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越城分局发布规划方案公示:根据解危督促要求,府山街道西小路97号房屋为D级危险房屋,采取拆除重建方式解危。这一消息给该房屋一弄之隔的朝晋庙焕新带来美好愿景。记者从西小路社区了解到,朝晋庙“微更新”项目已敲定,这幢百年老建筑计划变身社区文化馆,项目将于明年实施。

记者现场看到,西小路97号房屋已拆除,留下一片空地,周边设有围挡。空地与朝晋庙之间,是逼仄悠长的庙弄。朝晋庙坐西朝东,三开间。左右两间采用实木板门,立柱采用石鼓做基础。左间开了一家杂货店,店主杨师傅坐在门口,边守店边跟邻居拉着家常。
“中间是正大门,木门最有特色,采取木栅栏连格门,两扇木栅栏合上后,出现一个大圆形,我们叫它为‘太阳门’。”杨师傅说。我市文史爱好者马云庆说,绍兴古代传统庙宇建筑中,正大门由“栏杆形”(木栅栏)与“中间圆形”组成,栏杆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象征戒律与通透智慧;“中间圆形”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哲学内涵,蕴含天圆地方宇宙观。
木栅栏上,镶嵌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绍兴市历史建筑”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文物”。站到正大门对面,屋脊造型依稀可见,两端逐渐翘起,中间有脊饰,但难以辨认具体图案。“绍兴古代建筑中,屋脊是整座建筑的重要部位,脊饰雕有神话人物、奇珍异兽等图案。早些年朝晋庙经过修缮,可能受条件限制,虽存在些许缺憾,但瑕不掩瑜。”马云庆说。
采访时,杨师傅领着记者,走进朝晋庙内,除大门口三间外,里面还有三间。整座庙共有六间,面积约400平方米。像绍兴台门建筑一样,形成二进格局。目前,里面三间堆放着社区的物品,跟仓库差不多。“朝晋庙建于清代中晚期,规模不小。在历史街区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弥足珍贵,有着重要的建筑历史价值。”马云庆说。
绍兴文史爱好者祁瑞根说,朝晋庙还有着一定的文史价值。“朝晋”即积极上进、不断进取、安康平安之意。用“朝晋”二字取作庙名,最初的建庙者对其饱含深意。根据记忆,这座庙跟绍兴旧时乡村的“土地庙”一样,家中有人亡故后,亲戚会到庙里祈祷逝者入土为安。解放后,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朝晋庙原有功能消失,但其仍是绍兴传统风俗的见证地。
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利用项目,十多年来,朝晋庙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今,随着周边阳明故里的开放,游客纷至沓来,以及西小河“火”出圈,西小河历史街区人气越来越旺。随之一同“成长”的还有西小路社区。
据了解,西小路社区是老城区内建成较早的社区之一。辖区内文化资源丰富,有古越藏书楼、大通学堂、刘宗周故居、谢公桥等文化遗迹。西小河作为浙东运河的分支,在三任河长的接力治理下,水清岸美,如今变成“景观河”和“致富河”。作为整个历史街区核心的西小路,几经有机更新后,两侧台门粉墙黛瓦,青石板路沧桑古朴;其与之毗邻的西小河,构成“一街一河,街河并行”格局,江南水乡美如画。
自2019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西小河历史街区被列入八大历史街区之一。西小路社区积极融入文商旅发展大潮之中,做好历史街区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文章,如创建“润红小路”党建品牌,以“小路之家”迎接八方来客,率先推出“小路系列”文创产品。
数据显示,西小河历史街区年游客达20万人次。处在阳明故里和街区连接点的朝晋庙,同样吸引着过往游客的兴致。“我们计划把朝晋庙打造成社区文化馆,展示西小河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从而丰富街区旅游元素。”西小路社区党委书记周丽丽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越牛新闻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