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十月落幕的2025绍兴动漫展,单日1.2万人次的流量,超百万元的现场消费,印证了二次元在古城燃起的青春烈焰。然而,展会落幕,喧嚣散去,一场无声的“退潮”已在绍兴的商业体中悄然发生——曾经的“二次元圣地”绍兴天地A区,多家“谷子店”接连关闭;金帝银泰城内,连锁品牌“潮玩星球”与“GOODSLOVE”也已撤场,只留下空置的柜台。

绍兴天地关停歇业的店铺
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并非二次元在绍兴的“终场哨”,而更像是一声深刻的“提示音”——当二次元的浪潮邂逅千年古城,二者究竟该如何相处?
(二)
“谷子店”的退场,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先天不足。走进任何一家,看到的无非是相似的动漫立牌、钥匙扣和吧唧,如同复制粘贴。千店一面的同质化“搬运”,让消费者视觉疲劳。而且,它们高度依赖外部热门IP,缺乏独特性,更像是一个个“二次元杂货铺”。
在绍兴天地,一位正准备搬离的店主坦言:“租金不菲,进的货却和网上大同小异,游客觉得不如代购方便,本地年轻人新鲜感一过,客流就稳不住了。”这番话道破了真相:当店铺失去个性,就无法在顾客心中扎根。
这并非绍兴独有的困境,而是全国性泡沫退去后的必然。它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简单的“搬运”与“复制”,无法让二次元经济在一座城市健康生长。展会的人山人海证明,绍兴的二次元消费力绝对在线。年轻人不是不花钱,而是只想为“真心动”和“真独特”买单。

记者 黄霄/摄
(三)
绍兴缺的不是市场,更不是文化底蕴。咱们的文化家底,简直就是一座“顶级IP富矿”。鲁迅笔下的人物与故事、乌篷船摇曳的水乡风情、历久弥香的黄酒文化、曲水流觞的兰亭风雅……这些都不是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鲜活起来、被重新诠释的“顶级IP”。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搭建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桥梁。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探索已初见端倪。看鲁迅故里,迅哥儿早已不是课本里的严肃形象,他穿着紫色毛衣的Q版成了文创顶流。孔乙己的“十九文钱”,都能被玩出花来,变成奶茶店的创意梗,还有鲁迅笔下的小刺猬、小红象也成了可爱的视觉符号。这些尝试,让高高在上的文学巨著,变成了可亲、可消费的日常情感连接。

见习记者 严培谕/摄
所以,绍兴缺的不是文化,而是把文化“玩起来”的脑洞。 我们需要的,是从到处“搬货”卖谷子,转向沉下心来自主“种地”养IP。
(四)
那么,具体该如何“种文化”养IP?
首先,要搞点“绍兴限定”。继续深度挖掘鲁迅、陆游、王羲之等名人的当代价值,鼓励创作一批如“黄酒拟人”、“乌篷船娘”或“大禹治水”新说等具有鲜明绍兴印记的动漫、插画作品。文化共鸣是IP持久生命力的根基,只有当二次元从绍兴的土壤里生长出来,它才能形成独一无二的文旅吸引力。
其次,要让二次元“漫”入古城的肌理。业态不应只蜷缩在现代商场,更应巧妙地融入历史街区。想象一下,在书圣故里喝着兰亭集序联名咖啡;在仓桥直街,利用AR技术让动漫角色在白墙黛瓦间与游客互动打卡;在陆游故里,也能欣赏基于绍兴特有文化IP 的科技光影秀。当二次元与古城空间产生化学反应,它便不再是独立的业态,而是赋能传统旅游、打造“青春古城”沉浸式体验的一部分。
第三,还要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除了年度的动漫展,我们更需要常态化的创意孵化平台、本土的二次元设计赛事,打通从画师、设计师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让绍兴不仅能吸引二次元消费者,更能诞生有影响力的二次元创作者。这需要政策的引导、资本的耐心,目标是让绍兴不仅能消费二次元,更能创造和输出基于自身文化的二次元内容。
(五)
谷子店的“退潮”,或许是好事。它挤破了泡沫,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什么才是值得耕耘的土地。
对于绍兴而言,二次元不应只是商圈里一间间匆匆来去的店铺,更应成为弥漫在古城街巷里的一种青春气息,一种为古老文化注入时代活力的创新语言。让我们沉下心来,为绍兴的文旅未来,埋下这颗名为“文化创造”的种子,静待它在这片千年沃土上,“漫”出无限生机。

记者 章斌/摄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夏孜 编辑: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