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体育馆内,“浙BA”城市争霸赛的抢位战正如火如荼举行。场上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出手,都牵动着绍兴诸暨全城目光。最终,诸暨队以77∶69力克对手,为第一阶段的征程画上铿锵句点。
十场鏖战,七胜三负。每一场,从开局胶着到后半程发力,“盛名”之下的诸暨队一路走来不乏质疑,“篮球之乡”究竟靠什么证明自己?
或许,答案远非比分、胜负所能回答——篮球对于诸暨人,是斗志的体现,是生活的底色,更是归属感的承载。
什么是篮球精神?
这里没有职业球员,只有骨子里的倔强。
白天,他们是工人、老师、企业老板;夜晚,他们披上统一战袍,为家乡荣誉而战。诸暨队助理教练章豪杰说,规则限制下,能上场的就是草根球员,“我们一直在用行动证明诸暨篮球的底色”。
10月19日对阵余姚队,最后4分钟还落后5分,教练果断起用全场紧逼战术。球员轮番上阵,拼抢、断球、反击,最终逆转。
14号唐哲豪拼尽全力在一次攻防中摔到了地板上,一声巨响,看台上有不少球迷红了眼眶。“这比自己儿子摔了还让人心疼!”55岁的祝岳英说。
队长蔡魁斌不顾受伤风险飞身救球,把球迷吓得集体起立,但他只是觉得“只要有那么点希望,都想救一救”。
沸腾的球场。
球员们无论资历深浅,都服从战术安排——朱琦跑得不快,却拼尽全力卡位;蒋官洋防守时与对手“撕咬”,只为多争取一次球权……每一位球员,都在用行动证明:这支球队,拼起来就是一道钢铁防线。
这种“拼”的能力,源于日复一日、挑战极限的训练。五对五对抗,他们毫不留情,全力以赴;防守尺度宽,没有“5次犯规就下场”的限制,每个人都不断突破自身体能的边界。
22岁的潘幸辰,如今已两次荣膺MVP,成为球队的关键一员。而很多马剑老球迷记忆里10年前那个一放暑假就抱着篮球的小孩,村口球场挥汗如雨的身影,早已为今天的闪耀埋下了伏笔。
“我们代表的是诸暨”这句话,成了所有人的铠甲。

“诸暨队没有身板很硬的球员,12个人都能轮换,都愿拼尽全力,这就是我们的优势。”章豪杰语气坚定。
“这个球队没有明星球员,但个个有血性。”诸暨队主教练陈炽说,10场比赛,仍在小组前四,就是这帮年轻人在场上咬牙扛、一场场硬仗拼出来的,“这就是诸暨人的篮球精神”!
什么是骨子里的热爱?
爱篮球,是诸暨人共同的生活底色。
哨声一响,诸暨的村庄便万人空巷,从田间到厨房,任何的忙碌都可为赛事让路。
“从上世纪50年代穿草鞋打球,到前两天40多人自费去贵州‘村BA’赛场加油,三都人对篮球的热爱,传了三代人。”诸暨市陶朱街道三都社区党总支书记章云辉形容,篮球在诸暨各地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上世纪70年代,三都球员曾代表诸暨赴京领奖;如今,社区走出章豪杰等草根球星,三个老球场每天依旧“热气腾腾”。
在诸暨市应店街镇,一场村企篮球友谊赛,吸引了周边上千村民观战。场边,78岁的杨美珍与球友跃跃欲试,连连喝彩。她自小热爱篮球,过去村里没有比赛,就挑着担子和姐妹们一路走到山下湖去打。“脚能走到的地方,都是我们的赛场!”她笑着说。
“诸暨家庭似乎都有篮球基因。”诸暨市啦啦队小队长、浣东街道的小学老师戚伯芳说,她的家庭就是典型的“篮球世家”:父亲爱打球,三姐妹都曾是校队队长,儿子放假回家每天要出去打球。
她所住的浣东街道君城小区,居民自费购置篮球架,无偿供大家使用;所在学校室内球场每晚灯火通明,不同职业的人自发组队切磋;社区篮球培训班常年火爆,家长挤破头也要给孩子报课。“这是刻进血脉里的爱好。”戚伯芳说。

