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质文创领域,除了杭州人耳熟能详的朱炳仁•铜,另一个以“铜装饰界的小米”自诩的品牌——铜师傅,凭借雷军投资的文创公司标签正悄然崛起,并征战二级市场。近日,铜师傅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拟募资冲击“中国铜质文创第一股”。
如果说泡泡玛特做的是潮玩,铜师傅做的则是铜制传统题材的潮玩。创始人俞光,花了10年,将一门高度依赖手工的小众生意做到年销超过5亿元。
年均上新574款,客单价超过750元,这个被雷军称赞为最像小米的非生态链企业,在铜制品这个小众赛道,真的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吗?
一座售价120万元的铜关公像,引发的创业
想深入了解一家企业,一定少不了了解企业背后的创始人。
和有家学渊源的朱炳仁一样,铜师傅的创始人俞光也是绍兴人。1991年,19岁的俞光毕业于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87届工艺美术班。在20世纪80年代,比起当年更吃香的师范专业,俞光学的工艺美术,算是冷门专业。因此,从学校毕业之后,俞光卖过保险、做过包工头搞装修,围绕的大都是地产行业。
自嘲“这辈子从来没追上过风口”的俞光,终于在他30岁那年赶上了外贸出口的快车道。那年,俞光创办雅鼎卫浴。仅一年后,他就凭借如雪花般飞来的卫浴订单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白手起家,开上宝马7系,我成了绍兴新昌小县城里的青年才俊。”回忆这段发家史时,俞光自豪地说。
铜师傅创始人俞光
而从日进斗金的建材卫浴行业,转型创办铜工艺品牌,则源于一次“购买未果”。
2013年,俞光的卫浴公司已经一年出口超过2亿元。作为生意人,俞光爱好关公,想去买一尊铜关公。
他相中了一尊一米多高的铜关公,可高昂的价格却让俞光咋舌。当年,一吨铜大概28000元,而铜关公售价竟高达120万元。这样的差价让俞光没办法接受,他决定要自己做个铜关公。
12年前,家居饰品行业多以树脂、塑料等为原料,少有铜器。国内也只有数不清的小作坊企业,没有规模特别大的领导品牌。俞光在当时曾查过国外市场资料,发现铜器铸造很复杂,国外人工贵干不了。此外,当年铜制品卖的价格普遍很高,俞光去过杭州万象城一家专门卖国外铜器的店,店里销售的台灯、果盘,用铜板一折,要好几万块钱,他感觉太夸张,“这种市场很难打开”。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俞光成了这个小众市场的探路人。为自制铜关公像,他闭关3个月,砸掉上百个模具,耗光了300万元资金。
正式切入铜制品赛道后,俞光把卫浴创业的理念对铜师傅进行了复用。为了让普通消费者买得起铜饰品,他把铜师傅线上店的引流款铜葫芦定价为39元。而售价39999元的千手观音,也同样采取成本定价法。
铜师傅定价39元的铜葫芦
俞光相信,赚辛苦钱的人会把赚暴利的人打败。因此,铜师傅利润并不高。在铜工艺品的研发与生产高度依赖手工的基础上,他把大部分经费都花在了研发、人力等硬成本上。
凭借艺术品的品质、工业品的价格,铜师傅瞄准30岁-55岁的男性,快速做出了成绩:2016年全渠道营收达1.06亿元。其淘宝造点新货项目“大圣之大胜”收官金额1976万元,创造了淘宝造点新货设计类目的最高纪录。
到了2017年,铜师傅推出了类似小米“米粉节”的首届年度“铜粉节”,销售额突破3亿元。
靠一份黑底红字像大标语似的PPT,获得雷军投资
其实,相较于铜师傅创始人的身份,俞光作为小米创始人雷军忠实粉丝的身份,更为人所熟知。
早在创办铜师傅初期,俞光就买下了小米所有相关书籍,并认真学习里面的方法论。像占领“蚂蚁市场”“极致性价比”“与用户交朋友”等,俞光都会信手拈来,甚至铜师傅的粉丝还叫“铜粉”。 他效仿小米每年举办"铜粉英雄大会",建立起像小米一样的独特用户社群文化。
而就在一次 “铜粉英雄大会”上,前来站台的小米联创黎万强被俞光这个冷门行业的粉丝疯狂度所震惊,并在回去后发了条朋友圈:没想到这么小的企业,这么冷门的行业,这批粉丝居然如此疯狂,与当年的“爆米花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顺为资本的合伙人程天看到黎万强的朋友圈后问他,是否认识铜师傅的老板。由此,俞光获得了在雷军面前路演的机会。
