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年光阴轮转,张岱编纂《夜航船》时守护的越地典故,正在故乡的千年运河上被重新唤醒。
明末,这位绍兴文人将毕生见闻凝成一部“文化宝典”。今朝,一场“醉游长歌·寻梦绍兴”的水上实景,以当代方式续写传承。这是一场“文化守夜人”与“文明续昼者”的对话:张岱用文字定格历史,今人以“活化”延续文脉。
行进中的“夜航船”。 记者 梁永锋 摄
夜色如墨,船行碧波。9月27日晚,浙东运河越城区东浦街道王城寺村段,一幕《投醪壮越》实景剧徐徐展开:越王投醪入河,将士掬水共饮,激昂誓言与醇厚酒香交融,弥漫夜空。船舱内,游客举杯细品黄酒——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跨越千年,悄然重合。
这趟航行,彻底打破“船上看景”的传统模式,构建起“水、影、船、实景”四维联动的沉浸剧场。大禹治水等七个经典故事,借助现代科技,以艺术手法次第展开。当船舱化为巨幕,震撼再现大禹迎战滔天洪水的磅礴气势,当岸边演绎陆游与唐琬的缱绻伤情……游客仿佛伸手即可触摸历史的温度。
自今年5月先行段开通以来,水上游线持续火爆。暑假“一票难求”,国庆预约已超500人。水上游不仅成为激活古城夜经济的新引擎,更推动沿河消费业态升级,形成了“以水引流、拉动消费”的新格局。
记者 梁永锋 摄
这艘夜航船,承载的不只是游客,更是一座城市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一座“漂”在水上的古城,绍兴曾面临水上游业态单一、互动不足、“有风景缺风情”的困境。如何让千年运河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
破题关键在于创新驱动“活化”。近年来,绍兴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引领,锚定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目标思路,以“醉游长歌”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通由“静”向“动”的“奇经八脉”:以河串联景点,以文化赋能旅游,增强游客体验,激发消费活力,实现城市气质更新。
夜幕初垂,浙东运河文化园码头灯火通明。刚结束博物馆夜场参观的游客,沿亲水步道走向游船码头,开启水上旅游。“日游博物馆、夜航古运河”,形成了完美闭环。
“这趟航线设计精妙,文化价值与情绪价值相得益彰。”今年暑假,来自福州的退休教师王宏带着孙女体验后感慨道,“这趟沉浸式的亲水之行,让孩子在游玩中体验,胜过一堂历史课。”最令他难忘的是黄酒小镇段:宋韵水上迎亲惊艳登场,当载着“新人”的婚船缓缓靠近游船,游船舱穹顶徐徐开启,喜糖“从天而降”,引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水上迎亲气氛推向高潮。
这艘移动的“文化客厅”,重构了人水关系。张岱时代“勿使僧人伸脚”的被动知识积累,已转为“伸手触摸文化”的主动体验。大禹治水、投醪壮越、岁月诗章、醉梦兰亭……一幕幕经典在50分钟航程中依次上演,古今交融,可亲可感。大禹文化、运河文化、书法文化、越剧文化、宋韵文化、黄酒文化……千年文脉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记者 梁永锋 摄
水岸联动,效益彰显。水上夜游直接带动沿岸商业,依托“水岸联动”模式,项目推出“坐船逛小镇”套餐,整合船票、黄酒体验与特色餐饮,形成一站式消费。
航线终点黄酒小镇设有黄酒联盟店,游客在那里可免费品尝地道的绍兴老酒。“夜游开通后,夜间销售额比白天高出近三成。”该店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七夕“运河情书”主题航班场场爆满,带动小镇民宿整体入住率提高三成。“国庆假期的客房预订率已接近95%,其中10月1日和3日早已全部订满。”黄酒小镇玖意淌精品度假民宿项目负责人张兵透露。
水上夜游带来的发展前景,正引起民资关注,有的民宿在新建扩建中。东周溇河边,多家黄酒品牌体验店依次排开,积极筹备国庆试营业。云集信记项目负责人缪卫东计划打造“24小时品酒坊”,旨在无缝承接夜游带来的持续客流。
绍兴手工黄酒第一村、越城区东浦街道南村村口,是游船下客码头。“光是咖啡店就新开了两家,”掌柜黄丽笑着说,“以往傍晚就打烊,现在要忙到晚上11点。”
记者 梁永锋 摄
黄酒小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镇晚间客流量同比提升40%,特色黄酒商店营业额增长超60%。千年运河积蕴的深厚文化,正源源不断地被激活,奔涌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
文旅的活水润泽乡土,延伸的产业链正将“共富”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运河边,百亩糯稻正“听”着夜航船的桨声抽穗灌浆,空气里弥漫清甜的稻花香,勾起游客对冬酿场景的向往。
航程有期,繁华方启。船已靠岸,人未离席。回首处,越山长青,记录历史的厚重;越水长白,流淌时代的欢歌。这条文化的“夜航船”,承古而来,向新而行,正以磅礴之势,推动着这座千年古城在古今交融、水岸共荣的宏大乐章中,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魏建东 张陆龙 何超群 王宏超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