在牌头镇新升村,年轻人打球,八九十岁的老一辈还会在场边指导战术。“我们村的篮球场,晚上10点还亮着灯。篮球,是我们诸暨人共同的乡愁。”新升村党总支书记袁建苗说,今年村队在诸暨“村BA”中斩获第四名,队中主力王锦州入选“浙BA”诸暨队,村里都自发去给他加油。
今年的诸暨“村BA”,327支民间球队、4500多名草根球员,在850余场比赛中挥洒激情,这股篮球热浪,让整座城市都随之沸腾。“只要‘村BA’一打,整个诸暨都动起来了!”诸暨市篮球协会主席黄生华的话,是最真实的写照。
而当战火延至“浙BA”,篮球更牵动城市脉搏,将炽热汇聚、联结。
一票难求是很多诸暨球迷抱怨最多的话。开赛至今,西施篮球中心比赛日夜夜人声鼎沸,助威声浪震耳欲聋,统一口号尽显诸暨球迷热情。看台上,头发花白的老夫妻为球队得分鼓掌,农村赶来的年轻人脸涂油彩,挥舞旗帜。
每次比赛,诸暨宝龙广场都会提前化身“浙BA”“第二赛场”,巨大观赛屏幕吸引大批球迷聚集。现场无固定座位却气氛沸腾,抢不到票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欢呼,中年球迷举杯欢庆进球。篮球热度从场馆延伸至街头,屏幕前种种景象成了城市集体情感的缩影。
什么是城市的凝聚力?
当篮球与“我是诸暨人”的身份认同绑定,赛场便成了凝聚城市精神的圣殿。
“打了10多场比赛,最大的支撑就是集体荣誉感。”作为诸暨队的“大哥”,蔡魁斌说,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半脱产在比赛,正是这份来自家庭、单位和社会的支持,让大家能心无旁骛地在赛场拼搏,“我们一个个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整个诸暨在背后托举我们”。
这种凝聚力,也延伸至看台内外。
戚伯芳所在的啦啦队,报名的前两天就吸引3万多人。从赛中领喊“防守”到赛后清理场地到深夜,他们每场必到,不管诸暨队在哪儿,他们都会提前对接跟过去,“因为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起扛”。
“团结是刻在诸暨人骨子里的基因,篮球成了诸暨人的情感纽带。”诸暨市教体局体育科科长金飞说,10场比赛,“浙BA”给诸暨的不只是成绩,更是一份“归属感”。
“村BA”决赛时,从全国各地打着“飞的”来比赛、来看球的诸暨人比比皆是。草根球员的拼劲、市民的热爱、城市的凝聚力,早已超越比赛本身,成了“篮球之乡”最丰盛的“精神家宴”。
应店街镇仕坂坞村获得“村BA”总冠军后不到一年,一座凝聚着全村心血的室内篮球馆拔地而起。该篮球馆总投资近700万元,资金全部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村民捐赠。
从杜黄新村灯光球场到杨家楼村文体中心,从安华悦朗新天地球场到新建成的西施篮球中心,一座座篮球场馆不断升级,是这座城市对群众热爱的回应,是将民间的热爱托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篮球在这里,早已超越运动本身。“在诸暨,篮球不仅是专业球员的对抗游戏,更是融入老百姓生活日常的一切。”作为见证多场诸暨赛事的“浙BA”解说员,吴亮这样评价这座“浙江篮球之乡”的独特魅力。他认为,无论是新篮球中心的“魔鬼主场”,还是过往承办CBA赛事的经验,都印证了诸暨的场地和氛围优势,而赛场成绩之外,那份渗透进街巷、联结着人心的热爱,才是“篮球之乡”最珍贵的底色。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编辑:杨寒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