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假,湖州城南6公里、104国道旁的梁希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孩子前来郊游、研学。这是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梁希是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部长,湖州双林镇人。公园门口的巨石上,书写着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无山不绿,有水皆清。”
梁希国家森林公园西南70多公里外,则是“两山”理念诞生地——安吉余村。这里同样有一块巨石,上面雕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早已深深烙在人们心底,锚定了湖州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安吉县孝丰镇城东社区南溪。 拍友 曹震 摄
回首来路,湖州发展“苍苍横翠微”;展望前景,“两山”转化满眼皆新绿。
“两山”故事比比皆是
路边一大片五彩斑斓的波斯菊夺人眼球,来自附近生态养殖场里的小龙虾经精心烹调后飘出诱人的香味……今年夏天,美景美食让南浔区石淙镇石淙村的500亩花海成了当仁不让的“网红景区”。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小木业、小毛纺、温室龟鳖养殖等产业富裕起来的当地农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低散乱”的家园有一天会变成美丽又赚钱的热门景区。
伴着晚霞,南浔区石淙镇田园花海间,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拍友 沈勇强 摄
转机始于2017年初,为发展美丽经济,南浔区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投入15亿元打造10条美丽乡村景观线、12个美丽乡村小镇,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32岁的王琦旻看到家门口的花海人气火爆,回乡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生态农场,既提供采摘游,也直接出售农产品,一年纯利润达150万元。
这样的故事,在湖州比比皆是。吴兴区东林镇三合村,废弃矿山种上了杜鹃等苗木,变身花卉产业园;长兴县小浦镇,每年1000多万吨水泥熟料通过国内首条耐高温“空中运输走廊”直达码头,把水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德清县洛舍镇,卫星、无人机、管道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上天入地”,全方位监控水体……
近年来,湖州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湖州美丽乡村建成率达94.6%;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5平方米,居全省第一。
美丽经济竞相绽放
美丽环境孕育美丽经济。总投资251亿元的太湖龙之梦乐园还没正式营业,就已成为长三角热门旅游目的地,仅今年“五一”假期就吸引游客23.8万人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湖州接待过夜游客252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18%。
更可贵的是,湖州的工业经济也加速向绿色转型。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5000吨换热管车间,百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只有两名工人作业。“我们采用了行业领先的节能设备,生产用水循环率达到95%,同时大大提高了金属回收率。”车间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湖州市星级以上绿色工厂已达1941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74%。
长兴县天能绿色制造产业园车间。 拍友 吴拯 摄
绿色发展,标准先行。近年来,湖州陆续推出中国(湖州)绿色制造发展指数、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绿色工厂评价办法、绿色产品认证等系列绿色标准,初步构建形成绿色智造标准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划好“跑道”、指明路径。
绿色生活渐成风尚
自2005年8月15日“两山”理念在安吉余村被首次提出以来,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湖州人的新风尚。
德清县莫干山镇特色民宿助力乡村振兴。 拍友 王正 摄
“‘苹果皮篮球’投进厨余垃圾篮筐,‘可乐瓶篮球’投进可回收垃圾篮筐……”8月15日,德清县阜溪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和孩子们做起垃圾分类投篮小游戏。2015年,湖州市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每年的8月15日为“生态文明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很多湖州人都会选择绿色出行,一场场环保公益活动在全市各地开展,绿色因子在节日的仪式感中渗透到百姓的吃、穿、住、行。
而对湖州干部来说,全国首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让他们在决策时始终把“生态账”放在首位来考虑。“干部离任审计时,不仅要查经济账本,还要查生态账本。”湖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近年来,湖州不断探索创新,初步建立起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湖州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更多报道可戳:
马晓晖钱三雄联合署名文章:践行“两山”理念 加快高质量赶超发展
【城事物语】
点点白帆映太湖 粼粼碧波引客来小渔村变身黄金湖岸
秋日里,漫步南太湖畔,渔人码头、月亮酒店、仿古帆船……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停在湖畔的12艘五桅帆船吸引不少游客合影留念,它们见证了小渔村到黄金湖岸的美丽蜕变。
今年59岁的周德林是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土生土长的渔民,7岁开始和父辈一起打渔。“那时,南太湖沿岸还是大片荒滩,小梅村村民靠打渔为生,‘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旖旎壮美的太湖风光和美味湖鲜渐渐引来游客。2003年,周德林和村民把渔船简单装饰一下,将其变成水上餐饮船。20多条水上餐饮船组成的太湖湖鲜一条街带来了人气和效益,但也给太湖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月亮酒店这里,就是我们当年停船的地方,污水污物直排入河。”周德林回忆说。
拥有一个生态良好的太湖是发展的前提和根基。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2007年开始,当地搬迁所有涉污企业,拆除水上餐饮船,实施生态修复……南太湖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世代生活在船上的周德林一家也住进了梅东花苑125平方米的新房子里。
随着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的稳步推进,太湖里的蓝藻少了,水变清了,鱼也多了起来……南太湖的秀美风光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月亮酒店、滨湖广场等大项目一个个建了起来。有些渔民当起了观光轮渡的驾驶员,有些从事生态捕捞,有些直接在渔人码头开起了小茶馆。周德林则转行成了古式帆船管理者。
今年已是周德林管理帆船的第7个年头:“我们保护了环境,也得到了实惠,是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周德林笑着说。(记者 徐坊)
户户响起机杼声 人人奔向致富路 缝纫机织出幸福生活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的中国童装博物馆里,除了陈列着各个年代的童装之外,还有一台老式木质缝纫机。这台被放在橱窗里的缝纫机,默默地向访客诉说着自己昔日的荣光。
历史上的织里是个“户户皆绣机,遍闻机杼声”的织造业名镇。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人多地少,农业衰萎,织里成了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穷乡僻壤。穷则思变,一些织里人开始重操织造手艺。那时刚刚初中毕业的濮新泉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湖州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当年经常买一些布料、面料,晚上用缝纫机加工成枕套和被套,白天挑着扁担去当地的小市场销售。“当时我用的就是老式缝纫机,我们湖州人把踩缝纫机叫踏‘洋机’。”濮新泉说。
之后,织里人嗅到了新商机,开始向利润更高的童装行业进军。1996年,靠着6台老式缝纫机,濮新泉成立了今童王公司。两年之后,今童王公司成了织里镇上第一家用上新式缝纫机的企业。“新式缝纫机自动化程度更高,不仅提高了公司的效益,员工用起来也舒服,连招工都方便了。”濮新泉回忆说。之后,童装产业几经转型升级,缝纫机也多次更新换代。
在勤劳的织里人手里,缝纫机一直都是创业致富的好帮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织里渐渐发展为“中国童装之都”。目前全镇共有童装商户1.3万余家、电商企业7000余家,年产各类童装13亿件(套),年销售额超500亿元,占据国内童装市场的半壁江山。
作者:记者 朱彦超 通讯员 孙涛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