回忆初见雷军前,俞光记忆很深。程天让他准备BP(商业计划书)见雷军,但一直忙于创业的俞光其实连BP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上网搜索BP的范本格式,发现没有两个月都做不出来。
最后,俞光花了一晚上做完了一份黑底红字像大标语似的PPT,主要内容就是铜师傅的八字诀——降维、专注、极致、口碑。对标小米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正式路演的时候,本来通知俞光讲20分钟,结果他讲了一个多小时。路演结束后,俞光坐飞机落地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打开手机后,他收到了程天的消息:“雷总决定投你们,我们谈下价格。”俞光立刻回复“你定吧”,一秒钟不到,价格谈完。
2017年,铜师傅完成了由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领投的1.1亿元A轮融资。次年完成的3.1亿元B轮融资中,顺为和小米继续追加投资。
其实,在准备上市前,铜师傅已经经历了多轮投资,专业投资者达到15家,雷军在其中连投两轮。目前,除了创始人及大股东俞光占据26.27%的股权,第二大股东就是雷军的顺为资本和天津金米,两家加起来合计22.99%股权,已经非常接近大股东。
双方的合作不仅体现在资本层面。有消息称,早在2018年7月9日小米上市仪式上,雷军赠送给港交所主席的“纯铜骑牛米兔”,以及小米集团上市特别定制的2万套“纯铜点赞米兔”均来自铜师傅。
业务结构单一、受铜价格上涨影响明显
铜师傅的IPO困境
对于铜师傅,雷军曾公开评价“是整个小米体系之外最像小米的企业。”
和小米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性价比高一样,铜师傅走的也是消费品的路子。有别于传统工艺品,俞光为铜师傅确立的商业模式会更考虑性价比。公司特意用来引流的铜葫芦摆件利润极低,把艺术品的标准卖出工业品的价格,并通过线上渠道以流量驱动销量,因此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铜师傅的营收分别为5.03亿元、5.06亿元和5.71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93.8万元、4413.1万元和7898.2万元。
2022年铜师傅曾经考虑过在A股上市,不过后来看到泡泡玛特的成功上市,俞光还是决定从港股上市,并希望能借此接触到海外融资机会。
不过,和泡泡玛特不一样的是,铜作为金属,其价格天然有别于传统玩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铜的年均价格于2024年5月达到每吨88600.0元的历史峰值。铜的价格明显上涨,很容易绑架铜师傅的产品成本。
更重要的是,铜制品文创的市场,着实太小。
据了解,2019年-2024年,中国金属文创工艺品市场规模,从231亿元增至25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仅为1.8%。其中,单铜一种金属工艺品,2024年的规模仅有16亿元,即使铜制品文创增速比较快,也实在少得可怜。
目前,铜师傅已经是赛道内第一品牌,加上与公司齐头并进的另外两家公司,行业前三就已经占据了72%的份额,其产品天花板已经肉眼可见。
铜师傅其实也明白这点,这些年尝试了不少其他领域业务,并在材料上进行拓展。铜师傅推出的“玺匠金铺”、“阅银”等子品牌,针对的就是其他材料的潮玩。
目前,铜师傅业务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分别为铜质、银质、黄金、木质与塑料制品。其中,铜质文创产品目前营收占比已经达到96.6%,其他业务加起来还不到5%。
在招股书中,铜师傅将“丰富产品组合”列为未来发展重点,计划“进一步扩大黄金文创产品供应”以及“加强塑胶潮玩产品开发”。不过,从业绩表现来看,这一发展重点是否能真正带领铜师傅成功开拓“第二增长曲线”,还是未知数。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