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诸暨市疾控中心提供。
夏季雨水充沛,野生蘑菇也进入生长旺盛期。前不久,绍兴诸暨市中医医院收治了几名因食用野生菌菇中毒的患者。经了解,几名患者误食的蘑菇或为亚稀褶红菇,该种菇类是我国引起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剧毒蘑菇之一,致死率较高。
7月初气候湿热,因为想念家乡的一口“菌子鲜”,在诸暨务工的阿力于是上山采蘑菇,当天收获还不小,很快就采了满满一箩筐。烧好晚饭后,热情的阿力还特意喊来工友一起品尝。酒足饭饱之后,一行人各自回住处休息,没想到一个小时后,几人都感到身体不适,上吐下泻了一晚上。本打算“挨过去”,哪知第二天一早,几人症状加重,浑身无力、疼痛难忍,只好立即赶往医院。
“一听说他们是吃了野生蘑菇以后才这样,我们立即就启动了应急预案。这是明显的中毒症状,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诸暨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章捷回忆,当时,几人中有个别症状稍轻,自述吃完没多久就吐掉了,另外几人被转进了重症监护室进行血液净化、解毒、护肝降酶等治疗。
“其实我们在老家经常去采野蘑菇,有时吃了以后也会吐,但很快就没事了,习惯了。”一开始,症状稍轻的患者云淡风轻地对护士说,配点药带回去吃就行。但化验报告让医护人员忧心不已,几人的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数值急剧上升,超正常人的5倍以上。与此同时,几人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也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人还因为呼吸困难上了呼吸机。幸好经过医院紧急抢救,几人最终转危为安。
记者从诸暨市疾控中心了解到,经过省里专家辨认,这几名患者食用的可能是亚稀褶红菇,一种剧毒蘑菇。亚稀褶红菇的菌盖直径约6至12厘米,表面呈灰白色、浅灰色、煤灰黑色,成熟后菌盖中部会向上翻卷,边缘没有明显的条棱。菌肉和菌褶均呈白色,受伤后则变红,菌柄粗短,表面灰色。简单来说,亚稀褶红菇的典型特征为:“灰帽子(菌盖)、灰裤子(菌柄),伤变红(受伤变红后不变黑)”。因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火炭菌”(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且经常生长在同一环境,极易误采误食引起中毒。
据悉,亚稀褶红菇中毒潜伏期短,一般为10分钟到2小时,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患者在胃肠炎期后会发展为横纹肌溶解,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并伴随肌痛、乏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有些患者还会出现酱油色尿,严重者会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最近浙江下过几场雨,温湿度条件很适宜菌类生长,绿化带、树林、河边草丛等地方经常可见野生蘑菇。诸暨疾控中心提醒,不要捡食野生蘑菇!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或剩余的蘑菇样品,请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从而针对性实施救治。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记者 翁佳美 见习记者 倪辰睿 通讯员 楼婷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