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29岁的程序员小李(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因单位组织的肠镜检查被确诊为乙状结肠黏膜内癌变——直径3.5厘米的息肉已出现早期癌变征兆。所幸绍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团队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显示切缘阴性,成功阻断癌变进程。
“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和癌扯上关系?”面对诊断结果,小李至今难以释怀。绍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生詹雅珍在复盘病例时发现,患者家族并无肠癌病史,但患者长期沉迷烧烤、火锅等高脂饮食,又酷爱奶茶等甜腻饮料摄入,叠加久坐办公少运动的恶性循环,为肠道埋下了隐患。
“青年肠癌患者近几年增长了不少,80%早期无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便血、腹痛才就医,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詹雅珍透露,门诊中有着小李同样经历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前不久她就为一名26岁患者切除了3个癌前息肉,对方同样自述奶茶当水喝、排便靠忍耐。
而一组数据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是普通息肉的30倍。“像小李这样的黏膜内癌,若未及时处理,一年内就可能突破黏膜层引发扩散。”詹雅珍说,青年群体对肠癌的认知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认为年轻无需筛查,二是将便血误判为痔疮,三是忽视排便习惯改变的预警。她提醒,若出现大便变细、排便次数莫名增加、体重骤降超5公斤或20岁后首次出现痔疮出血,必须高度警惕。
如何打破年轻体壮就不会有疾病缠身的谬论?詹雅珍建议,有肠癌家族史者应从25岁起每三年进行肠镜筛查,肠道炎症患者需在确诊后一年内复查,普通人群则应在40岁前完成首次检查。同时,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控制奶茶、甜饮料等高糖食品,增加膳食纤维与运动量,避免久坐导致的肠道蠕动减缓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更是刻不容缓。
“肠癌可防可控,早期发现治愈率极高,但晚期生存率不高。”詹雅珍呼吁,年轻人切勿因“怕麻烦”或“讳疾忌医”耽误筛查,不放心的可以进行肠镜筛查,让“意外”止于萌芽。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