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地下空间,原来这么好玩。
自7月10日开放以来,绍兴越城区的蕺山、府山、越王城三大纳凉点人气高涨。从非遗技艺展演到公益便民服务,从人防研学课堂到红色电影展播,一系列日常服务与特色活动的叠加,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人防工程,蜕变为今夏市民避暑休闲、汲取文化养分的“限定网红打卡地”。
暖心服务,一边纳凉一边享受
上周五,一场别开生面的纳凉市集在蕺山人防工程内热闹开市。17个特色摊位沿通道依次排开,会稽砖砚的古朴纹路、绍兴棕榈叶编织的灵动造型、锡器的温润光泽与山阴竹刻的细腻刀工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流动的非遗画卷。
棕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志刚指尖翻飞,一片普通的棕榈叶在他手中瞬间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蚱蜢,引得前来乘凉的小朋友驻足围观。面塑艺人则专注地仿照手机图片,捏制出身着解放军制服的小人偶,与防空洞的历史底蕴巧妙呼应。地道农产品摊位前同样人头攒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绍鸭禽业的咸鸭蛋是最走俏的农产品,刚摆上展台就被市民一抢而光。
地下市集
此外,绍兴市炉峰慈善联合会康乃馨志愿服务队在此次非遗纳凉市集上设立了3个摊位。考虑到前来纳凉的市民以老年人为主,此次志愿摊位提供理发、口腔健康检查、裁剪、眼部护理、按摩等7项贴近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便民服务,给市民的纳凉时光增添一份温暖。
“理发师手艺很好,服务还免费,真是太贴心了。平时去理发店还要排队,在这里纳凉的时候就能把头发理了,方便!”经常来纳凉点避暑的市民秦阿姨说。纳凉点焕然一新,秦阿姨很是惊喜:“以前来这里就是坐着和人聊天,现在既能看表演,又能享受服务,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生动课堂,在地下25米开讲
与蕺山纳凉点的市井烟火气不同,位于地下25米的塔山人防工程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人防探秘课”上周六拉开帷幕。下午2点,50余名小学生及家长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沿着地下通道缓步前行。通道两侧整齐排列的砖石砌体、斑驳墙面上留存的历史印记、玻璃展柜中陈列的年代久远的文物,都引得孩子们频频驻足,好奇地发问。
地下课堂
“大家猜猜看,当年的绍兴茶厂坐落在现在的哪个位置?”讲解员抛出问题,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抢答。“没错,就是现在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所在地!”随着讲解深入,一个个尘封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原来这里不只是乘凉的地方,还是保护我们的地下堡垒!”一位参与研学游的小朋友说。
据统计,当天两场研学活动共接待近120人。“这样的实践课比课本生动百倍,孩子亲手触摸历史的砖石,比单纯看书本印象深刻得多。”陪着孩子一同来参观的家长周女士说道。
今年,塔山人防工程正按计划进行封闭升级改造,因此今年该纳凉点暂不对外开放,但是位于地下25米的人防工程研学游活动继续进行。按计划,今年暑假共组织3次研学游。除了7月份这场,8月份还将举办两场,以让更多孩子了解绍兴人防发展历程。
多元功能,托起顶流地下空间
除了研学游和纳凉市集,今年,绍兴市国防动员办公室设置了许多特色活动,让市民的纳凉时光有了更多的趣味。早在7月20日,蕺山人防工程纳凉点就化身“红色记忆港湾”,《地道战》《英雄儿女》《1921》等经典红色影片轮番放映,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据了解,8月10日起,红色放映厅还将继续放映《钢铁战士》《长津湖》《金刚川》等影片,持续为市民送上红色文化大餐。
作为今年重点打造的纳凉场所,蕺山人防工程无疑是三大纳凉点中的“顶流”。这里精心设置的怀旧书屋、儿童游乐区、活动室等功能区域,精准匹配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怀旧书屋里,上世纪的暖水瓶、煤油灯、年画等老物件陈列其间,勾起不少市民的青春记忆。市民黄女士兴奋地掏出手机,拍下这个特别的角落。“看到这些老物件就想起小时候的时光,下次要带我家孩子来这里看看。”
“从单纯避暑到多元服务,人防工程正成为承载民生温度与文化厚度的公共空间。”绍兴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清凉一夏,乐享纳凉”主题,后续还将推出科普宣传、健康咨询、书画展等活动,“我们希望市民在清凉中感受文化魅力,让这些‘地下宝藏’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俞姝萱 文/摄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