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不轻易改变!“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多方发声

2025-08-26 15:02

来源:

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打卡照。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青少年之嫌,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图片来源: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8月24日,记者联系到孙女士,她表示自己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为了让投诉更有可行性,孙女士称自己查询了很多有关鲁迅的版画,无意间发现了鲁迅抽烟原图烟纹更小,而且有书房背景,“原画是在室内吸烟,而不是室外公共场合吸烟。”

如今,就“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一事,热议不断。

有网友认为,“这一形象太经典了”“受众并没有那么禁不住诱惑”。也有人提醒,就墙画引发的“公共场所点烟打卡”行为,更值得关注。

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回应

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现回应如下:

近日,有位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随后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此事,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同时,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我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2002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竣工,建成后的鲁迅故里包含鲁迅祖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风情园、纪念馆,入口处设置鲁迅故里标志性景观即鲁迅故里景墙。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绍兴文旅局回应

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都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修改,文旅局也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会在全面统筹后再做出决策。”

据媒体报道,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暂未收到关于更改馆内鲁迅墙画的通知,如果游客有想法或意见欢迎来电反馈。

浙江鲁迅研究会回应“鲁迅夹烟被投诉”

针对鲁迅夹烟墙画被指“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引导”一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回应,明确反对借此形象进行网络炒作,并从形象真实性、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等角度阐明了立场。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在回应中强调,该墙画所呈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我们不应当将鲁迅过度神圣化、战士化。”卓光平指出,以往鲁迅常以“头发如钢钉、笔如匕首”的战斗姿态出现,而鲁迅夹烟墙画则展现出他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一面——“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日常习惯的真实人物,这样的形象更显亲切,也符合大众对‘生活化鲁迅’的认知”。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对当前网络上借“鲁迅吸烟”话题进行炒作的行为表示反对,指出:“部分行为实为利用鲁迅博取流量、制造舆论热点,这并不利于对鲁迅精神的正确传播,不应被鼓励。”

关于墙画是否保留的问题,卓光平强调了其历史与文化价值:“该墙画作为艺术呈现已有数十年历史,是绍兴鲁迅故里的标志性场景之一,也是许多游客前来参观留念的重要地点,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若仅因一个动作引发争议就予以拆除,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包容,相信大多数人难以认同。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回应

记者25日联系到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关于抽烟这个话题,此前接受采访时周令飞也曾提到一段轶事:他年轻时去当兵,新兵连的排长给他递烟时,周令飞说自己不会抽烟,排长怪道:鲁迅都会抽烟,你为什么不会抽?

周令飞告诉记者,后来自己曾经也抽了大约20年的烟,一度抽得很凶。“最多的时候一天三包。但是从1995年起我就戒烟了,再也没抽过。”他说,“走在路上闻到别人的二手烟,我也会躲着走。”

对于游客提意见这件事本身,周令飞表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对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是尊重的。”至于墙画要不要修改则是另一回事,“我个人觉得一笑了之即可,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周令飞说,“我们应该做的是铭记历史、尊重历史。”

墙画上的“鲁迅夹烟”,要摁灭吗?

鲁迅是历史人物,的确有吸烟的嗜好。鲁迅抽烟是历史真实,纪念馆里鲁迅抽烟的墙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如今,这堵景墙却因“控烟”受到质疑。该如何看待这一争议?

