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抗战烽火中的绍兴印记

2025-08-15 09:12

来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1937年起,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1938至1940年间,日军战机101次撕裂绍兴天空,250架次轰炸让万余民房化为焦土。1941年4月,日寇铁蹄踏破古城,绍兴各地相继沦陷。

“只要还有最后一寸国土,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上好最后一堂课”“冲过钱江,誓复失地”“不将热血洒神州,怎觅和平与自由”……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绍兴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和全球中华儿女一起,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空前团结起来,用血肉筑长城,谱写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循着历史印记,聆听稽山中学师生突围的故事、触摸后堡桥墩上斑驳的“誓复失地”标语、凝望墨城坞战斗中朱学勉用生命守护的地图册……共同拼出绍兴军民抗战的壮阔图景,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深入感悟绍兴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稽山中学抗日突围纪念碑。(资料照片)

铁蹄犯境

师生艰险突围“卧薪尝胆”

烈日灼灼,青灰色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稽山中学校园里,“稽山中学抗日突围纪念碑”11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纪念碑,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往事。

1941年4月16日的夜起初格外宁静。稽山中学师生赴觉民舞台观看爱国抗日巡演时,昌安门枪声骤起,当局称“有汉奸滋事”。校长邵鸿书决定第二天率师生返回平水显圣寺分部。

4月17日破晓,日军突袭破城。师生方知前夜警讯非虚,当即决意突围。为了避免牺牲,减少伤亡,邵鸿书决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让师生三五成队,由导师带领,分散向南门和会稽门间被拆除了的城墙残垣中冲出去。

晨曦微光中,众人借油菜花田与残垣掩护分路突围,陆续到达平水显圣寺分部。还未来得及缓口气,又听闻敌骑逼近,师生们只能饿着肚子继续转移。当晚清点人数时,发现约200人失踪,有的被俘、有的被杀……

尽管遭逢巨大变故,4月18日早晨,学校还是照常举行升旗仪式。邵校长重申“卧薪尝胆”校训精神,大声道:“只要还有最后一寸国土,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上好最后一堂课。”

4月19日,校方收到消息,日军进击诸暨,宁波陷落,日军的包围随时可能到来。经过校方紧急讨论,稽中师生决定在会稽山开展游击式教学,8人一组,由教师带领,分散在山区民房中上课,同时随时准备应对日伪“扫荡”和敌机突袭。6月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期举行学期考试。是年,高中春季毕业会考,稽中荣获全省第一。

日军铁骑踏过的远不止稽山中学这一处。侵扰和占领绍兴期间,日军大肆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使用生化武器等,特别是在诸暨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先后制造了“三江口大屠杀”“浬浦惨案”等多起暴行,大肆抢掠财物和矿产资源,实施伪化统治和文化侵略。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1989年,稽山中学校友会筹资立下这块纪念碑,供后人铭记。它们不仅是过往的伤痕,更是未来的警钟——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视当下;唯有传承精神,方能挺起脊梁。

浴血奋战

小村打响敌后抗日“第一枪”

盛夏时节,走进越城区东湖街道后堡村,历史的记忆再度被唤醒。后堡抗日纪念馆内陈列的烈士照片、戚里桥侧新立的朱铁群铜像、后堡桥桥墩内侧的“冲过钱江 誓复失地”8个斑驳黑字……无不诉说着绍兴人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故事。

后堡村一景。 赵婧赟 摄

1941年7月,中共绍兴县工委在后堡村胡家祠堂建立了绍兴第一支敌后抗日武装——皋北抗日自卫队。30多名队员以胡家祠堂为驻地开展军事训练,同时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与当地百姓建立起深厚情谊。为将这支抗日队伍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年9月9日中午,日伪军乘船偷袭后堡村,企图包围胡家祠堂。

“当时,看到日伪军入村,村民胡和尚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卫队报信,队长朱铁群当即下令转移,自己则来到祠堂门口用火力封锁戚里桥,阻击敌人。”后堡村党总支书记徐国志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为掩护队友安全撤离,朱铁群等5人当场牺牲。随后,日军又对全村进行搜捕,2名队员被捕后也惨遭杀害。其余20多名队员在村民掩护下成功撤离。

