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孩子们脱离学校规律饮食,在家中开启胡吃海喝模式。冰镇饮料当水喝、夜宵火锅配冰淇淋……这些看似惬意的夏日操作,却让医院儿科急诊室迎来急性胃肠炎的高发季。医生呼吁家长:应重视儿童暑期饮食安全,筑牢健康安全防线。
“医生,快看看我儿子!”近日凌晨2点,绍兴市中心医院马鞍院区急诊室冲进一对父子。9岁的浩浩弯腰捂着肚子,面色苍白如纸,额头布满冷汗。父亲描述,当天晚上孩子随家人吃火锅后,连吃两个冰淇淋,又喝了大半瓶冰可乐,到了半夜便开始腹泻,出现三次呕吐并伴有剧烈腹痛。儿科副主任医师茅慧萍查体发现,孩子脐周及上腹部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最终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补液、解痉治疗后症状缓解。
这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近一周,绍兴市中心医院总院、马鞍院区以及柯桥区中医医院的儿科接诊的呕吐腹泻患儿激增,多数与冷饮过量、饮食混搭或食用隔夜食物有关。茅慧萍解释,儿童肠道壁薄,菌群稳定性差,冷饮突然刺激可使肠道温度骤降4℃以上,轻则引发功能紊乱,重则造成肠套叠等急症。“马鞍地区外来工作者较多,暑期异地团聚家庭增多,孩子适应新环境期间,生冷食物刺激更易诱发疾病。”她说道。
如何让孩子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远离胃肠危机?柯桥区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王学明给出预防措施:冷饮需遵循“三不”原则,即不空腹食用、不与热辣饮食(如火锅)混吃;隔夜食物必须“清零”,尤其是凉菜、海鲜、豆制品等高风险品类;异地生活前三天,建议让孩子暂缓尝试当地生冷特产,给肠道适应期。
“沙门氏菌是夏季消化道感染的头号元凶,而手部卫生是第一道防线。”绍兴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培林表示,儿童玩水、接触宠物后,需用肥皂搓洗指缝和掌心满20秒,这一简单动作可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若已出现呕吐腹泻,家长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第一步,禁食1-2小时,随后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第二步,用温热毛巾敷贴腹部缓解痉挛,并记录呕吐及大便频次、性状;若出现高热、血便、尿量锐减或精神萎靡,需立即送医。
夏季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此时过量冷饮会抑制消化功能,为病原体创造可乘之机。“守住‘入口关’,才能守住健康。”徐培林说,通过科学饮食管理、规范手部卫生习惯,孩子们完全可以在享受假期欢乐的同时,远离急诊室的困扰。
(越牛新闻综合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