首先应看到,鲁迅夹烟的形象并非在刻意塑造抽烟这一“不良示范”,而是通过抽烟这一个个性鲜明的动作,展现包括思想火花与时代印记的历史真实。

翻开史料,鲁迅与香烟的关联在其创作生涯中十分显著。鲁迅的烟和郁达夫的酒,常被人作为民国文坛佳话称道。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就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

可以说,抽烟这种个人习惯,早已超越生活细节,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鲁迅的抽烟习惯,与其文学成就一样,都是历史整体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世对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形象的表达中难以分割的部分。绍兴鲁迅纪念馆引起争议的网红墙画,即为其中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馆保留“鲁迅夹烟”这一形象,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可让后人在凝视中感知真实的人物风貌和历史温度。

如果以控烟、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由就简单把照片删除、拿掉,或者是按游客提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则也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不尊重和篡改。

当然,也要看到,公共场所控烟是当今社会共识与法律要求,这一诉求本身在文明社会也具有正当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

应该说,墙画没有室内这一背景,未必就意味着鲁迅这一历史形象是“在室外抽烟”。

另外,即使鲁迅画像是“在室外抽烟”,其和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误导青少年仍然存在逻辑上的距离。这是因为,历史形象的呈现,未必就会带来现实行为的模仿。二者仍然存在明确边界。

游客投诉中提及,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此行为确属不当。但个别游客的这种行为,更多属于打卡、致敬性质,类似于行为艺术,与真正的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行为还是有本质区别。

当前,社交平台的使用越来越便利,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越来越容易表达和传播。对于公众的意见和投诉,相关管理单位和机构,既要善于及时采纳合理意见,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定力,在网络喧嚣中做出理性的决定。这十分关键。

“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引起热议,倒让人想起鲁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载于《〈思想·山水·人物〉题记》)这句话主要是谈书的,但是以此来看今天的“夹烟”墙画事件,却也不乏启发意义。

若以简单化思维来对待历史中的“抽烟”,恐怕也是不符合鲁迅本人的精神的。在“鲁迅夹烟”这场争议中,更合适的做法,恐怕还是在关切现实和尊重历史真实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正当讨论还是浪费公共资源?

控烟,本身是为了维护公共健康,但是,因为有了这层“正确”就可以苛责历史人物,就可以对公共雕塑、景观上纲上线了吗?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烟不离手,这放在近100年前的社会环境当中,并不算是什么恶习。而且,当时社会环境也没有强调二手烟的危害,那时在公共场合“吞云吐雾”,并不算是违反公共道德。不能拿近百年之后的公共文明规范,来要求历史人物。

鲁迅先生瘦削的脸庞、夹烟沉思的表情,本身已经成为鲁迅先生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人心。绍兴鲁迅纪念馆前那面巨墙上的鲁迅像,选择了抽烟这个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没有问题。要表达自己的鲜明控烟的立场,就去苛责前人,让鲁迅先生也要“禁烟”,这是绑架舆论、绑架社会。

鲁迅先生留下大量有吸烟动作的经典照片、版画,因为这样的举报以后就不能够在公共空间里展示,这本身就是在扭曲历史,而且也会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今天因为自己控烟,就投诉鲁迅先生的吸烟的形象;如果,明天因为自己喜欢猫,就翻出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所谓“仇猫”的只言片语大加挞伐……那么,长此以往,鲁迅先生本身的公共形象就会被撕裂得支离破碎,经典文本也会被搞得动辄得咎。

互联网时代让很多普通人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投诉、举报比创作、发明更简单,也更容易得到关注。但是,脱离了历史背景、背离于公共记忆、有悖于社会风俗,那些看似“正确”的举报,都应该被落实吗?

极个别人脑补出来不雅的动作,就要全面换海报;极个别人觉得对自己的冒犯,就要“鲁迅禁烟”。一人投诉,全社会吃药,纳税人埋单,这不是正常的舆论空间秩序。鲁迅先生的打卡墙,没有因为吸烟的动作而误导公众,反而是这样的举报在误导社会——原来“拿着锤子找钉子”,可以调动这么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宣传控烟是一回事,拿控烟来绑架鲁迅先生、限制艺术创作,让相关部门疲于奔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那些为了逞一己之快而浪费公共资源的投诉,该消停消停了。

截至发稿,孙女士在社交媒体上那条原本置顶的关于鲁迅夹烟墙的文章已经看不见。

(越牛新闻综合)

作者: 编辑:傅一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