这场战斗,打响了绍兴地区敌后抗日武装的第一枪。英雄牺牲后,后堡村的村民们非常痛心,趁着夜色将朱铁群等人的遗体埋葬在附近小南池村的广福庵内,并集资竖碑纪念。

后堡战斗是抗战期间绍兴战场的缩影。1941年9月25日绍兴会战中,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师七十八团三营营长杨松林部与日寇展开空前激烈的白刃战,几乎全部壮烈殉国。1943年,金萧支队在诸南黄家店成立,先后取得奇袭孙家溪、墨城坞战斗、街亭战斗等胜利。1945年,浙东游击纵队在上虞区岭南乡许岙村与日伪军田岫山部展开决战,历时14个昼夜歼敌1000余人,攻克碉堡28座,最终歼灭敌军主力。

枪声远去,弹痕犹存。1997年,后堡村新建一座双向两车道石桥,取名“铁群桥”。1999年,绍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胡家祠堂,建起后堡抗日纪念堂。2020年前后,村里打造起朱铁群铜像等多处红色节点,还在纪念堂内设置理论宣讲室,让世人更好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往事。

英雄不朽

大队长倒在战斗最前线

2025年8月,烈日下的诸暨墨城坞战斗旧址静默无言。81年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朱学勉在这里打响了生命的最后一战。如今,烈士洒下的热血,早已化作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精神印记。

诸暨市档案馆的库房里,一本泛黄的地图册静静躺着。封面、边角已磨损发卷,内页里夹着一张纸,记录着这本地图册的来源。1959年,陈高坞村民金国樑在家中发现这本标注着作战路线的地图册,上面清晰注明为朱学勉所用。这本地图册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一位抗日英雄的热血人生。

20世纪30年代,原名应端贤的宁波青年朱学勉在上海以笔为戈,发表各类抗日诗文。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临危受命担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1942年日寇占领诸暨,朱学勉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化身“朱师傅”在浬浦镇以卖豆糕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朱学勉所用地图册。 赵婧赟 摄

1943年12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成立,朱学勉担任第一大队大队长,转战于群山之中。第二年5月27日,日伪军千余人进犯,朱学勉率领队伍在墨城坞苦竹尖阻击,先后多次打退敌人冲锋。下午3点,敌人投入数百兵力向高地发起猛烈冲锋,激烈的战火中,身处最前沿指挥的朱学勉不幸中弹牺牲。

此仗的胜利,巩固了诸北抗日根据地,扭转了金萧地区的斗争局势。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朱学勉烈士,当地把他生前经常去宣讲的忠义中学更名为学勉中学。如今,朱学勉战斗过的地方已成为红色地标,人们在那里建立了朱学勉纪念馆。学勉中学的围墙上,朱学勉烈士的浮雕和他对青年学生的寄语,一直激励着师生们。以学勉命名的学勉路,也在无声地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朱学勉烈士纪念馆。 赵婧赟 摄

在学勉中学,清明祭扫朱学勉烈士墓已成为每年固定的德育主题活动。学校还充分挖掘朱学勉等革命英烈遗作、书信的育人功能,开发成红色思政课程。每年开学,学生们的入学第一课是听老师讲述朱学勉的英雄事迹。为了让同学们学习传承朱学勉的精神,学校还编写了有关朱学勉等革命英烈事迹的著作,并开发成育人课程。

在抗日战争这场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绍兴儿女为了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颂歌,涌现出无数“朱学勉”式的英雄人物。此前,民政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任光、何云、梁雨亭、宣侠父、左克、蒋志英、严洪珠、观杰8名绍兴籍英烈名列其中。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墨城坞的枪声早已远去,但朱学勉的精神却在琅琅书声中获得新生。从战火中的地图册到和平年代的教科书,从浴血奋战的战士到勤学苦读的学子,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如校园里的常青树,年年吐翠,生生不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何超群 张诗纯 赵婧赟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