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
——我市各界热议《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下)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涓滴浸润,终成磅礴。
连日来,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持续热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光芒与实践伟力,在古越大地激荡起强烈共鸣。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扛起守护千年文脉、推进创新创造的时代使命,持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将精神感召力转化为创新实践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让新时代文化伟力辉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路。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片以生动故事,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探索。
“这不仅是历史回溯,更是方向指引。”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副教授卓光平深有感触。回望浙江20年文化建设历程,他深刻体悟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内在要求”的磅礴力量。他以绍兴名士文化为例阐释道,千百年来,绍兴名士精神凝聚的“精神血脉”“思想学脉”“诗赋文脉”,熔铸成务实、坚韧、创新、开放的城市气质,这股生生不息的“精气神”,正是支撑绍兴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面向未来,如何把历史赐予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开拓未来的不竭动力?答案就在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专题片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推进文化建设的宏阔视野,让我们领悟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的方法论。”市文广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夏永江对总书记这一重要指引感悟尤深。近年来,绍兴正是以此为遵循,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制度革新、文化传承、业态创新、产业联动、政策激励,持续放大“文商旅促融合”综合效应。面向未来,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再深化”决策部署,做深做实“文化+”文章,加快走出以文强产、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新路子,赋能文化发展新活态。
“总书记讲的‘无中生有’,是我们创新创造的‘法宝’。”绍兴绘璟文化市场部主管尉韦媛留意到专题片里的黄酒镜头,她指着黄酒奶茶、黄酒棒冰等产品笑着说,在绍兴,文化植入历史经典产业迸发创新火花:古越龙山“只此青绿”系列、会稽山“兰亭”IP以及层出不穷的黄酒跨界衍生品,让千年黄酒成功“出圈”,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这个“法宝”是经典产业常青之路,我们要活学活用。
看到专题片中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来到诸暨枫桥的场景,枫桥镇党委书记何曙升思绪万千:“在浙江工作期间,总书记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探索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在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下,‘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何曙升表示,将统筹“枫桥经验”与“枫桥经济”,推动治理优势向发展胜势深刻转变。
“最需要文化的还是基层特别是农村。”总书记的嘱托,省级文化特派员、绍兴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祥平铭记于心。在滨海新区沥海街道潭许村,她以绍兴莲花落为纽带,将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熔铸一炉:开设课堂、创作作品、打造“村晚”,村民变主角,村庄火出圈。而莲花落呢,也在乡亲们的传唱里接了地气,吸足了养分,变得更有滋味了。看着文化一点点改变着村庄的模样,陈祥平觉得浑身是劲,想一直干下去!
在嵊州,“嵊州村越”总导演姚华江同样践行着艺术扎根基层的理念。第三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中,近千名“草根”选手上台比拼。他说,戏曲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扎根乡土、服务百姓、赋能乡村的文化力量,在新时代焕发出联结情感、激活乡村、共富民生的独特魅力。他的梦想是让“村越”的舞台从嵊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惠民,枝叶关情。2024年4月,浙江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如今,绍兴110多名高素质人才如春风化雨,将优质文化精准滴灌至田野乡间,生动践行着习近平文化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期许。
从守护千年文脉到激活产业动能,从凝聚精神力量到普惠文化民生,绍兴实践深刻印证:当沉睡的文化被唤醒,涓滴之流汇聚成推动发展、滋养幸福的源头活水。面向未来,绍兴必将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持续探索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打造高水平文化强市,让文化的力量奔腾如潮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绍兴智慧和力量。
作者:记者 裘 玮 赵婧赟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