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值春夏之交,随着气温升高,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消化道、虫媒等疾病也逐渐进入高发季节。又恰逢“五一”小长假,人员流动频繁,人群聚集增加,需要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等输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等的预防。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4月发布的疫情信息显示:当前我国新冠疫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低水平流行阶段。我市新冠病毒感染情况也与全国相似。随着“五一”小长假来临,人员流动频繁,人群聚集增加,广大市民仍需保持防范意识,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防病指引: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重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
2.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
3.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根据症状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发热伴通常起病急,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甚至死亡。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每年4-10月份是发热伴的高发季节,市民外出游玩时需注意防范蜱虫叮咬。
防病指引:
1.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驱避剂等,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森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2.从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游玩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3.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三、登革热等输入性传染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马来西亚、越南、巴西等东南亚、南美洲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或40℃),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五一假期是出游高峰,在此提醒大家:在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时,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此外,五一假期跨境、跨区域人员流动增多,增加猴痘、疟疾等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广大市民出境旅行时,需做好防范应对措施。
防病指引:
1.出行前了解。提前通过官方卫生部门网站、旅行健康咨询平台等,了解目的地登革热、猴痘、疟疾等传染病的流行现状、高发区域和防控措施,根据疾病风险合理规划行程,并做好个人防护。
2.出入境申报。出入境时,若近期有登革热等输入性传染病流行区旅居史,或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主动向海关卫生检疫人员进行健康申报,配合体温检测等检疫措施。
3.健康监测。回国后1-2周内,每日自我监测体温、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出现,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并向医生主动告知旅居史。
四、手足口病
5月,随着气温上升,手足口病也将进入高发期,根据市疾控中心历年来监测数据显示:每年5-7月份为我市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主要表现,少数患儿可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防病指引: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及时洗手。
2.做好家庭室内外卫生清洁工作,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3.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学校、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通风、消毒等措施,严把病例痊愈复课证明查验关。
5.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5-10月份为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月份。5月,随着气温上升,广大市民外出就餐增多,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
防病指引:
1.注意食品安全。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2.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动植物。
3.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洁净的瓜果蔬菜。
4.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5.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到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
(内容来源: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编辑:傅一虹