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绍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的重要决策。近日,绍兴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县两级媒体开展“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全媒体新闻行动,深入探访各地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生动实践。今天,推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在基层——市县两级全媒体新闻行动》第二期。
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 记者 倪 卫 摄
这几天,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好消息频传:基地首个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项目——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1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及中间体创新研发产业基地项目顺利开工;对接中试项目累计突破200个,攻克关键工艺6项……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的鼎力相助,让许多企业少走了弯路。
近年来,绍兴聚焦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产业体系向新提质、创新体系向实挺进、平台主体向高跃升。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深入践行“科创+产业”“科创即产业”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便是这个协同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2022年,上虞建立起全国首个新材料领域市场化运营的中试基地——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该中试基地聚焦高分子材料、能源和催化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新材料产业方向,为相关企业、高科技人才项目提供产业转化解决方案。“我们于2023年5月与基地签订入驻协议,同年12月就完成中试装置建设并开始试验。”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基地帮助下,项目试验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产业化进程。
产业要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解决产业适配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卡脖子”技术攻关难等问题,上虞把目光投向了人才密度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校院所,实行“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优势学科,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这其中,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是一个典型代表。
走进该研究院,各个实验室内都活跃着研发人员忙碌的身影。绍兴兴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帅正在和科研人员交流最近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我们与研究院的合作,已经深入到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进等各方面。”刘帅说。在研究院科研团队的协助下,企业效益有了显著提升,如最近推进的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开发项目,预计能增加产值5亿元。
自2019年落户上虞以来,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已引进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15个科研团队。近3年,该研究院与绍兴市内20多家企业实现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帮助企业增收超13亿元。
数据显示,目前,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集聚3所应用型大学、12家大学研究院、3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形成了“曹娥江实验室+在虞高校及大学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良好的创新生态,也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配套服务的持续完善。为打破区域、行业、产业界限,让政府端、企业端、科研院所端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早在2018年,上虞就启动建设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这个集“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高能级科技创新综合体,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合作模式打造,逐渐成为引领主导产业规划设计,推动产业链双向延伸,培育优质项目生成的重要阵地。
在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研公寓、产业展示馆、项目孵化楼、护企优商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中心已入驻项目及企业20家,集聚7家研究院,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00多人。
今年以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还创新开展“网格联企、增值服务”行动,“面对面”“一对一”走访企业,了解项目建设、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构建起全新的科创评价体系,从企业科研创新投入、研发能力、硬件设施、市场份额、专利数量、产值贡献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形成创新能力“六边形图”,有针对性制定“一企一策”帮扶计划。
一系列阻碍产业创新发展的“堵点”被一一疏通,也让当地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今年1至5月,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825.96亿元,同比增长10.51%。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存瑞 倪 卫 张诗纯 范文忠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