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东湖景区新发现“越州屏障”摩崖刻石,刻石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陶濬宣书写。日前,东湖景区文化研究者冯奇枫对发现的这处刻石作了详细研究,认为这是陶濬宣早年作品,这处刻石堪称东湖的“珍宝”。
“越州屏障”摩崖刻石全景。(周能兵 摄)
刻石在半山悬崖
水电工无意中发现
昨天上午,记者在东湖景区看到了这处摩崖刻石,它位于扬帆舫背后,在东湖景区机房边绕门山的半山悬崖上,高约10米。记者在东湖景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登上梯子,爬上悬崖,看到了这块刻石。
刻石呈方形,摩崖上方题额“越州屏障”4个大字,系横列,为隶书字体,下方题记为楷书,有10竖行,每行4字,共40字。“越州屏障”刻石笔力雄劲,气势雄伟,落款处有“陶濬宣勒”的字样。刻石上方,绿意盈盈,白云悠悠,更显得摩崖刻石之壮观。由于前两天下雨的缘故,这处刻石半边还有汩汩小溪从上面流淌。
今年4月3日下午,东湖景区水电工姚志良在接水管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块四四方方的刻石。“当时,还有青藤遮住一半字迹。我拨开青藤,看到了‘越州屏障’‘光绪四年’‘陶濬宣勒’这几个字,便立即在梯子上拍下照片,并将它发到东湖景区文化研究群”。昨天下午,姚志良来到现场,指着半山腰的刻石说。
姚志良告诉记者,他当时看到这处刻石时,感到十分惊讶,拨开青藤时,看见了“陶濬宣”的名字,于是就拿出手机拍了照。他在拍“越州屏障”摩崖刻石时,是贴着梯子拍的,因此,没有拍下全景图。
冯奇枫对记者说:“我当时看到这张照片后,觉得这是东湖居士陶濬宣的真迹,其价值高。我查阅了《绍兴县志》《绍兴市志》《绍兴文物志》等地方史志,虽载‘越州屏障’刻石其名,但未见刻石题记内容,且记载有不对的地方,有的志书上说,这一摩崖刻石为陶濬宣筑堤营造东湖时所题。但事实上,这是陶濬宣于光绪四年(1878年)所刻,陶濬宣营造东湖已是1896年的事了,可知前辈学者并未亲见此摩崖真迹。”
刻石保存完好
是严禁私凿的告示
冯奇枫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硕士,前年来东湖景区工作后,一直潜心研究东湖历史。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对“越州屏障”刻石进行详细研究。
他认为,目前存世的陶濬宣书法多为其晚年作品,集中展现其“五十以后书”的晚期风格,而其早年作品则留存不多,“越州屏障”摩崖的发现,对研究陶濬宣早期书法艺术有着重要价值。他还仔细研究了刻石上的40个小字,并对此进行了解释。
记者发现这处刻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共有44个字。记者根据冯奇枫研究的成果,仔细辨认了这上面的小字,并请教了相关书法家,这40个字为:“伊山赫赫,为屏於越,皇矣宪条,私凿无贷,荐绅董者,镌此崖石,地久天长,传示靡极,光绪四年,陶濬宣勒。”
<<<上接A01版 大意为,此山赫赫有名,是越州屏障,现明确规定,严禁采石;私自采凿,决不宽恕。镌刻此规,天长地久,流传告之,永无终极。这其实是青年陶濬宣保护“越州屏障”、保护东湖环境的一篇告示。
“君看绕门山,峭壁列屏障。”清代学者齐召南也曾将东湖绕门山誉为屏障,陶濬宣在绕门山上留下“越州屏障”刻石,是对该山地理位置的重视。东湖绕门山在古代是城市东边的战略要地,又在大运河边,如越之屏障。
50岁后,陶濬宣以独特的眼光相中东湖,他筹集银洋8000元,筑堤围湖,砌桥添亭,剪取鉴湖一曲,缩成瀛海三山之图,打造出一个诗意般的山水园林。
刻石与风景相映成趣
专家认为值得保护
东湖是由陶濬宣营造,他化腐朽为神奇,将残山剩水、废石、破洞,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洞天福地。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尤擅魏碑,笔力雄劲,为世人所推崇。他在营造东湖时,留下了许多墨宝。东湖陶公洞峭壁上,有他书写的“倒下苍藤成篆籀;劈开翠峡走风雷”,堪称力透石岩;他在仙桃洞,所书的“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如苍龙游壁;他在饮心亭所书的“崖壁千寻,此是大斧劈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古桃源图中”苍劲有力。他的书法,与东湖相映成趣。但这处刻石却鲜为人知。
东湖现存摩崖刻石10余处,除陶濬宣刻石外,人们能看到的,还有郭沫若、沙孟海、舒同、陈从周、沈定庵等名家刻石。资料有载,东湖还有明代状元张元忭题写的“慕石”“耘石”“芝石”“渔石”“云磴”等刻石,但遗憾的是,其真迹一直未能“现身”。
东湖发现陶濬宣的“越州屏障”摩崖刻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兰亭书会副会长、秘书长倪七一说,这处刻石为陶濬宣32岁时的书法,结体宽厚方正,用笔平直峻劲,形态敦厚朴质,可见其取法郑道昭北碑书风痕迹,对研究其早期书风及书法风格的轨迹有较大意义。倪七一认为,这处摩崖刻石,十分珍贵,从文物、文史、文化的角度讲,都值得保护。
陶濬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又号稷山居士,绍兴陶堰人,陶渊明第45代孙,清末著名书法家。
作者:越牛新闻首席记者 周能兵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