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啤酒配小龙虾、烧烤摊前推杯换盏,是许多人心中夏夜的“标配”。然而,这份舌尖上的狂欢背后,却暗藏健康隐患——尿酸的升高与痛风的发作。这场“痛到崩溃”的疾病,究竟如何与夏日饮食挂钩?市民又该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守住健康防线?为此,记者采访了绍兴市中心医院的专家医生。
从舌尖上的狂欢到关节的“痛到崩溃”
“当时就想着跟兄弟们好好放松一下,怎么会知道后面会严重到这个地步。”在绍兴市中心医院的住院病房里,42岁的患者张先生回忆起前几天的痛苦经历懊悔不已。
事发当晚,他正在与兄弟们畅享冰啤酒和小龙虾,回家后半夜里却发现左脚大脚趾内侧红肿酸痛,第二天早晨已无法下地行走。家人赶紧把他送到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接诊的骨科主治医师李招胜为其开具了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尿酸是正常值的3倍。根据张先生的病史和症状,最终被确诊为痛风急性发作,遂给予输液、口服药物等治疗。
在询问病史时李招胜了解到,张先生已有10年痛风病史,平时也不注意饮食,尤其热衷于喝奶茶、吃烧烤、喝啤酒,管不住嘴导致他的痛风反复发作。“如果再不合理饮食,控制血尿酸水平,会出现痛风石及肾脏、血管等重要脏器损害,后果很严重。”出院时,李招胜反复叮嘱道。
张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之外的“第四高”,痛风的发病率也随之攀升。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痛风患者预测达4540万,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张先生一样正在经历“痛到崩溃”的患者。
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正让痛风走向低龄化
“夏天,很多人晚上把啤酒、烧烤、小龙虾等当夜宵,这些东西都属于高嘌呤、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大量进食可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进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李招胜解释说,入夏以来,他们医院接诊的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人群只增不减,且10人中有超过6人是20岁至40岁的男性。
除了传统认知的高嘌呤食物,含糖饮料也成为隐藏的危险因素。李招胜进一步补充说,虽然可乐、果汁及奶茶等饮料不属于高嘌呤食物,但多数含有大量果糖。多项研究发现,摄入含糖软饮料和富含果糖的水、果汁与痛风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这些甜饮料正成为年轻人患痛风的新推手。
“需要注意的是,夏天特有的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绍兴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金鑫介绍,夏季出汗多,容易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尿酸浓度被动升高。同时,空调房的“寒冷”气温变化刺激也可能诱发痛风发作。这些因素叠加,使夏季成为痛风高发季节。
更令人担忧的是痛风的低龄化趋势。王金鑫表示,不少中小学生平时拿甜饮料当水喝,小小年纪(尤其是肥胖者)也开始患上痛风。熬夜、缺乏运动、暴饮暴食、过量摄入果糖及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正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痛风大军。
而痛风的危害还远不止关节疼痛。王金鑫告诉记者,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引发痛风性肾病、泌尿系统结石,甚至增加冠心病、糖尿病风险。“一位50多岁的患者有20年痛风病史,现在手指关节已变形,并长出多个痛风石,最终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他用案例讲述着痛风管控的重要性,并提到若不改变生活方式,痛风石还会复发。
专家建议:从饮食管理应遵循“三低一多”
夏季饮食该如何有效“降嘌”,远离这种“痛到崩溃”的常见病?王金鑫建议痛风患者,在饮食上需牢记“三低一多”,即低嘌呤、低糖、低脂饮食、多饮水,也就是说避免饮酒、吃动物内脏和海鲜、喝高果糖饮料。夏季每天饮水量不应低于2000毫升,以帮助尿酸排泄。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尿酸达标了,就不需要再进行治疗,事实并非如此。王金鑫解释说,人体关节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与血液中的尿酸维持着脆弱的动态平衡。时而吃药、时而停药,短期服用药物快速降低血尿酸时,关节内外浓度差骤然拉大,容易打破平衡,引起痛风反复发作。
关于痛风能否“断根”?王金鑫表示,坚持严格降尿酸治疗5年以上者,在医生严密监测下可尝试停药。这些成功者往往具备以下条件:成功减重并长期保持饮食的良好控制,并在医生指导下规律使用控制尿酸的药物。无痛风石、肾结石等并发症的早期痛风患者,经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后,部分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
“治疗痛风是一场持久战,降尿酸并非百米冲刺,而是终身马拉松。”王金鑫提醒,除了在面对冰啤酒、烧烤的诱惑时守住防线,受寒、过度劳累等这些因素会使人体神经调节紊乱,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引起尿酸排泄量减少。同时,在空调房内勿将关节直对风口,注意足部保暖,特别是痛风易发作的大脚趾等足部关节。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