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绍兴犭央犭茶湖,片片荷叶掩映下的浅滩处,悄然现身的单月苔是生态爱好者们争相记录的主角。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珍稀苔藓,用微小身影映射着运河生态的大变迁。
“这是水生态系统的‘活体检测仪’。”8月14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杨坤指着苔藓解释道,“单月苔对水体纯净度极为敏感,这是运河水质持续改善最直接的生物‘证据’。”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笔下的犭央犭茶湖,自古就是浙东运河的重要调蓄枢纽,其水质与运河生态息息相关。去年以来,杭州师范大学吴玉环教授团队在浙东运河水系越城区段发现了包括单月苔在内的多种苔藓新记录。其中,在犭央犭茶湖意外发现的单月苔,是首次在浙江被记录。
这些不过指甲盖大小的生命,正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重生的故事。
波光粼粼的浙东运河。 特约摄影师 余芳良/摄
上世纪90年代,伴随快速的工业化进程,运河水系饱受污染之苦。富营养化的水体、滋生的蓝藻,让“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诗意景象一度褪色。
转机始于“两山”理念的提出。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绍兴统筹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文化遗产创新活化和绿色产业多元融合三篇文章,编制水系综合保护与治理规划,创新建立联防共治机制,实施“拆、截、治、清、修、管”六大工程综合治理运河,持续推动运河水质向好。数据显示,近5年来浙东运河(绍兴段)县控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这一成效,让越城区“人水和谐共生”实践入选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成为全国河城共生治理的示范样本。
变化正在水岸间生动上演。2024年总投资390.2亿元的浙东运河(越城段)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全面启动:西段,黄酒小镇将古法酿酒融入数字文旅;东段,鉴湖湿地公园与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带比邻而兴。浙东运河文化园、陆游故里提升工程等文化地标相继落地,千年文脉在发展中传承弘扬。
在“手工黄酒第一村”越城区东浦街道南村村,87岁老党员陈荣富每天都要到运河边走走。看着清澈的河水中鱼虾嬉戏,老人总会情不自禁哼起村歌:“我家在南村,鱼虾欢跳水清净……”他说,现在的运河比年轻时更有活力,连游客都羡慕这“醉里水乡、戏里水乡、梦里水乡”的生活。
夕阳熔金时分,“AI河长”——无人机如银鸥掠过浙东运河。俯瞰处,乌篷船犁开澄澈的波光,惊起白鹭掠过“水下森林”,翅尖划出优美弧线。桨声欸乃处,“轻舟八尺,低篷三扇”的诗意穿透时空,扑面而来。
从一株苔藓到整个水系,生物多样性正在成为最可感的生态答卷。今天的浙东运河正以其生生不息,演绎新时代的“镜中游”。
作者:记者 何超群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