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持续演绎着令人瞩目的缓步上涨行情,沪指一举创下10年新高。在政策、资金、基本面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振下,市场呈现出持续慢牛的走势,吸引着各方聚焦。在此背景下,投资者的热情开始被调动起来,银行“存款搬家”的情况近期开始显现,不过和去年的“9·24”行情相比,“跑步进场”的新股民却少了许多。
慢牛特征明显,板块轮动向上
“想过会涨,没想到涨得这么快,这么猛。”上周五,A股再次收出大阳线,沪指一举突破3800点,股民胡先生看着账户里满仓的科技股涨势凶猛,掩不住脸上的笑容。
自今年4月以来,A股市场开启了稳健的上行之旅,上证指数从3100点下方稳步上扬,一路突破重重阻力,成功站上3800点上方。8月18日,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上证指数盘中最高达到3745.94点,创出近10年来新高,当日A股市值收盘首次站上100万亿元大关。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标志着A股市场的体量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也不甘落后,纷纷突破去年10月以来的高点,北证50指数更是涨势凌厉,收盘涨幅近7%,创出历史新高。
从盘面表现来看,本轮行情呈现出明显的慢牛特征。数据显示,4月8日以来,上证指数只有6个交易日单日涨幅超1%,最大单日涨幅为1.58%;只有1个交易日跌幅超过1%。在小涨小跌的碎步前行中,市场稳步向上拓展空间,短短3个多月,上证指数涨幅超20%,进入很多业内人士预测的“技术性牛市”。
板块方面,近期可谓整体轮动向上。科技、通信、综合、计算机等行业板块成为领涨先锋。液冷服务器、半导体等AI硬件股持续爆发,券商、金融科技等大金融股也纷纷冲高,指南针、同花顺双双续创历史新高,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相比前期“赚了指数不赚钱”,最近两周市场赚钱效应显著增强。
面对欣欣向荣的走势,越城股民黎先生难掩兴奋之情:“我从年初就开始布局科技板块,这一轮行情让我的资产实现了大幅增值。市场的慢牛走势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打算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分享市场发展的红利。”
资金涌动,新股民入场试水
央行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市场预期潜在的降准、降息随时可能开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曾经备受青睐的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收益率普遍跌破2%,这使得传统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吸引力大幅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股市场持续走强,赚钱效应显著增强,这促使银行存款和理财资金开始“搬家”。
数据显示,上个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万亿元,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居民资金正加速流向资本市场。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并持续上涨,显示出投资者信心十足。外资也在加快布局A股,7月净流入超60亿美元,为市场增添了活力。
记者这几天走访越城区多家证券营业部发现,随着股市赚钱效应的显现,A股市场新开户数量有所增加。有券商经理表示,最近半个月开户量增加较为明显,已经有新股民开始入市。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尽管当前市场较为火爆,但新股民“跑步进场”的热情不如去年“9·24”行情。“去年那波行情每天涨幅巨大,市场发酵比较厉害,而经过多轮波动后,很多新股民上到了‘风险教育课’,投资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风。”老股民杜先生认为,去年“9·24”行情前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积累了较大的反弹动能,使得投资者入场更为急切,而此次行情是在市场逐步修复、稳步上行的过程中展开,投资者心态相对更为平和,加上前期市场慢牛过程中赚钱效应不那么明显,即便上周五指数大涨,依然有超2000家个股下跌,使得新股民不敢激进入市。
逼近4000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上证指数逼近4000点大关,很多股民对后市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有乐观的股民依然在重仓待涨,也有股民开始逐步减仓规避可能出现的大幅震荡风险。对于A股市场的后市走向,记者走访了业内人士。
“政策的支持和增量资金的持续流入是推动本轮行情的主要动力。”证券分析师秦华认为,近期各路资金加速流入A股,为市场带来了充足的流动性。从目前良好的板块轮动节奏看,预计未来市场仍将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科技、金融等优质赛道有望继续领涨。
不过也有老股民认为,由于累计指数涨幅过大,短期波动可能会加大。“按照以往规律看,牛市多急跌,巨幅震荡或许已经不远了。”有20多年炒股经验的越城股民胡先生说,按照自己的经验,规避有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风险,最好的办法是控制好仓位,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虽然当前市场盈利机会不少,但牛市并不能保证股民都赚钱,尤其是在板块轮动加剧的结构性行情下,股民更应保持警惕。”秦华表示,在复杂多变的A股市场,股民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坚定持有自己看好的方向和个股,避免追涨杀跌,同时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把握震荡下跌过程中的机遇、规避盲目追高风险。对于投资经验不足的股民来说,最好不要盲目加杠杆,可通过分散投资、长期投资的方式分享市场红利。在板块选择上,可关注业绩确定性高、估值合理的行业和个股。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记者 阮越才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