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客在波影大酒店新开的快餐厅排起长队。
昨天傍晚5点半,绍兴世茂波影大酒店一角的便饭食堂逐渐热闹起来。卤鸭、醉蟹、清炒时蔬等60余道菜整齐陈列,有热菜、蒸菜、炖菜、冷菜等,附近的居民熟练地挑选菜品,打包结账。“半只卤鸭加两个素菜,才几十元,比自己做还划算!”家住盛世名苑的朱剑提着餐盒,笑着告诉记者。
这家主打宴会的酒店,新近辟出200平方米空间做起热菜生意,人均消费20元左右。试营业7天来,日均接待超200人,日销售额逐渐涨至近万元。无独有偶,海虹舫城南店推出“海鲜平价超市”,府山西路三象海鲜开设小菜倌,中兴北路古城北大院拓展快餐业务……一股宴会酒店“下沉”风潮悄然而至。
宴会酒店纷纷开出“店中店”
“外摆热菜天一冷就凉得快,我们索性把服务移进店内,再增加几张桌子方便顾客堂食。”世茂波影大酒店负责人徐琦介绍,店里招牌绍式卤鸭半只39元,时令醉蟹8元一只,亲民价格迅速吸引周边居民,食堂试运营一周后,24日起又增开午餐服务,生意很不错。
类似的“店中店”快餐生意,早在今年7月底,世茂皇冠假日酒店就已率先推出,目前仍在运营。而海虹舫、三象海鲜这两家主打海鲜的宴会酒店,干脆尝试用不同方式,专门开一家店来做“便饭”超市,成效显著。
位于越城区便民服务中心旁的小菜倌,便是三象海鲜在经营。以“小份菜+明档自选”为特色,清蒸梭子蟹、小黄鱼等时令海鲜价格几乎与市场持平,却因专业烹饪技术备受附近白领和居民青睐。“可选菜品不少,哪怕在这里请客也不掉价,氛围比大酒店轻松。”一位常客评价说。
“想吃海鲜时,两个人、三个人去海虹舫城南店堂食,比自己去菜市场买还便宜,还有品质。”同创广告公司离海虹舫城南店很近,该公司负责人陈鑫说,以前可能一年也去不了几次海虹舫城南店,现在几乎每周都会去。
这种运营模式,对酒店业来说是“下沉”,对市民的“快餐”消费来说,又是升级。
品质需求与资源优化的双向奔赴
“天气转冷后,部分餐饮企业将外摆服务转入室内,以‘店中店’形式兼顾便民与盈利,形成双赢局面。”绍兴市餐饮业和烹饪协会秘书长骆来信评价,酒店以“店中店”经营食堂,本质是外摆经济的延伸与升级;而以“超市”模式另起炉灶开餐饮新店,又更进一步,打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经济学者李生校分析,高端餐饮具备食材供应链与烹饪技术优势,在宴会市场收缩的背景下,在有条件的地方转向大众需求是必然选择。“一方面缓解经营压力,另一方面填补了消费者对品质快餐的市场空白。”
高端餐饮“下沉”并非简单降价,而是依托原有资源进行精准重构。波影大酒店利用宴席厨房集中制备食堂餐品,减少人力浪费;三象海鲜凭借海鲜采购渠道与烹饪经验,将清蒸梭子蟹等硬菜以“快餐价”送上餐桌。像世茂皇冠假日酒店一楼的快餐,除了吸引周边居民,在周边密集的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也经常光顾。
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波影社区食堂超六成顾客选择外带,人均消费仅20元;在绍兴开成网红店效应的小菜倌、小堂沿等店通过明档自选、减少服务环节,既降低运营成本,又迎合了当代消费者对高效、舒适用餐体验的追求。小堂沿去年9月首店在上大路开出,今年又新开了两家店,特色是明档自选绍兴菜,人均消费30元左右。而小菜倌即使下雨天,也是顾客盈门。
“过去请客必去大酒店,现在更看重轻松氛围和性价比。”一位在小菜倌请朋友小聚的顾客表示,这种需求变化推动餐饮业重新定义服务——从标准化宴会到个性化便餐,酒店正以柔性策略应对市场波动。
“下饭”超市能走多远?
尽管社区食堂短期内成效显著,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其可持续性仍待观察。一方面,若今后消费餐饮市场火热,酒店可能收缩便民业务;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品质快餐的需求是否具有长期性,尚需时间验证。同时,此类模式的成功依赖于酒店原有的供应链与管理体系。“如果独立开设食堂,成本难以控制,但作为宴会业务的补充,却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品质是底线。”徐琦告诉记者,社区食堂的卤鸭沿用酒店宴席标准,醉蟹由专业厨师调制,“我们要让顾客用快餐价格吃到酒店水准。”这种“品质降维”策略,恰好击中了人们对“性价比”的新定义——不仅要便宜,更要好味道。
对此,骆来信认为,餐饮业“高低并行”或成新常态。“就像购物中心同时拥有奢侈品柜和超市,酒店亦可兼顾宴会与便民服务。关键是通过精细化运营,让两种模式互不干扰、互为补充。”他提醒,此类经营,还需平衡公益和经营。“价格亲民不等于牺牲品质,只有形成稳定复购人群,才能让这一新消费模式、场景走得更为长久。”
夜幕下,波影大酒店的宴席厅灯光明亮,而酒店内一隅的“下饭”食堂依旧热闹。高端与大众、宴会与家常和谐共存,成为绍兴中高端餐饮业转型浪潮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殷俊 文/摄 编辑: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