方向已经确定。“一个是在资金上的扶持力度会加大,另一个是在业务上的帮扶,比如在民办博物馆学术研究、业务培训、专业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会加大扶持力度。”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也希望能尽快推进这个鼓励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新政出台,让更多小而精的民间博物馆在古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徐霞鸿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