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女士发现自己14个月大的小宝发烧了,用了3天退热药,热度还是反反复复降不下来。于是她带着小宝来到了医院。儿内科严菊英诊疗组长接诊后发现,小宝的症状并非普通感冒或流感,而是露出“川崎病”的端倪,但和既往诊断的川崎病不同,小宝的炎症指标不太高,也没有标志性的皮疹、黏膜充血症状。
与家长详细说明病情后,严医生建议小宝立即住院治疗。经过常规抗感染治疗,小宝还是持续最高37.8℃的低热,这进一步指向了川崎病的诊断。为此,钟永兴主任专门组织科内医生进行了病例讨论,初步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
治疗过程中,小宝被确诊为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复查心脏B超提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再次印证了此前的诊断。在诊疗组医生的精准治疗下,小宝顺利退热并出院,目前门诊随访冠状动脉瘤逐渐缩小中,后期按时来院复查即可。
01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KD常累及冠状动脉,若未及时治疗,患儿可发生冠脉损伤(CAL)。它以独特的发热、皮疹、黏膜充血等症状组合,成为了儿科医生眼中的“红色警报”,但该病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因此极易被忽视。
02 如何识别典型川崎病?
当孩子出现这些信号时,应当警惕川崎病:
▪ 持续高烧:体温持续39℃-40℃超5天,退烧药效果差;
▪ 全身皮疹:躯干、四肢出现不痒的红色斑丘疹;
▪ 双眼充血: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区别于结膜炎);
▪ 口唇皲裂:出现草莓舌、口唇干裂渗血;
▪ 四肢改变:手足硬性肿胀→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
▪ 颈部肿块: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如果孩子有以上这些典型表现,爸爸妈妈们一定要高度警惕川崎病的可能。此外,川崎病的狡猾之处在于,它还有一类症状不典型的、难以发现的类型,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结果来判断。
患儿可仅仅只有发热,或伴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可以没有皮疹,也可以没有“杨梅舌”,如果临床医生缺乏一定经验的话,就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专家提醒:
1.如果您的孩子出现持续发热、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到儿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小婴儿不明原因发热≥5天,建议完善心超检查,避免漏诊。
2.对于川崎病患者,尤其是存在冠状动脉瘤的患者,均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定期接受血常规、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目前急性期KD标准治疗方案需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因此建议患儿在输注丙球11个月内不要接种活疫苗,以免影响疫苗效果。
(内容来源:绍兴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