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路“双循环”⑦巨马轮转“城市之眼”

2025-08-21 15:06

来源:

8月8日,浙江巨马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兰州文旅新名片“城市之眼”通过验收。这座西北首座配备全景透明舱的摩天轮,刷新兰州城市天际线。同日,在位于绍兴诸暨的巨马公司总部,装载着轮缘、轿厢、立柱的货车队整装待发,植入硬核技术的56米高摩天轮即将亮相巴西伊塔佩马。

在业内,巨马已与摩天轮画上等号。凭借无轴式轮桥合一摩天轮、大型回转式太空舱、整机耐极寒等颠覆性技术,巨马不仅占据国内高端摩天轮市场90%以上份额,更将“中国智造”的浪漫遍植全球,国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战略转型

砍掉九成产品线 “All in”高端摩天轮

山东潍坊白浪河畔,145米高“渤海之眼”如巨型钻戒镶嵌桥梁;深圳湾,128米高“湾区之光”破空而立,椭圆球形太空舱内商务会谈与观景同步;迪拜蓝水岛,250米高“迪拜之眼”为旅游胜地添彩;土耳其安塔利亚古城,88米高摩天轮带游客领略地中海风情……这些惊艳世界的“城市之眼”,“转动”着同一个名字——巨马。

山东潍坊145米高“渤海之眼”无轴摩天轮。

成立37年的巨马,从诸暨一家小型游乐设备厂起步,如今产品覆盖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摩天轮,正是其转型十几年的杰作。

2012年,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归来的马键,从父亲马定远手上接过了巨马的“缰绳”。

当时的巨马,产品谱系大而全,项目小而“费力”。“我们生产两三百种游乐设施,六七成资源投入在小产品上。每种设备技术不同,需单独团队。”巨马总经理马键回忆,公司往往要同时应对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项目,偶尔还会发错货,“再大的‘马’也难以拉动这么大的‘车’”。

马键深知,企业来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既要传承父辈“把一根轴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更需以全球化视野发展新的生产力。

2013年,乘坐“伦敦眼”摩天轮抵达顶端,与城市天际线融为一体时,25岁的马键心中燃起了一团火。

2000年,荷兰Star neth公司设计的“伦敦眼”获得商业成功后,全球摩天轮产业逐渐兴起。2010年后,国内外摩天轮市场出现投资热潮与功能升级的趋势。新加坡、德国柏林等城市将摩天轮视为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核心项目,希望复制“伦敦眼”的地标效应。在国内,随着上海大转轮、长沙屋顶摩天轮等经济效益释放,更多城市开始布局大型摩天轮项目。

彼时,全球摩天轮“高度竞赛”正酣,国内尚无专业制造企业。而深耕游乐设备制造的巨马具备技术基础:2000年首次为义乌乐园建造摩天轮,2012年在南通建成102米高摩天轮。

经过深入考察,马键坚定了信心:“未来,摩天轮就像摩天大楼,成为现代城市的标配。”他果断决策:砍掉企业九成产品线,“All in”高附加值的高端摩天轮。

在父亲支持下,年轻的马键启动战略转型。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巨马转型初期便承接了盐城大丰102米、安徽阜阳102米、北京石景山公园88米摩天轮等大型项目。巨马的口碑,逐渐在行业打响。

技术自主

一座“渤海之眼” 创造20多项专利

在巨马车间,记者见到了“回转式太空舱”,相较于传统的摩天轮座舱,这种大型座舱科技感十足。这是巨马技术团队联合欧洲设计团队共同研发的25人椭圆球形回转式大轿厢。

“它的技术亮点在于,当摩天轮转动时,太空舱也在自转,始终动态保持舱内地板处于水平状态,乘坐感觉异常平稳。”公司市场部门相关负责人杨洁介绍,轿厢还配备了超稳定伺服系统。


深圳“湾区之光”回转式太空舱。

2021年,深圳“湾区之光”盛大启幕,25人椭圆球形回转式太空舱技术全球首秀,开启了摩天轮商务宴请、生日派对等摩天轮新场景,也写下巨马“十年磨一剑”技术创新的生动篇章。

