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绍兴的山林田间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他们手持小铲、拎着篮子寻觅菌子,社交平台上满是“山野寻宝”的分享,诸暨枫桥、上虞龙山公园等地常被提及,已然成为不少人的户外新活动。
“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和湖南老乡一起进山找菌子!”一位诸暨网友的短视频评论区,这条留言引来了大批“求组队”的网友。眼下正是枞菌(即红汁乳菇)生长的旺季,这种生长在松树林下的野生菌,含水量高、口感清甜,可煲汤可爆炒,在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备受青睐。近年来,枞菌也成为绍兴捡菌子爱好者的重要目标。

网友捡拾的乌枞菌。
枞菌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出菇,春季多在4月,时间较短、数量较少;秋季多在10月、11月,时间较长、数量较多。
记者注意到,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菇勇者”,有市民在社交平台上建立“捡蘑菇 挖野菜”交流群。搜索“捡蘑菇”,还能看到不少定位为绍兴的户外达人发的短视频,或分享收获或进行科普。10月以来,诸暨枫桥、大唐、次坞、牌头等地的山林中,时常可见结伴寻菌的人群,不少人一趟就能收获满满一篮,当然也有不少新手“空军”而回。
据了解,优质新鲜的野生乌枞菌价格通常在80至100元/斤左右,在秋季出菇旺季,价格相对稳定。若为较小规格或品质稍次的菌子,价格在每斤四五十元。虽然价格不低,但颇受食客欢迎。一位定居诸暨的湖南人透露说:“上周末就在诸暨山上捡了近一斤枞菌,下山就被人买走了。”
然而热闹背后,安全风险也需警惕。每年,各地都有因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病例。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普通人难以精准辨别,不少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外形相似,误食后可能引发中毒。浙江省疾控中心曾发布常见毒蘑菇图谱,提醒市民“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菌。

除了毒蘑菇,市民“打野”还要注意识别危险野果。如马栗(猴板栗)暗藏风险,其含有的皂角苷毒素即使煮熟也无法去除。还有油桐子易被误认为山核桃,马桑果与桑葚相似,误食都可能导致中毒。
作者:记者 翁佳美 编辑:沈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