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孙越崎:工矿泰斗的康庄之志

2019-09-16 09:4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942年11月中旬,油矿职工庆祝“180万加仑”任务完成。中间戴尖皮帽、穿长袍马褂者为孙越崎。(资料图片)

他是世纪老人,百岁奇人。

他是大山的儿子,有着大山的品格,公家之事重于山,自家之事淡如水。

他是煤油大王、工矿泰斗,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

在103年的生命时光里,他都在努力实现着奋斗一生、矢志不渝的“康庄之志”。这个“康庄之志”,是“越崎岖以达康庄”的人生理想,是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崇高志向。

陈毅元帅说:“孙越崎先生是为国家事业做官的。”

工业救国志不渝

柯桥区平水镇越崎中学,层叠着苍松翠柏的青山掩映,绚烂的阳光洒向越崎广场上孙越崎雕像的面庞上。这一刻,他的功勋传奇悄然涌上心头。有些人,虽然已经远去,却不曾被忘记,他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山河之壮美。

16岁前,孙越崎还只是平水镇同康村的一个光脚少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个出生于耕读世家的孩子,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学名——孙毓麒,意为为国建功,名垂青史。

1915年,袁世凯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22岁的孙越崎痛感国运之艰,遂将学名“毓麒”改为“越崎”,寓意“救国图存,越崎岖以达康庄”。他立志工业救国,从此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伴终生。

在东北,这位曾投身“五四”运动、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矿冶系的高才生创办了当时唯一的现代化大矿——黑龙江穆棱煤矿。当世界第一口油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山中冒出石油时,孙越崎更是看到了希望。36岁的他,前往美国学习矿业,学成归国后,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钻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

彼时,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华北,出动飞机轰炸煤炭年产量已达100多万吨的河南焦作“中福煤矿”,企图控制工业资源,破坏中国的抗日。

眼看“中福煤矿”将要落入日寇之手,时任中福公司总经理的孙越崎声色俱厉地说:“日本现在是中国人民的敌人,我们绝不允许敌人把这些利用起来,造成枪炮来打我们。”他力排中外董事们的异议,决定把煤矿的大部分设备拆迁到大后方。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做出了炸毁京汉铁路线上的黄河大桥的决定。孙越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炸桥部队,硬是在等一列列装满矿山机械设施设备的火车全部通过后,才炸毁了这座大桥。

在孙越崎的组织指挥下,全矿员工冒着随时会遭到敌机轰炸的危险,前后共拆迁转移设备约4000吨,转移技术人员800多名。

“孙越崎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还是战时中国的一个战略资源基地。”孙越崎研究专家薛毅说,抗战期间,中福煤矿是唯一一家迁移到后方的煤炭企业,并与各方面合作在四川建设了四家煤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福煤矿的很多技术人员成为各地煤矿发展的重要力量。

玉门崛起石油城

大西北茫茫戈壁滩上,甘肃玉门石油河畔老君庙前,一口钻井喷出的抗日怒火,曾熊熊燃烧在西部的天空。

老一辈石油先驱忍着饥渴,迎着刺骨寒风,开始在空山不见鸟、风吹石头跑的石油河畔寻找石油。

这里是戈壁滩,亦是鬼门关。饱含边区人民心血和希望的两台钻机运到了玉门,河床深处,揭开出了地壳内部的秘密。随着钻机的轰鸣,大地的开口处,黑色的石油流了出来,一个日产10吨的油井在1939年8月11日出油了!

1941年,孙越崎出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这位石油赤子的壮烈情怀,永远留在了这片山河间。

尽管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抗战后方进口的石油一时断绝,飞驰的车轮不转了,工厂的机器静默了,四处一片黑暗,不少汽车、轮船改烧酒精、天然气、木炭,大家高喊:“一滴汽油一滴血!”,但孙越崎随即提出“自力更生”的口号,动员油矿各部门的专家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石油工业设备。他又豪迈地提出生产汽油180万加仑(约5000多吨)的目标,并立下军令状。

他从重庆家中出来时,动情地对夫人王仪孟说:“我一出这个家门,就忘了自己是个有家的人了。”他经常因为劳累过度,昏倒在办公室里。

1942年11月,在屡遭挫折后,玉门油矿提前实现了180万加仑的生产目标。心情激动的员工拥到孙越崎身边,把他高高地举起来,伴着欢呼声,员工们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的总经理抛到空中。

短短3年间,一个拥有1.5万名职工和家属的石油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关外荒漠接远天,出关人道泪不干。移沙运土植杨柳,引得春风到油田。”上世纪40年代初,孙越崎写下了这样一首豪迈的诗篇。

“玉门油矿当时生产的原油,约占全中国原油生产量的97%。有了自己的汽油,后方交通运输有了保障,大炮可以及时运往前线,有力地保证了抗战的最终胜利。”薛毅说。

孙越崎的女儿孙叔涵曾回忆,晚年的父亲,也始终牵挂着油矿。97岁那年,一个油矿的老同事来北京,他坚持要去宾馆叙旧,临出门前,大门突然坏了打不开,老先生担心迟到爽约,竟从厨房的一扇小窗子爬了出去。

80年过去了,中国第一座石油城玉门为共和国石油工业铸就了一个不朽的名字——石油摇篮,为祖国输送了大量的石油人才。

冒死护矿向光明

孙越崎晚年时说,我一生中,有两件事是做对的,第一件是抗战初期把中福煤矿的器材和人员迁到后方。第二件是解放前夕,动员资委会全体人员保护厂矿,投向人民。

1948年底,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亲自召见时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孙越崎,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把南京无线电厂、有线电厂、高压电瓷厂、电照厂、马鞍山机械厂迁到台湾。

面对蒋介石的直接命令,孙越崎只能拖延时间。他一面派人到台湾选择厂址,一面将五个厂的一些设备装箱运到码头,并推说码头繁忙,轮船一时不能靠岸,千方百计地软拖硬顶,成功地把五个厂留了下来。

他对大家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学工程技术的,都是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就参加了中国的工业建设。资源委员会现有的工矿企业,是中国仅有的工业基础,我们有责任把它们保存下来。”“我们要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要迎接解放,办理移交。”

冒着生命危险,他动员和率领3万多名技术人员、约70万名员工集体投向共产党,使1000家重工业企业、矿山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大批科技人才留在大陆,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

1949年5月,孙越崎辞去在国民党政府中所任职务前往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香港后,他组织“保护矿产品委员会”开展斗争,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了大量稀有矿产,得到毛泽东主席复电嘉勉。

在携家眷乘船北上的途中,蒋介石派出4艘小军舰拦截,因劫错船只,孙越崎幸免不测。

孙越崎曾说:“论私,我背叛了蒋介石;论公,我没背叛国家。”

“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孙越崎老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毅然站到党和人民大众一边,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李瑞环同志曾这样评价孙越崎。

在百岁的人生里,孙越崎为国为民的心不老,始终践行着年轻时立下的“越崎岖以达康庄”的志向。1950年,经邵力子介绍,孙越崎加入民革,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92岁时,他率政协三峡工程考察组沿三峡实地考察38天。97岁时亲笔撰写3万字的意见书,在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会上发言。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的他,曾为开展两岸交往,促进和平统一,到处奔走呼吁。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如今,在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越崎中学等学校,越崎精神浸润着校园。1992年创立的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设立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每年10月如期颁奖,教育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能源科技工作者。

作者:记者 童 波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