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长三角41市上半年GDP增速排行榜揭晓,绍兴并列第二位

2025-08-08 14:16

来源:

随着各地相继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长三角41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悉数出炉

数据显示,舟山以6.9%位居41市增速第一,合肥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31市跑赢全国5.3%

榜单上还有哪些看点?一起来看。

01

万亿城市总量均超5000亿

多个城市出现“首次”突破

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8%,持续发挥着经济增长强引擎作用。

具体到长三角41市经济运行上看,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以5000亿、4000亿、3000亿为整数,形成多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万亿城市组成的“领跑”阵营。2024年,长三角万亿之城已达9座,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和常州,它们位于榜单前列,且上半年经济总量均超过5000亿。

记者注意到,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南京是首次突破9000亿,常州首次突破5000亿.

总体来看,九座万亿之城经济总量达94477.86亿元,约占长三角地区的57.6%、全国的14.3%,发挥着“头雁带动”作用。

第二梯队是4000亿到5000亿之间的城市,既有准“万亿之城”温州和徐州,又有增速领先的绍兴。上半年,绍兴首次突破4000亿。

温州和徐州明确提出2025年冲刺万亿GDP的目标,谁能率先晋级?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梯队是3000亿—4000亿的城市,共有6个,分别为盐城、扬州、嘉兴、泰州、金华和台州。

其中,金华首次突破3000亿。半年经济总量超3000亿,意味着城市或地区从“发展中经济体”向“成熟经济体”转型。随着金华的突破,上半年GDP破3000亿的城市,长三角共有18座。

接下来,便是3000亿以下的梯队。在这个梯队中,滁州和湖州是首次在半年突破2000亿。

从长三角41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与2024年排名相比,整体格局保持稳定,但也有一些城市排位发生变化。

具体来看,南通赶超合肥,从第8位上升到第7位;盐城、滁州各上升1位,分别从第14位到13位,从25位到24位。榜单上城市间的“你追我赶”,是长三角一体化强劲活跃增长的生动缩影。

02

舟山增速第一,绍兴、淮安并列第二

31市跑赢全国

说完了总量,再来看增速。

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为5.3%。长三角41市中,有31个市跑赢了全国。其中,舟山以6.9%位列榜首,绍兴、淮安并列第二,增速为6.8%,台州、丽水、黄山并列第三,增速为6.6%。

总的来看,增速超6%的城市有14个,分别是舟山(6.9%)、绍兴(6.8%)、淮安(6.8%)、台州(6.6%)、丽水(6.6%)、黄山(6.6%)、金华(6.4%)、芜湖(6.4%)、湖州(6.3%)、马鞍山(6.3%)、徐州(6.2%)、宿迁(6.1%)、宣城(6.1%)、铜陵(6.1%)。

从城市所属的省份来看,江苏有3个,浙江有6个,安徽有5个。

舟山、绍兴、淮安为何能领跑长三角41市?

梳理发现,主要得益于工业、新兴服务业和投资的快速增长

一是工业“顶梁柱”作用显著。

上半年,舟山和绍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居浙江省第一、第二。

先看舟山。上半年,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居浙江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3.9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力生产供应业、船舶修造业、石油化工业等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增速分别为28.7%、24.0%、8.2%,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个百分点。

再看绍兴上半年,绍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居浙江省第2位。其中,新兴行业实现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电光源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4%、35.7%和34.6%。

最后淮安,上半年淮安工业生产较快增长,重点行业有力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8.9%、8.8%和7.5%。分行业看,列统的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8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3%,有力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二是新兴服务业成为新引擎。

上半年,舟山和淮安的第三产业增速均超7.5%,绍兴第三产业增长7%。

具体来看,舟山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居浙江首位,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个百分点。

淮安借势“苏超”的火爆出圈,通过策划专题旅游产品,推出便民惠民举措等,以优质文旅供给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将球迷变成游客,将流量变成“留量”。上半年,淮安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9.0%和9.9%。经初步测算,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640.5万人次,增长13.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4.2亿元,增长12.8%。

