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书圣故里笔架桥4号,苏雅理发店的门头并不起眼,但多样的服装造型、细致的服务以及平实的价格,吸引着年轻姑娘们时不时来光顾。“谢谢你们来,欢迎下次再来!带上你们的朋友,体验不同的造型。”今年58岁的店主章素雅每次服务完客人,都用带着绍兴口音的普通话热情邀请顾客下次再来。
干了大半辈子理发,章素雅一开始压根儿没想到自己会跟网红搭上边。作为曾经书圣故里社区的“平价驿站”,五块钱的理发价目表,记录着章素雅半辈子的烟火人生。她十六七岁时从绍兴柯桥平水山区来到城区学理发手艺,嫁到书圣故里后,在老街上开理发店,一开就是30多年。理发店客源较为稳定,都是附近的老人小孩,但一年下来收入仅三四万元,她平时只能靠接点手工活补贴家用。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转机悄然出现。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作为绍兴面积最大、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街区,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书圣故里及周边不断上新,古城北入口、孑民图书馆、古城墙、栈道工程等项目的完成,使书圣故里周边环境焕然一新,逐渐呈现出一个大景区的气象。书法墙、苦楝树……各种“野生打卡点”也经常刷爆各大社交网络,让书圣故里不断出圈,越来越多的居民和创业者在家门口吃上了“文旅饭”。
“尤其是这5年间,我发现来书圣故里的年轻游客多了很多。老街上的业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汉服店越开越多。我的店开在古城核心区,经营模式却一成不变,有次跟我女儿聊天,她建议我试试增加汉服租赁这个业务。”章素雅指着满墙汉服回忆。
2023年8月,章素雅的女儿在网上购买了一批汉服,挂在院落里的天井处,供游客挑选。“刚开起来时,没啥生意。有时一天一两个客人,有时都没客人。”章素雅说,街区里汉服店本来就多,而且自家店面的地理位置也并不太好。
直到去年年初,泉州簪花火爆全网,她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风口”。当时,福建泉州的簪花在知名女演员的带动下瞬间大火,而绍兴市场上的簪花店还不多。在女儿的鼓励下,她率先开启了簪花生意,成了书圣故里的“吃螃蟹者”。“以前给街坊剪头发,现在给游客簪花做造型,都是让人变漂亮的活计。”正给杭州来的大学生搭配宋制发饰的章素雅笑眼弯弯。
让她没想到的是,刚做了没几天,其中有一名粉丝较多的顾客在小红书账号上发布了苏雅理发店的簪花服务,“性价比高、阿姨服务到位”的帖子,一下子收获了两千点赞量,自此苏雅理发店一炮而红,成了小红书上的网红店。
“书圣故里的墨池与簪花也是绝配,氛围感绝了。”此后,不断有游客来店里体验各种造型,类似的文案火爆社交媒体。甚至有游客为了来这里簪花不惜改签机票。随着业务量越来越多,章素雅叫了两三名街坊阿姨来帮忙,按日给他们发薪资。编发的、整理衣服的、簪花的、化妆的等,苏雅理发店靠着这几名50多岁的“银发团”,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服务链。
“我们邻里关系比较好,相处30多年了。我们本来想义务帮帮忙,不过素雅为人朴实直爽,坚持每天给我们发补贴。”朱阿姨说,最忙的时候,她们从早上6点多做到晚上11点才收工,最多一天要服务三四百名顾客,但也给她们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慢慢地,书圣故里的簪花店也越来越多,如今已达到五六十家。章素雅通过视频等学习方式不断精进手艺,让自己的簪花更加接近泉州的传统簪花,以满足年轻姑娘想要的现场感、氛围感。因此,她的簪花店称得上是书圣故里的“顶流”。
今年,簪花的热度相较于去年有所退潮,但章素雅的“文旅饭”却越吃越香了。她说,空余时间,自己会跟邻居阿姨们一起学习上海滩风情的“手推波”妆造、大明少女妆造、唐制妆造等最新流行趋势,紧跟潮流。她的女儿则在抖音平台上注册了名为“苏雅旗袍汉服馆(苏雅理发店)”的账户,同步开启线上业务推广。
让章素雅更为开心的是,自家店所在的笔架桥这个弄堂,原本属于“隐秘的街巷”,这两年游客量明显增多了。一方面是古城文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游客量越来越大,而且书圣故里可以打卡的点越来越多,原本集中在蕺山街和西街的游客,也在向其他巷道分流。另一方面,自己的小店多少也算得上是家网红店,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流作用。章素雅说,苏雅理发店火起来之后不久,对面就多了好几家汉服簪花店。去年还在店里帮忙的邻居陈阿姨,今年在家门口开了小卖部,也吃上了“旅游饭”。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吴可蒙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