马键接班之初,国内高端摩天轮市场几乎被欧美企业垄断,他锚定战略核心:必须技术自主。

公司总工程师黄建文作为技术创新的领头雁,带队与上海交大、浙江理工、中国建研院等院校机构,以及荷兰Star neth公司保持长期合作与技术共享。同时,联合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组建研发联盟,短短数年实现多项技术创新。截至目前,巨马共获得国家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科技成果奖5项。

建在540米长白浪河大桥上的“渤海之眼”摩天轮高达145米,轮盘中间无支撑,运行时轮盘不转,轿厢自带行走机构,沿轨道转动。整个轮盘如首尾相衔的“龙脊”,呈蛟龙出海之势,菱形编织网格设计感十足,形成轮桥合一的独特景观。建成后,潍坊这处荒芜盐碱地变身繁华商业区。

黄建文介绍,“渤海之眼”获得了20多项国家专利。“无轴式摩天轮是新课题,我们为此组织了10多场专家论证会。仅仅为找到合适轿厢行走轮的材料,就测试了国内外20多种材料,经过500多次测试,才最终选用成本高出传统材料十几倍的高性能材料。”除此之外,“渤海之眼”还使用了强度为普通钢材4倍的特种钢材。

2022年,巨马迎来新挑战:在零下40摄氏度极寒环境中建造摩天轮。经反复论证试验,技术团队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120米高摩天轮采用耐极寒材料和极低温机电、电气系统适配。“独特的单边双立柱、辐条式转轮设计及巨大雪花图案,为冰雪大世界增添了独特氛围。”黄建文说。如今,“雪花摩天轮”已成哈尔滨“冬季美颜”新地标。

近年,巨马以地标运营思维做产品和服务,成为深圳、天津、重庆、苏州等国内数十个城市地标的缔造者。

能力跃升

“Made by JUMA” 坐稳“行业第一”

如果说技术自主是巨马的生存之战,那么,市场升级则是巨马的攻坚之战。“在海外布局供应链,是公司全球化2.0战略的必然选择。”马键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及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出海”可以促进企业能力跃升。

在巴西圣保罗坎迪多·波尔蒂纳里公园,91米高摩天轮俯瞰山水风光,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被当地称为“财富之轮”。这座拉丁美洲最大的摩天轮,由巨马制造。目前,不仅整个南美市场,全球50%以上的高端摩天轮,均由巨马设计建造。

眼下,全球摩天轮产业呈现“技术升级驱动体验转型、文旅融合深化区域竞争”格局,欧洲、北美与中国占全球市场六成以上份额,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需求上升,全球产能向多元化布局转移。

巨马不断加速疾驰,凭借强大的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从体系化、规模化全球布局,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向国际舞台。尤其是拥有无轴式摩天轮专利,使公司在相关业务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近年来,巨马出海明显提速,东南亚、拉美、中东是“第一战场”。

迪拜客商莫塔相中巨马,源于“渤海之眼”——获最高无轴摩天轮吉尼斯世界纪录。“超酷!”首次见到时,莫塔就被这枚巨无霸“戒指”震撼。他毫不犹豫将打造“全球最高(250米)摩天轮”的订单交给了巨马。“一匹骏马飞跃摩天轮巨环。”马键展示设计图,“迪拜方面一次性通过。”项目启用即惊艳世界。

马键带领公司团队参加国际展会。

如今,巨马已累计建造200余座摩天轮,“Made by JUMA”将浪漫送达全球。其探索不仅突破自身瓶颈,也打破行业“天花板”,10年间,企业年营收翻了10倍以上,坐稳全球行业第一宝座。

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巨马实现了新质生产力改造。“我们希望协同国内文旅游乐设备与服务企业一起‘出海’,把优质产品与服务送抵全球,带去圆满、美好和浪漫。”马键说,每个项目都是新开端,2025年营收有望实现20%至30%增长。

面向未来

超越“摩天轮+” 打造“双轮驱动”