绍兴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6.4%。

三是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上半年,舟山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高于全省平均5.9个百分点;绍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2%;淮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2%。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76个,协议引资额2740.5亿元。

03

合肥增速领跑万亿之城

芜湖加速“起飞”

上半年,在9座万亿城市中,合肥以6%的增速位居第一,苏州(5.7%)、杭州(5.5)、南通(5.8%)、常州(5.8%)增速高于全国。

策叔注意到,这是合肥继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后,增速再次位居长三角万亿城市之首。

放在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总量20强中来看,合肥6%的增速,同样位居第一。

合肥凭什么能?

先来看上半年合肥的两组数据:

一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二是货物贸易进出口增幅22.8%,出口增幅22.1%。在长三角万亿城市中,以上数据均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工业和外贸是合肥领跑的关键。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上半年,合肥“工业引擎”强劲,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和20.4%,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10个百分点。目前这几个主导产业已构建起完整布局,整体规模达千亿级,集群优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坚持新质生产力引领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2%,较一季度加快12.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8.0个百分点。1—5月,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8.2%,对规上服务业贡献率达41.5%。

技术创新让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快速发展,成为合肥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上半年,合肥实现出口200.7亿元,增长30.7%,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出口增速分别达114.7%、71.8%,对外贸发展形成关键支撑。

同在安徽,芜湖的增速也十分亮眼。

上半年,芜湖以6.4%的经济增速排在安徽省前三,居长三角前列。

分析发现,芜湖工业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55.8%。全市规模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5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72.2%。

同时,芜湖市场消费持续回升,进出口增长较快。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19亿元,同比增长6%。全市进出口总额825.12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出口684.22亿元、增长22%。

04

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实际上,芜湖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活跃的一个缩影,也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一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4.4%。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3%和11.2%,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3和3.2个百分点。

二是新型消费浪潮澎湃。

比如,江苏“苏超”流量带火消费,“赛事经济”叠加“以旧换新”,各市消费增长较为亮眼。

江苏城市“半年报”中不少专门提到“苏超”效应。整体来看,盐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领跑13市。紧随其后的徐州(7.0%)也表现抢眼。受“苏超”利好,南京体育业营业收入增长19.3%,常州限额以上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行业零售额增长25.5%,南通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0.2%和14.0%。

浙江“浙BA”火热开赛,“百县大战”预选赛如火如荼,各市推出一系列“体育+消费”活动,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文娱消费持续升温,品质型消费增长加快。

三是外贸韧性强活力足。

比如,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外贸发展态势最具代表性。上半年上海外贸进出口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展现韧性与活力,可以用5个带“5”的数字来概括。

第一个是“5”,从月度走势看,上海市进出口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

第二个是“50”,与上海之间外贸规模超50亿元的贸易伙伴达50个;

第三个是“500”,上海市外贸增速进一步加快,半年进出口增加值超500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量,推动上半年外贸进出口规模站稳2万亿元台阶,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

第四个是“5000”,上海市深度融入全球产供链体系,上半年有进出口记录的7700多个商品中,近5000个实现增长,品类涵盖电子零部件、重要装备等,贯穿了产业链上中下游。

第五个是“50000”,上海市外贸经营主体稳中有增,上半年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超5万家。

金华是外贸大市、市场大市,外贸出口依存度居全国前列,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凸显韧性。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086.8亿元,同比增长20.1%,分别高于全国、浙江省17.2和1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533.7亿元,同比增长20.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4和11.5个百分点,占全国、全省比重3.49%和21.9%,对浙江省增长贡献率达44.8%。

这些新特征,推动长三角41市经济“含新量”“含金量”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迸发。

进入下半年,“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长三角三省一市的41市要全力拼经济,以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展所长,共同扛起长三角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责任与担当,答好2025年“下半程”发展考卷,为“十五五”开局夯实基础。

(内容来源:决策杂志)

作者: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