当前,在国际上,荷兰、瑞士等老牌摩天轮企业在过山车、水滑道等细分领域横向发展;在国内,河南游乐设备制造基地崛起……巨马居安思危。

“行业发展变幻莫测,真正的挑战永远是下一次。”马键坦言,不少商业巨头已涉足摩天轮领域,巨马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如何再出发,考验战略智慧。

于是,巨马开启第三次新征程:2024年成功签约首个境外游乐园工程项目——柬埔寨西哈努克主题乐园。项目占地105亩,旨在为柬埔寨及周边游客提供集娱乐、文化、科技体验于一体的大型主题乐园。

“抓紧工期!”马键接通跨洋电话叮嘱道。“幸运之环”摩天轮项目已顺利合圆,360°全景体验即将开启。“时空旅行者主题乐园分5个主题故事,设有32个游乐设备。”马键说,企业不仅建造摩天轮,还承办整体乐园的设计、施工、建造、售后及运营。

“摩天轮+”催生新玩法,为城市带来人气流量,也是同质化环境下的突围。“我们坚持专业化路线,以‘摩天轮’为核心,地标性游乐设施为切入口,探索城市形象塑造、文旅发展新领域。”马键规划清晰,摩天轮市场正从“高度竞赛”转向“体验经济”,未来城市文化能级、吸附力竞争加剧,唯有绑定文化IP、商业生态与技术壁垒者方能穿越周期。

“这无疑对巨马释放了信号。”在游乐基因外,围绕摩天轮概念,可推出纪念品、衍生品、节日灯光秀等,形成特色“摩天轮经济”。

如今,巨马迎来新阶段——“制造+文旅”双轮驱动,目光从设备制造转向文旅运营,从供应商变为“一专多能”的运营商。

苏州金鸡湖畔“苏州之眼”在小红书上走红。

“双循环”布局正驱动巨马奔腾:迪拜订单催生轿厢空间定制化体系,应用于苏州金鸡湖“苏州之眼”改造;柬埔寨项目验证总包能力后,巨马在国内加速推进乐园EPC模式。马键坦言:“外循环倒逼技术迭代,内循环提供试验场,两者如摩天轮双轮共转。”

■记者手记

在城市之巅

“跳舞”

当国内一些制造企业在多元化的迷宫中迷失,巨马却以近乎悲壮的壮士断腕,专注于摩天轮和“摩天轮+”,在城市之巅“跳舞”。其进化史,是一部制造企业在小众赛道上“垂直深耕”的突围史。

10多年前,企业“断腕”转型时,传统设备制造深陷“低端内卷”,巨马放弃了稳定订单,押注技术门槛高、市场有限的高端摩天轮,风险巨大。这个大胆的决定也遭遇过激烈反对的声音,马键顶住压力,战略聚焦让巨马“孤峰突起”。

聚焦意味着直面硬骨头。“渤海之眼”“雪花摩天轮”惊艳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煎熬。材料要抵抗极端风压、海风腐蚀、极寒考验,上百次方案调整和力学测试的背后,是预算高企的重压。精密传动、大型轮毂加工、动态形变控制……每一项突破都是极限挑战。正是“偏执”的投入,最终换来59项国家专利筑起的技术护城河。

从设备商进化为“文旅架构师”,挑战更加艰巨。回转式太空舱开启“云端商务”,西哈努克主题乐园开启国际化,“摩天轮+”模式撬动流量经济,需开辟文旅运营、IP融合等全新领域。沟通协调成本陡增,项目周期拉长,资金沉淀压力巨大。“给我10分钟”“耐心等3天”,马键始终秉持13年前征战市场时的专注与勇气,面对未知满是笃定。

巨马的“双循环”飞轮转动不息:靠国内项目锤炼技术深度,借海外严苛标准倒逼创新广度。每一次技术突破和模式落地,都为巨马注入更强动能。当这些凝聚汗水与坚韧的“中国环”点亮世界各地的城市天际线,巨马书写的,不仅是从“塔尖”崛起的传奇,更是中国智造穿越周期的生动故事。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翁佳美 何丹 编辑:傅一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